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鋰 姜宇
摘? 要:自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持續高速增長,隨著國民收益水平的提升,其消費模式逐漸向發展和享受型消費轉變。在這一前提之下,人民群眾也逐漸參與到體育健身當中,到目前為止其數量可占總人口1/3,位于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的前列。體育健身相關產業的發展也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但是由于我國2007年才正式確立“國職”證書的職業資格認證制度,導致在此之前及之初我國國內相關專業人員存在巨大的市場空缺。至今市場上仍是一種供不應求的環境,加之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形勢不斷嚴峻的前提下,高校對于人才的培養模式應更加適應市場所需才更為科學合理有效,故進行“社會體育專業+私教”的人才培養模式既可將市場上巨大的專業人才缺口進行填充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大學生嚴峻的就業形式,其可行性是較為可觀的。
關鍵詞:社會體育專業? 私教? 人才培養? 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G80-05?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9(c)-0045-02
1? 社會體育專業簡介
社會體育專業全稱即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其主要培養具有社會體育的基本理論、知識與技能,能在社會體育領域從事群眾性體育活動的組織管理、咨詢指導、經營開發以及教學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級管理人才[1]。從其專業的介紹中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其專業最大的特點即其社會性屬性極強,是一種以社會為條件背景、體育活動為開展方式、專業知識為理論指導的社會性體育活動。1993年,天津體育學院率先在國內各高校中開設此專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國內已有200多所高校普及了此專業,培養了大量的專業型的人才。
2? 私教行業現狀及其存在問題分析
私教全稱即私人健身教練,是一種以會員為服務對象、以一對一為指導模式、以健身指導訓練為方法手段的專業人員,其形成依賴于體育健身業的興起,我國自2007年“國職”證書職業資格認證制度的開始被國家承認并統一管理。據市場統計私教的課時費高達每節300~500元,一般的也有每節100~200元,21世紀收入最高的職業統計曾將其排在第17位(數據來源美國《時代周刊》),正是其職業的高回報率吸引了大批從業人員的選擇。
2.1 起步時間晚
受種種歷史原因的影響,新中國成立時間較其他國家相比較晚,國內各種制度的發展正處于探索和改善階段,國內的《體育法》出臺也僅20余年,在體育中關于私教這一行業的發展更是近年來才逐漸完善和正規化,正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和諸多國外國家的發展相比較必然存在于一定的差距,20世紀70年代末,私教行業便在國外開始萌芽發展,至今已形成相當完善的一套制度。
2.2 人才缺口大
市場的需求必然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我國健身行業的驟然興并沒有給私教行業以準備的時間,其起步時間晚直接導致我國對于這方面人才的培養欠缺一套有效的制度,在人才供給方面存在不足,導致市場上出現專業人才巨大缺口的現象。目前為止國內健身俱樂部的數量高達6000余所,而據體育總局的統計至今國內擁有國職證書的專業教練僅7萬余人。平均下來每個健身俱樂部擁有的專業私人教練僅10人左右,其中還不包括一些小型健身房在內。從這種比例中我們顯然可以看出其專業人才的缺口是巨大的,遠無法滿足健身俱樂部市場的人才需求。
2.3 人員素質較低
在巨大的人才缺口下,俱樂部經營者為了維持俱樂部的正常運營就必須降低從業者的準入門檻,從而造成無證或持其他五花八門教練證的人員從事私教職業情況的出現。即使是持有健身教練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從業人員其學歷水平、知識儲備、職業素養等也是參差不齊的。這必然造成其行業的整體素質水平較低,無法為會員提供較為高水平的服務。
3? “社會體育專業+私教”的必要性
3.1 發展速度快倒逼行業尋求新的發展
我國私教行業雖起步時間晚,但基于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在國內施行全民健身計劃之后,國民健身意識從無到有、從弱到強,選擇進入俱樂部健身的人數也正在逐年升高。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和國家體育總局的統計,截至2019年,我國健身會員數量可達千萬以上,而市場上的專業從業者遠遠與之失衡,這便急需大量的從業人員來減輕市場上的失衡情況。而從上文可知,我國目前已經有200多所高校開設了社會體育的專業,如果將其專業的培養目標與私教相結合,形成“社會體育專業+私教”的培養模式,那每年將會給社會提供更多的專業型人才,長久以往下去,不僅能有效緩解市場上供求失衡的關系,而且將會逐步縮小我國由于自身起步時間晚導致與其他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3.2 緩解就業嚴峻與人才缺失矛盾
