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豆豆



摘 要:實施鄉村振興的戰略規劃和打贏脫貧攻堅戰需要培養壯大農村本土社會工作人才。文章分析了農村本土社會工作人才的重要價值,通過調查數據的分析呈現了農村本土社會工作人才的來源、培養現狀和困境,制約農村本土社會工作人才培養的主要因素。文章從政府、社會組織、高校和社區四個培養主體的角色擔當出發提出了農村本土社會工作人才的培養路徑。
關鍵詞:農村;本土社會工作;人才培養
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和打贏脫貧攻堅戰需要社會多方力量的參與,社會工作人才是為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和經濟建設服務,為弱勢群體提供社會服務的新興力量。社會工作人才秉承助人自助的價值理念,協同政府在發現和培育鄉村內部的建設力量、開展社區發展規劃、救助幫扶貧困群眾、推動社區服務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目前農村社會工作人才培養存在起步時間晚、總量不足、流失率高的問題。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村社會工作人才隊伍,需要重視農村本土人才的培養,創新農村本土社會工作人才的培養模式。
一、核心概念界定
社會工作是以利他主義為指導,以科學知識為基礎,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的助人服務活動。社會工作的本質是一種助人活動,其特征是提供服務[1]。
社會工作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和技能,在社會福利、社會救助、慈善事業、社區建設、婚姻家庭、精神衛生、殘障康復、教育輔導、就業援助、職工幫扶、犯罪預防、禁毒戒毒、司法矯治、人口計生、應急處置等領域直接提供社會服務的專門人才[1]。
依據社會工作人才的定義,本文把農村本土社會工作人才定義為擁有一定的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和技能,出生于農村并長期在農村生活或工作,為農村社區提供社會服務的人才。農村本土社會工作人才包括四種類型:直接面對群眾,有社會工作知識和理念的鄉鎮工作人員和村委會成員;立足農村、服務農民的農村本地公益慈善類機構的工作人員;以“助人”為宗旨,服務于村民的村民自治組織成員;從事農村社會服務工作的村民志愿者。
二、農村本土社會工作人才培養的重要價值
外部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進入農村,需要解決“文化識盲”的問題,如果只是擁有一些抽象的專業價值理念,而無視當地的歷史文化脈絡以及權力關系,就會導致項目運行出現困境[2]。相反,本土社會工作者因與農村的天然聯系,更易于理解地方文化的內涵和運作,從而順利推動社會服務項目的運轉,農村本土社會工作人才可在以下幾方面發揮作用:
(一)有效改善農村公共服務質量、提高村民生活水平
通過多種渠道培養一支懂得專業知識、掌握專業技能、熟悉專業方法的本土社工人才,對基層干部隊伍來講,可以克服工作中的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強化民主管理與決策的意識,提高其調查研究能力;對社會服務機構來講,可以吸納本土的社工人才,促進本地社會工作的開展;對社區民眾來講,可以挖掘社區本土人才,增強其社區服務的能力,最終形成合力,有效改善農村公共服務質量,提高村民生活水平。
(二)有利于開展廣泛的社區動員,激發和調動社區民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農村本土社工的培養過程是一個廣泛的社區動員過程,呼吁更多的社區民眾參與到社會工作中來。社會工作者秉承尊重、平等、公平等服務理念,注重服務對象的參與性與自主性。因此,在培養社會工作人才過程中,可以弘揚社會工作的助人利他、公平民主的精神,激發和調動更多村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關心和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發揮主體作用。
(三)有利于培育村民組織與骨干,完善鄉村治理體系
作為以助人自助為專業理念的社會工作者,其在服務過程中除幫助個人、影響個人,達成“用生命影響生命”的專業目標,還必須有意識、有能力去改變環境和場景[3]。農村本土社會工作者需要具有更為廣闊的視野,通過培育村民組織凝聚核心人才,增強其能力建設,使村民組織成為鄉村治理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斷完善鄉村治理體系。
(四)有利于構建農村本土化社會工作實踐知識體系
社會工作專業理論和方法主要源于西方。西方社會工作從倫理價值、理論方法到實務操作都有完整的概念體系,其在中國本土難免水土不服,特別是在人情關系復雜的農村,更難發揮應有的作用。事實上,農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也形成了獨特的傳統價值和社會工作技巧,卻總是有意無意淹沒在專業社會工作的話語中,被矮化為一種落后的、非專業的、無效的、零散的、臨時性的工作[4]。本土社會工作人才扎根農村,更利于理解和積累農村本土豐富的社會實踐,透過觀察“變化”的動力、階段、節點、障礙等,從而探索構建基于過程的、貼近日常生活本身的社會理論[5]。
