黃曉弘
【摘 要】“創新強國”是當前我國社會的重要共識,換言之,中國的建設事業要靠創新引領才能達成,其實建國前我國的革命事業亦是如此,正是由于革命領袖毛澤東創新意識的的引領,中國革命才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從軍事角度看,毛澤東開創的以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代表著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方向,而其軍事戰略戰術方面的創新是革命邁向勝利的步伐,二者是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都是中國革命最終走向勝利的關鍵。
【關鍵詞】毛澤東;創新;中國革命;勝利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唯有革命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使命,建立獨立民主的人民共和國。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原本屬于革命陣營的國民黨實力派,在羽翼漸豐后走向革命的對立面,在南京建立其反動統治,轟轟烈烈的大革命由此失敗,全國籠罩在白色恐怖之中。由于南京政府實施的屠殺政策,人民革命力量遭受嚴重損失,中國革命遇到巨大挫折。在此背景下,毛澤東在“八七會議”上提出“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論斷,主張黨應以主要精力抓軍事,實際上提出了以軍事斗爭作為黨的工作重心的問題。同年八月起,中國革命實際上進入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人民以武裝斗爭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新階段。換言之,中國革命進入了“打天下”的階段。縱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無數的政治興替、朝代更迭無一不是“打天下”的結果,中國革命的車輪進入“打天下”的軌道,有其歷史必然性,反動腐朽的政權是不會自動退出歷史舞臺的。當然,當時中國共產黨的工作重心,從抓民眾運動轉移到抓軍事、抓武裝斗爭上來,完全歸于毛澤東個人是不客觀的,這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但是,中國革命在一代革命家手里取得成功,1949年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政權,勝利是極其輝煌的。從最初的力量對比來看,用“天翻地覆慨而慷”來形容是不過分的,這是劃時代的大事件,革命進程之快,在當時出乎黨內黨外、國內國際的預料。筆者以為,中國革命的勝利,是與毛澤東的正確領導分不開的,是同他的創新思維分不開的。正是毛澤東創造性地將馬列主義同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而形成的毛澤東思想引領中國革命走向了勝利。本文無意對毛澤東思想體系作全方位的闡釋,而是以其軍事創新為視角,探討毛澤東的創新意識在中國革命勝利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革命道路創新與革命勝利
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道路,總體上是“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政權”。歷史已經證明,這是中國革命勝利的唯一正確道路,舍此別無他途。這條道路要求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人民,長期扎根農村,鞏固和擴大革命根據地,積蓄和發展人民革命力量,通過武裝斗爭推翻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問題是,如果沒有毛澤東的創造性引領,中國革命能否走上這條道路?答案如果不是否定的,至少也是存疑的。從縱向來看,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管是大規模革命性的農民運動,還是“新朝換舊廷”的統治階級不同陣營之爭,從未有過長期以農村為首要戰略方向的斗爭模式。從陳勝吳廣的“揭竿而起”,到風起云涌的太平天國運動;從秦始皇的統一中國之戰,到近現代的北伐戰爭,都是實行“攻城略地”的進軍模式,即優先占領城市、中心城市,這成為占領一個區域的標志,而邊緣地區或廣大農村只需“傳檄而定”,例證不勝枚舉。以近現代術語講,其實都是走“城市包圍農村”或“城市中心論”的道路。這其實不難理解,因為城市是政治的中心、經濟的中心,也是人口的中心和財富的中心。一方面歷史的慣性力量是巨大的,另一方面,外國革命勝利的示范作用也是不易擺脫的,主要表現在俄國的十月革命對中國革命的影響上。蘇俄十月革命的成功,大大鼓舞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革命斗志和革命信心,其積極意義不容否認,但另一方面,十月革命率先在城市取得勝利,然后才推及廣大鄉村區域,這一“城市包圍農村”的革命道路對中國革命影響甚大。回顧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歷史,早期的三大起義都是按“城市包圍農村”的構想來實施的。南昌暴動勝利后,起義軍撤出南昌,南下廣東,試圖占領廣州來重建革命基地,結果慘遭失敗,起義軍主力損失殆盡。廣州起義雖一度占領廣州并成立廣州蘇維埃,卻也在優勢敵人的進攻下以失敗告終。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秋收起義的既定目標是攻占湖南首府長沙。