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明珠(中國藥科大學)
自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首次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概念以來,大學生的就業方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是當今大學人才培養的戰略目標,也是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必然要求。
只有加大發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力度,才能促當代大學轉變教育方式、教育理念,改變人才培養模式,也才能促進社會經濟更好地轉型發展。
首先,這是社會發展的要求。當今社會已經到了以互聯網和大數據為代表的時代,面對快速發展帶來的挑戰,國家需要大量創新型人才。為社會培養和提供高素質創新人才是大學的使命所在,不斷完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不僅能夠增強大學生的知識和技能,還能使其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發展和國家建設。其次,這是高校發展的要求。2017年10月,教育部發布的《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報告》指出,截至2016年,我國普通高校達2596所,普通本科院校在校生達1613 萬人,本科畢業生374 萬人。但是,國內大多數高校是缺乏創新創業相關教育的,因此高校要不斷優化和完善大學生雙創教育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從而有利于培養出時代發展所需的人才。再次,這是學生自身發展的要求。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一個人要想具備核心競爭力,不能只靠那點理論知識,必須提高自身的創新和實踐能力,以便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根據筆者從事的學生管理工作的經驗,當代大學生有思想、有性格,但持之以恒的意志和吃苦耐勞的品質較為匱乏。基于此,高校要培養大學生的開放合作精神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冒險精神和堅持不懈的毅力。
在互聯網時代,大學的教育理念、教學環境和社會的人才需求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大學教育的重點也應因勢而變。通過研究和討論,筆者發現高校雙創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目前,中國的社會環境仍然缺乏支持大學生創新和創業的氛圍。從社會環境來看,社會對大學生發展的評價以是否能高質量就業為標準,認為大學生創業是在找不到滿意工作情況下的一種被動選擇。從家庭環境來看,大多數家長思想傳統保守,認為子女創業是不務正業,對創業持否定態度。從文化環境來看,我國從小學、中學直到大學普遍的應試模式,制約了大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和自主創業的勇氣的形成。在創新創業教學實踐中,學生習慣于被灌輸式學習,主動學習和研究的能力較差,在創業實際中遇到困難就難以堅持下去,缺乏創新創業的主動意識。
系統的創新創業教育必須有專業化的師資團隊作為保障,建設專業化的師資團隊是培養創新型人才和提升教育水平的必要條件。然而,質量較低、數量不夠、專業化不強的師資隊伍是限制雙創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大多數高校里從事創新創業教育的老師都是教育、管理、經濟等方面的任課教師,或者是學生工作、就業指導的兼職教師,他們中的大部分既沒有正兒八經接受過創新創業領域的培訓學習,也缺乏創業的實戰經驗。而且,目前學術界沒有明確一個雙創教育教師的準入標準,導致創新創業教師的合法性和權威性不足。
當前,大多數高校都開設了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但高校對課程的設置總體上比較單一,主要還是知識傳授類課程居多,課程性質也主要是選修課。課程設計在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缺乏梯度式遞進;課程體系結構不健全,教學內容主要是理論知識,實踐操作層面的訓練不足。此外,大多數高校沒有按照教育部規定,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專業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當中,也并未建立針對不同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
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是比較復雜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支持和保障。但是,我國目前的創新創業教育支持和保障體系存在諸多問題。就高校內部來說,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歸屬部門太多,無法形成開放互動的支撐保障體系。從政府支持來說,政府雖然出臺了很多關于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政策文件,但多數操作性不強,設立的基金也有限,創業孵化基地運營受到限制。從企業的支持來看,很多企業認為大學生的創業項目多數是紙上談兵,無法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因而不愿參與高校的創新創業活動和項目。
理念是實踐的基礎,建立科學合理的教育教學理念有利于創新創業教育的順利發展,要想創新創業教育取得良好的發展,必須在理念上進行改進和完善。我國的大學生從小到大在應試教育體系下成長起來,習慣了被動接受知識,缺乏主動汲取營養的意識和實際操作的能力。因此,大學生的雙創教育必須以創新人才的培養為核心目標,大力培育一批具有創新意識、進取精神和實踐才能的高素質人才。
首先,要將雙創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起來。在開設創新創業基礎類課程的同時,應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開設相應的創新創業提高類課程。其次,將網絡教育與傳統課程模式結合起來。傳統課堂的教學模式枯燥無味,達不到教學的預期效果,網絡課程不但將教學形式多樣化,還可以實時更新與改進創新和創業知識,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次,課程中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雙創教育既要有校內課程也要有校外課程,可聘請有成功創業經驗的企業家開辦雙創講座,為大學生提供近距離接觸創業的好機會。
高校的創新創業教師隊伍建設應具備厚實的理論基礎和較強的實干才能。首先,在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加強與外界的合作,高校應該與社會合作,邀請成功的企業家、創業者擔任學校創新和創業教育的老師,結合自己的實際經驗,教大學生如何創新和創業。其次,加強對高校教師創新意識的培養。每位老師要形成在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意識,從而實現雙創教育的過程性育人。
完備的支持保障系統和協同育人機制是雙創教育的順利開展所必需的。政府、社會、企業和大學應密切合作,相互支持,建立全方位的創新創業教育支持體系。政府應改進相關政策和法規體系,增加資金投入,簡化大學生創業項目的審批流程。社會和企業應為高校提供相應的資源支持,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從而形成全社會支持的創新和創業環境。高校方面,要將雙創教育作為學校教學考核的重要考核指標,大力打造校外創業實踐教育基地,實現廣泛的校企聯動,加強與國內外優秀大學的交流與合作,盡快提高雙創教育的質量和水準。
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并且這是個復雜的動態過程,應從國家、社會、學校以及個人等多方面不斷進行完善,高校是人才的培養基地,要建立適合大學生能力提升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以理論教育為出發點,在實踐中增加課程的科學性、系統性與多樣性,這樣才能培養出時代發展所需求的高水平創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