三、農村本土社會工作人才的培養現狀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的順利實施離不開農村社會工作人才的培養,但是目前來看,農村社會工作人才總量偏少,社會知曉度不高,目前還沒有官方統計數據,其培養現狀也只能從筆者在河南省的調查分析中管窺一斑。
(一)數據來源
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筆者立足于河南農村,面向全國部分典型地區展開了實地調查。為保證收集資料的全面性和客觀性,除進行問卷調查獲取定量數據外,還進行了深度訪談,獲取了定量、定性的全面資料。本次調查采用問卷型進行調查,有效提交問卷779份。
(二)樣本基本情況
研究問卷樣本覆蓋河南省13個地級市26個縣72個村。在性別方面,男性284人,占比36.46%;女性495人,占比63.54%。在年齡方面,20~29歲所占比例最大,達到35.56%;30~39歲占20.41%;40~49歲占17.71%;50~59歲占15.91%;60歲以上占10.40%。在學歷方面,以本科居多,占45.52%。調查對象主要分為社工專業畢業生(21.18%)、社工在讀學生(36.07%)、農村基層工作者(17.33%)和村民(25.42%)。被調查對象是農村戶籍的占65.98%。
(三)農村本土社工人才的培養現狀與困境
以下從基層政府工作人員、社區專業畢業生和在讀生及村民四個不同群體進行分析,以期對農村本土社工人才培養全貌有一基本認知。
1.基層政府工作人員對社會工作有一定了解,但不熟悉其工作內容
自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建立一支宏大的社會工作隊伍后,中央相繼出臺了一系列促進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的文件,多部委也聯合下發了進一步支持社會工作人才介入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等系列文件。通過社工專業知識的普及,農村基層政府工作人員對社會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逐漸認同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在被調查的基層工作人員中,65.71%的人聽說過社會工作,91.43%的人認同社會工作“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48.58%的人了解社會工作具體工作內容,也有40%的人認為自己就是社工,從以上調查數據可以看出,雖然農村社區基層工作人員對社會工作有一定的知曉度,但多數人還是不太清楚社會工作的內容。基層工作人員參與社區服務較多,但缺少社會工作的工作理念和手法。
2.社工專業學生主動選擇社工專業的少,專業知曉度不高
社會工作專業第一志愿上線率一直很低,在筆者調查的樣本中有近三分之二的學生是被調劑過來的。學生對專業課程設置、專業發展前景、專業就業現狀都不太清晰,有將近一半的學生還在考慮轉專業。大多數學生對在本專業的發展沒有明確的職業目標和規劃,明確表示愿意選擇與本專業對口的學生僅占到22.94%。
3.農村生源的畢業生就業與農村社會工作關聯性不大
從表2來看,認為自己的工作和農村社會工作有關聯的集中在鄉鎮和農村的生源上,雖然比例不大,但也可以說明,相比于城市生源,農村本土生源更有可能成為農村社工人才的重要來源。而為什么愿意選擇農村社工作為自己的職業,其主要的原因是有農村情懷(50%)、非常熱愛社工這個職業(30%)、專業對口(20%)。而他們沒有選擇農村社會工作作為其職業,主要原因是:工資低(75%)、福利待遇差(75%)、政府的相關政策及保障不到位(66.67%)、農村社工崗位少(58.33%)、發展前途差(58.33%)。
4.村民參與農村社區服務少,但參與意愿高
目前,農村社區服務主要由鄉鎮政府、村委會和專業服務機構提供,村民及村民組織參與較少,但是多數村民參與社區服務意愿很高,有81.4%的村民表示愿意從事扶貧開發、發展農民合作社、為農民提供服務等農村工作崗位。愿意從事的原因主要有可以建設自己的家鄉(84.88%)、幫助有需要者(73.26%)、學習機會多(46.51%)、可以傳承農村的文化(45.35%)。村民愿意參加的農村社會工作依次有村莊環境治理(76.74%)、村莊經濟發展(67.44%)、村委會選舉投票(67.44%)、村民組織活動(65.12%)和村莊的志愿服務活動(65.12%)。上述調查數據說明,村民對自己的家鄉有著強烈的歸屬感和責任感,愿意參與村莊政治、經濟、文化和組織建設。積極培養與引導,可轉化為一支重要的本土的社工力量。
通過對農村本土社會工作人才的主要來源,即基層政府工作人員、農村生源的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和村民志愿者的培養現狀分析,筆者認為,缺少農村社會工作崗位、工資福利待遇低、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制度不完善、社會認同度低仍然是制約農村本土社會工作人才培養的主要因素,但也可以看出相比于其他群體,以上三個不同的群體因其農村本土身份、農村情懷和參與意愿,更易于轉化為農村本土的社工力量。
四、農村本土社工人才培養的路徑選擇