起義軍嘗試進攻長沙受挫后,起義領導人毛澤東在危機關頭果斷放棄進攻長沙的計劃,及時做出了從對大型城市的進攻轉變為向農村進軍的重要決定,初步確立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思想。敢于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這需要領導者個人的膽識和創新意識,而這正是毛澤東所具備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初步創立,是農村包圍城市革命實踐的良好開端,之后才有井岡會師與紅四軍的創立。土地革命戰爭的歷史證明,什么時候堅持以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革命就順利,局面就發展,如贛南閩西蘇區開辟,鄂豫皖、贛東北等根據地的興起等;什么時候背離這一道路,革命就遭受挫折,局面就艱難,如紅一方面軍1930年9、10月間攻長沙,1932年攻贛州等。
為了統一全黨的認識,毛澤東還利用戰爭生活的間隙,撰寫了系列關于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的理論著作,如1927年至1930年間的《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及1936年至1939年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新階段》、《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等,這些著作反映了以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理論的形成、完善和成熟。這些著作的立論基礎是中國特殊的社會性質,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比較小,中國的產業工人遠未發展,人數極少,因此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中關于通過組織城市工人階級武裝暴動來奪取政權的道路在中國行不通。中國主要是一個農業國家,農民占絕大多數,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革命必須主要依靠發動農民、武裝農民來壯大人民革命力量,最終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因此中國革命的重心應該是農村,革命只能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而不是相反。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理論是毛澤東堅持實事求是,敢于突破思想藩籬與教條主義束縛的結果,是對馬列主義暴力革命學說的創新和發展。沒有毛澤東的這一創新,中國革命就不易找到正確的前進方向,方向錯了,南轅北轍,是不可能抵達勝利目的地的。鄧小平曾說,沒有毛主席,至少我們中國人民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的時間。[1]可見,毛澤東以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創新是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關鍵。
二、軍事戰略戰術創新與革命勝利
以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解決了中國革命走什么路的問題,僅代表著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方向,并不包含革命必然勝利的意涵。但革命就意味著戰爭,革命是流血的政治,中國革命實質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天下,革命勝利歸根結底是打出來的。在敵我力量對比懸殊的背景下,如何以弱勝強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初創時期的紅軍,人數少,裝備差,物資補給困難,一開始就處于強大敵人的四面包圍之中,不斷遭到敵人的“進剿”和“會剿”。面對敵我實力不對稱的戰爭形勢,如果簡單套用“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戰法,紅軍將難逃失敗的命運。為了紅軍的出路和革命的前途,為了打贏戰爭,毛澤東堅持從中國革命戰爭的實際出發,通過不斷摸索和總結,創造性地提出了既能克敵制勝又有利于紅軍發展的戰略戰術方針。
早在井岡山斗爭初期,毛澤東分析了自清末以來當地綠林對付官府進剿的經驗,即“不要會打仗,只要會打圈”,提出紅軍“既要會打仗,又要會打圈”。[2]毛澤東認為,紅軍是共產黨領導的新型人民武裝,必須能打仗,敢于消滅敵人,否則革命影響無法擴大,紅軍隊伍難以發展,但同時要避免同敵人硬碰硬打消耗戰,必須在運動中尋找有利戰機,由此初步確立了紅軍游擊戰的作戰指導思想。他在給中央的信中寫道:“我們三年來從斗爭中所得的戰術,真是與古今中外的戰術都不同。……我們用的戰術就是游擊的戰術。” [3] 1930年12月,在贛南蘇區第一次反“圍剿”期間,紅一方面軍總前委在寧都縣小布召開誓師大會,會場兩邊貼著:“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里操勝算;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的巨幅對聯,生動反映了紅軍游擊戰爭的基本原則和反“圍剿”作戰的指導思想,并在實戰中經受了檢驗。以第一次反“圍剿”為例,敵方光一線就調集了7個主力師約10萬人,并有3個航空隊助戰,紅軍約4萬人。在毛澤東親自指揮下,采取誘敵深入、積極防御的方針,5天內連打兩個勝仗,殲敵一個半師,取得了第一次反“圍剿”的勝利,敵人哀嘆:“龍崗一役,十八師片甲不留”。
