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柳飛
摘?要:無論學習哪一門學科,提升這門學科的核心素養都是十分必要的。提升語文核心素養就是不斷培養學生們的語文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當中,一定要加強語文實踐,不斷提高學生們的語言素養,讓學生們在朗讀和動手的過程當中進行有層次地學習,雙管齊下,真正地培養學生們的語文學習能力,使學生們成長為一個具有人文情懷的人。
關鍵詞:語文實踐?語文素養?小學階段?語文教學?朗讀動手
語文教育有著強烈的實踐性特點,因此要想提高學生們的語文能力就必須要讓學生們在語文學習的過程當中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們進行個性化、有層次地朗讀,讓他們動手實踐的能力能夠得到提高,堅守語文教學的課堂,促進有能力、有素養的學生們的培養。
一、培養學生們的朗讀能力,讓學生們在明朗的讀書聲中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
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當中,朗讀是一種傳統的讀書方法,因此,重視學生的朗讀能力的培養,能夠讓學生們正確深入地理解語言,不斷豐富自身的語言積累,在學習的過程當中,不斷培養自身的語文素養。
(一)充分朗讀
小學語文老師一定要給學生們提供充分的時間和平臺,讓學生們去進行朗讀,如果學生們沒有朗讀的時間和平臺,那么就無法在整體當中有所感知,無法對文章進行感悟,也無法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無論讀什么文章,都要鼓勵學生們進行大聲地朗讀,只有這樣才能夠對文章的行文思路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學生們擁有充裕的讀書時間,能夠真正地成為語文學習過程當中的主人。
比如說在學習《拍手歌》時,這篇文章朗朗上口,學生們讀起來也非常有層次感,老師就應該鼓勵學生們對這篇文章進行充分的朗讀,從而能夠識記這篇文章中的生詞和詞語,不斷提高自己語文學習能力。
(二)鼓勵學生有層次的朗讀
學生們的朗讀過程應該有層次,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從而明確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在進行朗讀時,老師要指導學生們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層層推進。通過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們進行流暢的閱讀,防止機械重復單調的現象,不斷促進學生們朗讀能力的提高,朗讀實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切記不能夠浮躁,一旦學生們能夠進行有層次的朗讀之后,他們對文章的理解能力就會提高,對文章也會進行不斷地感悟,不斷提升自己的語文核心素養。
比如說在學習《精衛填海》時,這是我國古代的神話故事,老師指導學生們進行有層次的朗讀,能夠讓學生們感受到精衛思想的轉變以及這篇神話故事背后所蘊含的道理。那就是精衛堅持不懈的精神,學生們通過有層次地朗讀,能夠不斷提升自己語言的表達能力。
二、培養學生們的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們身體力行
(一)要求學生們做筆記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在小學階段要求學生們做筆記,讓他們形成做筆記的好習慣,只有這樣才能夠在做筆記的過程當中提高自己的鑒別和欣賞能力,學生們做筆記的過程就是自己的思維快速運轉的過程,培養學生們做筆記的能力,就是不斷提高學生們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生們在語文學習的過程當中可以勾畫出自己喜歡的段落和詞語,通過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們參與到語文課堂的教學當中,另外,在做筆記時,也可以讓學生們記下老師在課堂上所說的精彩言論和其他學生的精彩發言,從而形成自己的感悟,記錄下那些碰撞出來的靈感火花,長期堅持下來,學生們做筆記的習慣就會養成,一旦養成,學生們就會在語文學習的過程當中收獲巨大的財富。
(二)鼓勵學生們表演課本內容
語文課本里有很多情節豐富的課文,因此鼓勵學生們表演課本上的內容,有利于提高學生們的核心素養,學生們在進行角色扮演的過程當中,能夠對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與一個更深層次的了解,讓學生們始終保持對語文學習的新鮮感和興趣,不斷地提高學生們的語文素養,通過這種生動形象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們對課文大意進行掌握和了解。
比如說在學習《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時,那么就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去扮演這五粒豆子,在這種表演實踐中,他們能夠把握住人物的情感,同時通過表演,他們對人物的深層形象會有一個更深的了解,在表演的過程當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內容,也可以進行討論,從而提高自己對語文課文的理解層次,真正實現語文素養地提高。
三、結語
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當中,一定要提高學生們的朗讀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也就是說,學習只有和實踐相結合,才能夠真正地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因此,每一個語文老師一定要用心去教學,讓學生們在身體力行中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們朗朗的讀書聲中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們的語文素養,包括很多方面,這些都需要學生們在語文實踐的過程當中來完成,因此,語文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具有人文情懷的學生,通過多種方式加強學生們的動手實踐能力,真正培養學生們的語文能力,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感受到語文知識的魅力所在,從而能夠讓自己成為一個具有人文關懷的人,不斷提升自身的審美情趣和人文情趣,為自己未來的人生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康曉艷.構建多彩課堂,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小學語文實踐活動的組織與指導實踐[J].讀與寫(上,下旬),2018,15(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