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圣萍
【摘要】深度思維的目的在于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文化差異,提升學生的思想深度、思維廣度和思維速度。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深度思維的策略運用,會使語文課堂生動有趣,充滿活力。
【關鍵詞】深度思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思維深度在思考力體系中是基礎性的,它不但決定著思想高度的提升,也決定著思維廣度的延伸,從而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思維速度。深度思維就是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文化差異,提升學生的思想深度、思維廣度和思維速度。教師是學生閱讀路上的引路人,適時為學生創設充滿活力的課堂,為學生閱讀創設良好的環境,鼓勵學生多閱讀。
一、啟迪學生思想火花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與其讓學生被動地去接受學習,還不如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做起,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有動力地去主動學習,就會去探索自然和世界的奧秘。
(一)文本中榜樣的力量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的總目標明確指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個性,培養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同時,文本中榜樣的力量也是無窮的。屈原洞中苦讀,成為一位偉大的詩人;枕著“警枕”睡覺的司馬光,成為一位學問淵博的人;海倫·凱勒幼時患病,兩耳失聰,雙目失明,卻依靠著堅強的毅力,成為卓越的社會改革家……榜樣身上的優秀品質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兒童,構建學生的思維深度,促使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多媒體情境再現
情境再現,是教師迅速調動學生情感的一種手段,以文本提供的文字為根據,引導學生展開再造想象,使學生形成連續的活動的畫面,引發深度思維。多媒體技術的靈活運用,把文字、圖形、影像、動畫、聲音及視頻等媒體信息整合在一定的交互式界面上,極大地豐富了情境再現的內容和速度。如《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7課的課文,這是一篇科普題材的課文。面對茫茫的宇宙,學生可能覺得神奇,但對文本的理解還是相當有困難的,充分利用多媒體展示大量的圖片和視頻資料,讓學生在腦海中留下熟悉的影像,出示圖表幫助學生歸納地球的優點、火星的缺點,綜合學生課前收集的資料和學生課堂上碰撞的火花,完成對文本的學習,進行大語文觀拓展。例如對在南極洲找到的一塊來自火星的隕石的分析表明,這塊石頭中存在著一些類似細菌化石的管狀結構,培養學生對火星生命的是否存在的研究興趣,激發學生進一步去探索科學的奧秘,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
(三)生活化教學
陶行知曾有過一個恰當的比喻,說明生活與教育的關系——“生活即教育”,教育極其廣闊自由,如一只鳥放在林子里面;“教育即生活”,將教育和生活關在學校大門里,如同一只鳥關在籠子里。如果不顧及學生原有基礎差異和個性差異,用統一標準去評估其閱讀理解的感受力,將會窒息許多學生對語文課程的學習熱情。這就要求教師要對每一個學生做全面生活化的了解,在生活的基礎上進行差異化教學,使自己的教學能夠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性格、不同愛好、不同知識儲備的學生,因材施教。生活體驗是引導學生學閱讀的良好途徑,在教學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創造性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如俄國作家屠格涅夫《麻雀》一文,贊美老麻雀為了保護小麻雀而表現出來的那種精神的偉大,讓孩子們懂得愛自己的母親和愛那些像母親一樣愛著自己的人。文中這樣一段內涵豐富:“老麻雀從一棵樹上飛下來,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面前,她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絕望地尖叫著。”教學中,引導學生深度思考叫聲中包含著什么,啟發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去發散性思維,百花齊放,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和價值取向,培養正確的價值觀、積極的人生態度和高尚的審美情操。