農村本土社會工作人才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社會組織、社區等多種力量協同創新,共建共享平臺,充分釋放彼此的“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通過各方的優勢互補和深度合作力量共同參與構建;同時,不同主體也可以在雙向構建過程中改變和提升自身的能力。
(一)地方政府——政策支持者
根據國家相關政策導向,細化社會工作人才培養的政策措施;加大購買服務的力度,提供更多社工專職崗位,同時也要改善行政管理,避免程式化思維和做法,避免把農村社工變成忙于提交材料的“文案社工”。同時要總結成功經驗,加大宣傳力度,增加農村社會工作人才的知名度和認同度;最后,要加大監管力度,確保社工培養專項資金合理使用,社工培養工作富有成效。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在協同培養農村社會工作人才的過程中,也要不斷轉變工作作風,改進工作方法,創新工作思路,提高服務能力。
(二)社會組織——資源鏈接與服務提供者
承接政府、企業及公益慈善類基金會項目,為農村社區提供專業服務,在此過程中注重宣傳倡導助人自助的理念和志愿者精神,培育社區組織和骨干,增強村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總結提煉農村本土社會實踐經驗,構建農村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知識體系,為更多的農村社會服務機構、基層政府工作人員和社會工作專業學生提供農村社工培訓與實務指導。社會組織在此過程中能夠儲備與吸納更多的本土社會工作人才,促進組織能力建設,擴展組織服務范圍,提高服務水平與能力。
(三)高校——社工專業教育體系建設者與專業技術提供者
高校是人才培養的搖籃,要為農村提供真正熱愛農村且愿意扎根農村社會工作的人才。高校需要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構建農村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農村實習基地,規定教師的農村社區服務時數和學生的農村社會工作實習時數,促進老教師和學生專業理念的內化和實踐能力的提升,為農村社區輸送合格的人才。高校專家學者也可為農村社會組織提供督導和培訓,促進組織能力建設和社工的專業成長;向政府提供農村社工培養的研究報告和政策建議,以推動農村社會工作的發展。同時,高校專家學者在為農村社區提供服務過程中,不僅可以提供智力支持,而且可以協同梳理農村本土社會工作的思想資源和實踐知識,從而拓展本土社會工作的理論基礎。
(四)社區——本土社工人才的培養基地
社區既是農村本土社工培養的蓄水池,也是農村社工人才隊伍建設的直接受益者。村委和各村民小組應支持農村社會工作人才的培養,為高校、社會組織及基層政府開展社區服務提供支持。社區民眾可成為社區社會工作的學習者和實踐者。通過參與,提升主體意識和學習能力,積極參與社區建設;運用豐富的實踐知識積累,為高校社工專業學生提供實習指導。社區在參與社工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既為社區發展積累了人才,也可以重新挖掘、保護和肯定農民傳統社會和文化,尋回農民的價值和能力,成為有歷史自覺、文化自尊和社區自信的群體[5]。
在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和脫貧攻堅任務推進落實的雙重壓力下,農村本土社會工作人才的培養既可以解決農村人力資源的瓶頸問題,又有助于激活農村社區發展中的各種資源要素。在農村本土社會工作人才的培養過程中,還有眾多實踐經驗需要提煉和升華,希望有更多的研究可以深入挖掘農村本土社工培養過程中的核心要素,在此基礎上構建多樣化的農村本土社工培養模式,為政府進行相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進一步完善高校農村社會工作人才培養,推進農村社會組織工作的開展,為農村培養更多本土社工人才,最終提高農村社區服務的質量,優化農村社區治理結構,提升社區的幸福感。
參考文獻:
[1]王思斌.社會工作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第3版
[2]古學斌,張和清,楊錫聰.專業限制與文化識盲,農村社會工作實踐中的文化問題[J].社會學研究,2007(6):P161-245
[3]劉軍奎.村莊本位:我國農村社會工作的推進導向[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7(3):P14-22
[4]衛小將.土生化:中國社會工作發展路徑之構想[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6):P108-111
[5]歐陽秀珍.民眾戲劇——民眾的自我教育[M].河南人民出版社,2019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河南農村本土社會工作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課題批準號:2018-ZZJH-621);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治理的行動邏輯與策略研究”(課題批準號:2018BSH013)
(作者單位: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