就業難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就業壓力在每一個時代都存在,特別是近年來我國國民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導致本科生數量不斷增長,本科生在社會上的競爭優勢基本上已微乎其微,畢業等于失業的情況也愈演愈烈。社會體育專業的學生畢業后若選擇專業對口的工作大多僅有極少數與體育經營相關的行業可供選擇,其專業性職業較少甚至被網友戲稱此專業“專業坑了學生,成就了大學老師擴編”。在此環境下若開設“社會體育專業+私教”人才培養模式,可以很大程度上緩解本專業學生畢業后就業難的尷尬處境,既可為社會體育專業的學生提供一種新的擇業選擇減輕其就業壓力,又能極大地解決私教行業現今發展中面臨的大量人才缺失問題。并且,在為企業提供大量專業人才的同時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其從業人員自身較高的素質水平。
4? “社會體育專業+私教”的可行性
4.1 辦學條件好為其開展提供基礎
以往體育教學專業的開設往往受限于教師、場地、器材、時間等因素使得人才培養模式受限較多。但近年來,國家對高校的重視程度愈來愈大,在高校的基礎建設方面更是直接給予資金上的支持。如今高校的各種硬件和軟件設施不同于往日,極大地改善了以往的窘境。另一方面,在國家新課程改革的背景要求下,高校對于教師的引進方面更加注重教師的綜合性素質,加之各個高校多年來辦學不斷累積的教學經驗可以為新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一定的基礎,在這種情況之下開展“社會體育專業+私教”人才培養模式不僅是對高校各種資源的最大化利用,更是為教育變革道路勇為先驅者和探索者。
4.2? 模式指向性強為其開展提供前提
高校培養人才的目的本就是為了適應社會發展所需,向社會提供其所需的各種人才,但現今高校開設的諸多專業中仍存在“因循守舊”“老古董”等專業,不僅不利于學生自身的成長就業等問題,而且對社會的發展作用微小,高校對專業的開設擁有極高的自主性,因此應充分考慮社會發展現狀,結合市場所需的方面展開具有針對性的特色專業。“社會體育專業+私教”的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結合現今市場需求和健身行業日后巨大的發展前景綜合考慮的,既是一種特色專業,又是一種發展空間巨大、壽命性極長的人才培養模式。就如私教的一對一教學模式一樣,我們也可將社會體育專業與私教進行一對一的教學培養,將其專業的重點直指私教,讓學生在學校中便學習各種私教所需的專業知識,最終將學生培養成畢業即上崗的專業性人才。
4.3 就業容量大為其開展提供市場
我國2018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820萬遠超過2017年的795萬,根據人社部的畢業生數據得出,如果加上中職畢業生和17年尚未就業的學生數量,2018年待就業的加在一起約有驚人的1500萬[1]。在本科生就業形勢如此嚴峻的情況下反觀我國私教行業卻仍是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以此不難看出其中的問題:我國國內諸多高校在此方面的人才培養方面式仍是沿用老舊的教學體系缺乏與時俱進的新穎性和實用性,這也是市場上專業人才缺失的一大重要原因。從就業嚴峻與人才缺失這一矛盾可看出,我國高校對于私教行業人才的培養力度確實不夠。“社會體育專業+私教”的人才培養模式顯然是極具市場的,加之私教行業本身的高職業回報率將會使促使更多人選擇這一職業,而其行業本身巨大的人才需求量便決定了其行業的就業容量對此專業的學生來說是可觀的。
4.4 人才素質高為其開展提供條件
一方面社會體育專業學習者其本身便具有較豐富的知識儲備如《運動解剖學》《運動營養學》《運動生理學》等專業性知識,其學習方向和內容與私教行業專業知識大同相近,如再進行更加細化更加針對性的專業學習將會更加容易。另一方面,被培育者本身的學歷水平較高,其專業素質、個人素養等各方面較好,與目前國內魚龍混的私教行業相比其競爭優勢更大。從整體上來看,在高校中開展“社會體育專業+私教”人才培養模式被培養者的各方面水平素質均較高,不僅更加符合社會對專業性人才的需求,而且其被培養者可以反作用于整個市場環境,提升行業整體的服務水平,帶動行業進一步規范化的發展。
5? 結語
社會體育專業要想謀求更好的發展就必須與時俱進,完善和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但在發展創新的同時決不能忽視專業的實用性而盲目跟風,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開展,在利用專業自身優勢的同時結合社會所需仔細分析,培養一種超前意識。“社會體育專業+私教”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在解決市場人才空缺和就業形勢嚴峻矛盾的同時也為其他專業在今后的發展中提供一種實踐經驗;在滿足個人和市場所需的同時,也創造出更多的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剛軍,劉永峰,張葉紅.構建社會體育專業健身私教人才的教育模式[J].貴州體育科技,2010(1):78-80.
[2] 史曙生.我國私人教練認證與培訓市場調查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1,47(3):137-141.
[3] 張寧.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學生健身俱樂部實習內容構建的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6.
[4] 王剛軍,劉永峰.社會體育專業培養健身私教人才的可行性研究[J].山東體育科技,2009,31(1):92-94.
[5] 馮丹.貴陽市健身私人教練職業現狀調查與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7.
[6] 王剛軍,曾思麟,張葉紅.尋找社會體育專業辦學的突破口——健身私教專業方向開設的可行性探討[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8(11):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