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默
【摘 要】隨著傳媒產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各種移動終端的普及,市場對影視人才需求持續擴大。影視專業教育要符合當下信息時代市場對媒體人才的需求,要懂得運用信息技術與影視藝術審美進行影像內容創意生產、實現產品多維運營。作為高校影視類專業基礎課程的《影像語言》也亟需順應時代發展需要,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課程評價上進行改革。
【關鍵詞】影視專業;影像語言;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0-0194-01
技術進步、強勁消費需求以及國家推動造就了蓬勃的傳媒市場,社會對于傳媒人才需求量也變得更大,同時對于學生綜合技術技能的水平要求也更為苛刻。隨著新媒體的備受歡迎,專業人才需求也變得更大。因此《影像語言》課作為影視類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必修專業基礎課程需要緊跟社會發展趨勢,與行業需求銜接,符合社會需要,從而推動傳媒行業的良性發展。
一、《影像語言》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性
《影像語言》課程是依托視覺與聽覺,用聲音和影像的綜合形態進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傳播。為了進一步夯實應用技術型的專業定位,做好新媒體時代專業轉型發展工作,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增強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和水平,高校影視類相關專業將《影像語言》課程建設放在重要的位置,并作為重點建設課程。通過實施課程體系改革的方式,深入推進《影像語言》教學改革,為后續影視類專業課程的學習和精進打好堅實的基礎。
二、《影像語言》課程改革思路
隨著新媒體的異軍突起,過去專業的、獨立的、封閉的行業認知要被打破。重要的是通過傳媒教育,讓學生明白現階段傳媒行業的整體形態和發展方向。從這個大方向發展,再來確定專業的定位,以及單門課程《影像語言》的改革。明確究竟哪些專業技能會因為互聯網的變化而增值,哪些專業技能已經被淘汰,要隨時把傳媒業內新的東西裝進去,讓課程更具有包容性。
同時,通過有效的《影像語言》課程建設與改革,幫助學生掌握影視的基本制作技能,并可以獨立制作影視作品。另外,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長,加強某些方面的專業技能。在眾多影視相關門類中選取自己最擅長的技能發展,例如編劇、攝影、攝像、配音錄音、燈光、包裝、特效等。
三、《影像語言》課程教學內容改革
(一)調整課程的授課順序。本著根據市場需求來培養人才的原則。可以將《影像語言》課程分為初階、中階和高階,在不同階段完成不同的難易程度的“任務”,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熟悉影視制作流程,以及鞏固“采、編、播”的全部技術。
(二)教學內容更加多元。積極展開研究性教學,運用“啟發式”和“疑問式”教學,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課堂視頻的選擇要緊貼課程內容,具有專業前沿性。把傳統的板書教學和多媒體輔助教學有機結合、靈活應用,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三)教學內容引入真實項目。《影像語言》課程可以嘗試將影視公司的真實項目作為學生的課程內容,增設課堂練習,改變以往教學中生硬的老師講學生聽的學習模式,讓學生嘗試從視聽角度親自制作影視作品。
四、《影像語言》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
(一)注重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影像語言》課程講授中應適當加入實操練習,以便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對影像語言加深理解與應用,這也為更好地學習專業技能打下基礎。在學與練的過程中達到理論與實際的結合。
(二)實踐課采用項目教學法。可以嘗試在《影像語言》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采用項目教學法進行教學。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找到傳媒行業里的真實項目,下發給學生制作。從策劃到組團隊拍攝和制作都是由學生獨立完成。
(三)課程積極融合教賽結合。《影像語言》課程作為專業基礎課,除了理論知識的積累之外,更要學以致用,只有運用于實踐,影視人才的培養才不是紙上談兵。應積極組織學生參加一些影視創作大賽,以賽代練,發揮學生的主觀積極性,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
五、《影像語言》課程評價的改革
課程考核是督促學生全面系統地復習、鞏固、掌握所學課程知識的重要環節,是考核學生學業的主要方式,是檢查教學效果的基本方法。諸多高校的《影像語言》課程考試形式采用大作業形式,讓學生重視平時知識的學習與應用,提高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為后續課程的學習打好基礎。
最后,《影像語言》課程組教師必須按照教學大綱要求,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實施教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和現代化教學手段,輔以多媒體課件演示,能有效提高教學水平,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隨著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數字通信技術的高速發展與融合,傳統的廣播、電視、電影快速地向數字音頻、數字視頻、數字電影方向發展,與日益普及的電腦動畫、虛擬現實等構成了新一代的數字傳播媒體。而《影像語言》作為影視類專業的基礎課也不斷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上做出新的變革。建成教學全程規范、教學手段先進、教學資源豐富、教學方法靈活,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相得益彰的新格局。
參考文獻:
[1]吳夢龍.數字媒體藝術視聽語言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分析[D].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8:10(6).
[2]楊水根.地方本科院校教學質量評價改革的若干思考[D].黑龍江教育,201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