在中共黨史和軍史上,毛澤東的戰法有多種提法,如“十六字訣”、“誘敵深入”、“運動戰”等,這套打法讓國民黨軍隊吃盡了苦頭,誣稱其為“人海戰術”,表現了他們不甘又無奈的心態。毛澤東自己用通俗的語言概括為“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其精髓和要旨在于始終掌握軍事行動的主動性。毛澤東堅持從中國革命戰爭的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研究和指導戰爭,其戰略戰術思想絕非一成不變的。抗戰時期,毛澤東主張以持久戰的方針來抗擊民族敵人,提出“基本的游擊戰,但不放松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方針。解放戰爭時期,敵我力量對比已發生一定變化,毛澤東于1947年底提出了“十大軍事原則”來指導各解放區的對敵作戰,其主要內容是: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敵,后打集中和強大之敵;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廣大鄉村,后取大城市;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不以保守或奪取城市和地方為主要目標;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四面包圍敵人,力求全殲,不使漏網;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發揚勇敢戰斗、不怕犧牲、不怕疲勞和連續作戰的作風;力求在運動中殲滅敵人,同時注重陣地攻擊戰術;在攻城問題上,一切敵人守備薄弱的據點和城市堅決奪取之,一切敵人有中等守備的據點和城市相機奪取之,一切敵人守備堅固的據點和城市等待條件成熟時奪取之;以俘獲敵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分人員補充自己,我軍人力物力的來源主要在前線;善于利用兩個戰役之間的間隙,休息和整訓部隊。[4]這十大原則,匯聚了紅軍時期、抗日時期和解放戰爭初期的經驗,集中體現了人民軍隊的戰略戰術。解放戰爭的歷史證明,這是人民解放軍打敗國民黨軍隊的主要方法。可以說,人民軍隊歷史上能夠被明確確認的,并且在戰爭實踐中被證明是完全正確的創新,都是毛澤東首先提出,或者最早做出深刻闡釋并大規模運用于實踐的;沒有毛澤東軍事戰略戰術的創新,中國共產黨白手起家,以弱小的軍隊打敗強大的敵人是不敢想象的。有學者提出毛澤東亦有“三起三落”,在其“大落”期間,毛澤東的軍事決策權被剝奪,其戰略戰術被拋棄,此時紅軍作戰就難求一勝,中國革命就陷入危機局面,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就是明證。如果說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代表著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方向,那毛澤東獨具特色、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就是革命邁向勝利的步伐。由此不難看出,毛澤東在軍事戰略戰術方面的創新同樣是中國革命勝利的關鍵。
毛澤東繼承了孫子“避實擊虛”的思想,創造性地解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的中國革命武裝斗爭的指導問題,尤其是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堅持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政權的道路,建設以農民為主體的人民軍隊,實行積極防御和靈活運用戰略戰術等方面,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武裝奪取政權的理論的創新和發展。由此可見,其革命道路的創新和戰略戰術的創新是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以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是中國革命通往勝利的唯一正確道路,路走錯了,是不可能到達勝利彼岸邊的;而獨具特色、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是革命走向勝利的穩健步伐,路走對了,還需要邁過路上的溝溝坎坎,克服路上的艱難險阻,否則也是不能抵達勝利目的地的。毛澤東關于中國革命道路的創新及軍事戰略戰術方面的創新都是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關鍵。創新對中國的革命事業如此重要,對今天我國的建設事業也是如此。
【參考文獻】
[1]蘇揚. 中國出了個毛澤東[M].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1:22.
[2]余伯流, 陳鋼. 毛澤東與井岡山[M].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3: 105.
[3]中央文獻研究室, 軍事科學院. 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一卷)[M]. 軍事科學出版社, 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3:61.
[4] 中央文獻研究室, 軍事科學院. 毛澤東軍事文集(第四卷)[M]. 軍事科學出版社, 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3:35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