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亞平
(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李店中學,甘肅 通渭 743300)
作文教學一直以來都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縱觀作文教學,存在諸多問題,影響了作文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如學生語言文字能力薄弱、思維品質缺失、審美能力欠佳和文化視野狹窄等。本文探討新課標下的語文作文教學策略,以激發學生寫作興趣,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筆者通過多年的問卷調查,以及與同事交流探討,認為語文作文教學大致應抓住以下三個重要節點。一是采用雜談形式的作文教學方式,二是建立科學合理的寫作評價體系,三是創造性地利用已有的教學資源組織教學活動。下面,筆者就這三個節點談談自己的見解和主張,以供同行參考借鑒。
根據中學語文新課標要求,雜談形式的作文包括讀書札記和記敘自己日常所見、所聞、所感,表達積極向上、樂觀豁達的思想感情或表達個人一得之見的雜記兩類。這兩種寫作練習,形式最為自由,能有效提高學生寫作能力。“札記”就是用筆記將讀書心得記錄下來。學生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寫作知識,不能靠死記硬背,而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和寫作知識進行整理,以便于學生系統地學習、理解和掌握。教師應將寫作教學與學生的社會生活相聯系,讓學生在對生活描寫的過程中,緊密聯系語文基礎知識、寫作知識和語法知識。教師要積極組織和開展寫作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對身邊的人、事、物等,進行觀察、分析、抽象和概括。要抓住語文寫作的本質及其所體現的文學思想,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切實提高學生寫作技能。要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要進行富有啟發性的講授,創設雜談情境教學,設計雜談習作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同學之間合作交流。
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是為了激勵學生寫作熱情,促進寫作教學的有效開展。教師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作文教學活動,以提高作文教學實效,提升學生寫作能力。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既要評價學生的寫作內容,也要評價學生的寫作過程。為此,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寫作情況,重視學生在作文中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在作文過程中認識自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遠大理想。在七、八年級作文教學中,通過對部分學生的習作進行點評,教師可以發表意見,同學之間也可以相互發表意見。在點評的過程中,學生各抒己見,盡情表達,充分感受作文點評的生動性、趣味性和實效性,在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中增長知識,提高能力,發展個性。這樣,能促進學生積極思考,認真寫作,自主探究,并開展小組之間的合作交流。對應學生的各項寫作活動,教師要形成一套科學而有效的作文評價體系,通過觀察、習作、修改等活動,使學生掌握作文寫作方法,提高寫作能力。
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和寫作熱情,豐富寫作內容和寫作形式,鞏固語文基礎知識,掌握習作基本技能,開拓視野,進一步滿足寫作的個性化要求,教師應創造性地利用已有的教學資源組織教學活動,為學生寫作鋪路搭橋。教師要啟發學生的寫作思路,培養學生的寫作技巧,而不能單純地為了應對考試。閱讀和寫作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因此,教師要鼓勵和引導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使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能夠閱讀更多的名篇名著,了解更多的名篇名著,欣賞更多的名篇名著,為寫作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師要利用好學生的閱讀,加強寫作指導,發揮文本資源的重要作用,使其更好地服務于作文教學。還要就如何選取典型的生活素材、如何確立文章的主題,對學生進行指導。要利用一切有利條件,積極開發文本資源,以充分發揮閱讀優勢,為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提供幫助。為充實學生的寫作素材,教師可在作文教學中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這不僅能拓寬學生的寫作渠道,豐富學生的寫作內容,還能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學生寫作過程中,教師可進行適當點撥,切不可越俎代庖,要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鼓勵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做到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要讓學生把作文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與文本資源聯系起來,將人文修養落到實處,讓學生成為一個有愛心和責任心的人,有良好行為習慣的人,有優秀品質的人。
要培養學生口頭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就要采用問答、討論的教學方式,多開展實踐探究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可在平時分散進行,可以安排在課外,也可以安排在課內。在課外,教師可按計劃找1名~4名學生進行口頭交流;在課內,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有目的,有重點地和一組或幾個學生進行口頭交流,但不先選定對象。要做到,每學期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和教師口頭交流三次以上。在課外進行的口頭交流,師生可一起回顧最近一段時間“教”與“學”的情況,教師可自述教學上的得失,學生可自述學習感受,重點研究一兩個在教與學上雙方關心的問題。在共同探索中,師生相互了解,一些在課堂上因為時間、內容、形式限制,無法及時解決的問題,可以得到解答。課內的口頭交流,就是教師參加學生的小組討論,這既能調動小組同學的積極性,同時也能對部分學生的知識能力做評定。這是自然進行的,事先不做安排,學生完全感覺不到自己在被檢查,當然沒有壓力。
筆談是書面的綜合練習。每學期安排3~4次。全年級統一進行。通過口頭交流,教師可以發現學生在學習中的共性問題,這些問題教師覺得有必要在全年級共同討論并掌握,在筆談中就予以收入,借此還能摸清學生學習情況。筆談的命題是存在于同年級幾個班中的問題,面比較廣,題目較多,所以答題要求簡明,不需要長篇作答。筆談練習需按時完成,之后,教師與學生進行討論,得出正確答案(不必每題都要討論),可以由教師宣布正確答案,或者課后張貼答案,學生進行訂正。筆談卷面不記分,評出等級,供總評時參考。
要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教師可在期末安排一對一面談,考查學生一學期以來的知識掌握情況。在面談之前,教師同樣不安排過多的復習時間,在復習課中,主要是公布面談方法,并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或進行個別輔導。面談采取口頭交流與筆談相結合的形式,側重于口答。例如,筆者所在學校語文教學就以讀文言文和寫作為主,進行面談之前,教師可先準備幾篇文言文短文,面談時檢查學生的釋、解、評等閱讀能力。寫作方面,事先擬就各類作文題目若干,學生寫作的摘要若干,面談時檢查學生的閱讀、分析、擬題、立意、選材、謀篇能力。面談討論的方法,不一定是一個教師面對一個學生。根據需要,可以由教師出題,小組同學四人集體討論,然后作答。還可以由學生自己出題,闡述個人學習上的獨到見解,教師及小組同學從旁質疑,驗證是不是真正的個人所得,對問題認識的深度如何。
總之,語文作文教學是對學生觀察分析事物能力的培養,是對學生認識事物并進行多樣性描述能力的培養,是對學生搜集材料和整理材料能力的培養。教師應重點關注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關注學生道德情操、人生價值、思想意識的培養,關注學生熱愛生命意識,合作意識、愛國意識的培養,以提高作文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