思維需要時間去鑄就,空間去施展。不占用學生課堂上的所有時間,給予學生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學生處在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當中,也能夠更加激發自身的思維活力,才有更多的精力對知識進行全面的梳理和思考,把課堂學習的內容帶入到現實生活中,并在生活實踐中得到進一步的提煉和升華,自主地拓寬了語文學習的場所,使語文學習不再呆板、枯燥,使語文學習生活化,讓學生輕松學語文。
二、閱讀得法,思緒飛翔
閱讀不能只看結果,而要關注學生的閱讀過程,關注學生的閱讀思維方式,關注學生閱讀思維的深度。閱讀過程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學習文本從預習時就開始閱讀,到課堂上的精讀,以及課后的拓展思維閱讀,都要講究一定的策略,有一定的方法。
(一)古詩詞吟誦唱
古詩詞的學習,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朗讀,在朗讀中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可讓學生模仿古人的姿勢進行吟誦,即使搖頭晃腦,也不失一種情趣。朗讀和吟誦能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里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古詩詞。而古詩詞當中的唱,則對古詩詞的教學是一種非常好的補充手段。如在學習辛棄疾的詞《清平樂·村居》以后,播放這首詞的歌曲欣賞,感受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鄉村生活的溫馨美好。播放作者的另外一首詞《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通過《清平樂》和《破陣子》對比,使學生能更深地感受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詡,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但他始終沒有動搖恢復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于詞作之中,體會作者的家國情懷,激發學生自主對作者其他作品的了解,對作者研究,對中國古詩詞的研究。又如學習李清照的《如夢令》,通過朗讀和吟誦學生已經基本掌握的基礎上,播放不同的人同唱《如夢令》,讓學生在音樂中感受李清照前半生的活潑歡快、后半生的凄苦,進一步體會詞人“語盡而意不盡,意盡而情不盡”的婉約風格,同時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探究,進行深度思維。
(二)長文章要讀短
樹木要結出碩大的果實,就要長期地精心管理,不斷地剪枝。語文教學是一場育心的音樂會,不會立竿見影,卻要潛移默化。一個人要積累知識,就必須讀書。對重要的文章和書籍,要認真讀反復讀,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鉆研,對重要的語句和章節所表達的思想內容還要做到透徹理解,教師要通過各種方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何把長文章讀短,就需要精思和略讀相結合。如在教學《音樂之都維也納》這一課,課文比較長,段落也很多,但是課文的脈絡卻十分清楚,首先讓學生通讀課文,在閱讀基礎上學會巧讀,找全文的中心句,找每一自然段的中心句,列小標題,使學生快速地掌握這篇文章的脈絡,閱讀就簡單多了。
(三)先模仿,后創造
一堂高效的語文課堂,一項至關重要的工作就是對學生寫作方面的指導。教師要努力收集和整理相關信息,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合理安排教學計劃,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寫作方面的指導。這是課文內容的延伸,也是教材的補充,使學生在補充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知識,拓寬知識視野,提升閱讀效果。如學習“總—分”結構的構段方式,就可以以“課間活動真熱鬧啊”為題,引導學生說話寫話;學習閱讀教學中的人物故事,我們可以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為作者立傳;學習游記類的文 章,可以選用文章的寫作手法,寫一寫我們眼中的景點等等。
(四)閱讀的方式要多樣
學生在學校里大部分時間都在教室里度過,首先要在教室里營造一種閱讀的氛圍,督促學生有意識地閱讀,對學生進行多鼓勵,多表揚,對閱讀做得特別好的學生給予精神和物質上的獎勵。每一節早讀課都安排明確的閱讀任務,課前三分鐘的閱讀特色展示,小組合作閱讀,師生同讀一本書,分角色閱讀,不拘泥于形式,可以圍繞日常語文教學進行有針對性的閱讀,使課堂教學生動起來。對于可以改成劇本演出的文章,放手讓學生大膽改編,創造性地排練,在游戲中學習,在快樂中學習。將閱讀帶入家庭,鼓勵父母和孩子一起讀書。
三、結語
閱讀的主體是學生,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提高是衡量學生語文學習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隨著學生閱讀能力的逐步提高,語文深度思維能力也有了質的飛躍,為學生終身閱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譚興茂.課堂教學問題診斷與解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