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婷
Vlog 最早誕生于視頻網站YouTube 上,目前已經形成了靠廣告變現的穩定模式。而在我國,Vlog還處于起步階段,各大平臺正在著力打造這一短視頻的新風口,目前Vlogger(視頻博主)比較集中的除了Bilibili 網站,還有新浪微博等平臺。
與一度流行的15 秒短視頻產品不同,Vlog 沒有時長限制,有足夠的容量進行創作和展示,內容更加立體;同時,相比拍攝對象更多元的短視頻,Vlog 更強調個人風格,突出博主本人的第一視角;在制作上更加精良,后期字幕、特效更為考究、強調視聽的刺激和調性,因此視頻清晰度和音樂的完整度更高,這與此前粗糙、原生態的短視頻有著鮮明區別。
伴隨國內電商和直播類平臺的蓬勃發展,一大批美妝美食類博主誕生了,他們是Vlog 運營的主力軍,他們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和詳細的展示,分享美妝護膚產品使用心得、傳遞廚房做飯秘笈,讓目標受眾產生沖動消費和流量追隨。
旅游類的Vlog 更強調過程的連貫性,為用戶帶來了真實、全景式的記錄,給用戶一種不同于自己的生活的新鮮體驗,甚至成為游玩攻略,這也是目前比較主流的一類短視頻。
Vlog 主要用戶是新生代年輕人,他們對知識和技能的獲取更加敏感,因此學習類的Vlog 應運而生,一方面帶來具體的指導和傳授,另一方面,也帶來陪伴感。在B 站上,“90 后”“00 后”用戶占比達80%以上,Vlog 的題材多以學生記錄校園生活日常為主,還延伸出一支頗具規模的錄制下自己學習過程的“study with me”黨。
在流量明星聚集的新浪微博上,很多明星都曾發布過自己的Vlog 產品。有的Vlog 展示了明星平凡瑣碎的日常生活,讓千萬粉絲目睹明星的另一面,這既滿足了忠實粉絲的好奇心,又成功圈了一批新粉,引領話題,制造明星效應。也有的Vlog 成為新型廣告形式,成功實現短視頻的變現。
盡管伴隨移動端的發展,視頻拍攝的門檻在不斷降低,一部手機就可以成為發布者,但Vlog 的創作門檻卻比較高,在內容的打磨上更注重畫面的協調、故事的連貫、拍攝的審美以及剪輯的技能。前期拍攝對設備有要求,注重鏡頭語言,在后期制作中,強調音頻、畫面特效、文字、配音元素,需要系統專業的技術支撐。這其實已經非常接近電視視頻制作的基本要求了。
Vlog 具有公開性,但又有個人化、私密性的一面,因此“人格屬性”是它非常重要的特點。這非常符合崇尚個性化的新一代受眾的趣味,這部分人群張揚自我,有強烈自我表達的愿望,也就更容易接受Vlog 這種形式。以Vlog 來打造IP 化個人品牌,通過孵化具有獨特標簽的Vlogger,在短視頻垂直領域深耕,或許會站上下一個風口。
Vlog 的誕生是為了記錄生活,再加上它的互聯網基因,天然具有分享屬性,因而有著很強的隨意性和互動性,它的制作也可以跟電視真人秀,或者是直播等方式相結合,通過Vlogger 極具洞察力的眼光,放大生活中瑣事的光芒,為受眾帶來更多日常感,陪伴式的視頻內容。
短視頻這類新興傳播方式的興起,也在更新著主流媒體人的認知,在媒體競爭環境日益激烈的今天,不斷探索學習,才能進一步提升影響力。Vlog體現了大眾性和專業性的結合,和電視節目制作有一定共通之處,值得借鑒。
Vlog 產品受眾的屬性偏年輕化,覆蓋人群和電視媒體“兩微一端”用戶重合度很高,因此電視媒體的新媒體平臺可以多生產集納Vlog 一類的新媒體產品,吸引更多年輕一代回歸。目前各電視臺都在力推臺網融合,在重大新聞報道中力求雙屏互動,而Vlog 形式活潑,風格鮮明,非常有利于打破常規的過于嚴肅的報道套路,成為傳播爆款。以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的新媒體央視財經為例,2018 年年底到2019 年,已經陸續制作了30 多期多種類型的Vlog 產品。比如3 月23 日氣象日,主播化身氣象節目主持人,走進中央氣象臺,揭秘天氣預報的花絮,普及氣象知識等等;3 月8 日國際三八婦女節,記者帶網友走進駐外大使館一起過節。這一類Vlog 選取特定的日子,進行場景和故事的策劃制作,突出揭秘性和趣味性。除此以外,一些專業性強的新聞報道也可以在傳播路徑探索上有所作為。比如2 月27 日,證監會主席易會滿上任后首次在國新辦發布會公開亮相,備受業界關注。央視財經記者為此制作了Vlog 在新浪微博發布,記錄了從出發到新聞現場的全程,充分滿足了觀眾和廣大投資者的期待感,也為接下來大屏的電視資訊節目做了很好的引流。類似的還有央視財經2019 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的特別報道,該論壇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辦,高端權威大氣,但是與普通觀眾的生活和認知都有距離。為此,央視財經新媒體和《第一時間》欄目共同打造了一款叫做“春天里的釣魚臺”的Vlog產品,由主播帶著網友打卡神秘的釣魚臺國賓館,并把論壇的精彩內容都融匯濃縮在Vlog 里,在央視財經電視端和手機端同步釋放,大小屏合力形成了傳播亮點,多家媒體對此進行了轉載轉發。
讓Vlog 與常規的短視頻節目區別開來的,有兩個關鍵要素:故事線和空鏡頭,這兩個要素共同記錄了一個連貫完整的事件。故事線就是誰什么時間在哪做了什么,相當于新聞的5W 要素,而空鏡頭包括對環境、過程、動作的展示,相當于電視新聞重要的鏡頭語言。可以看出,Vlog 本身具備的要素已經和電視新聞報道要求非常接近了。鑒于vlog 對于細節的關照挖掘,以及貼近生活的特性,在制作紀實類新聞報道時,可考慮此種形態的傳播。目前,各大媒體都在正在開展踐行四力的活動,即“腳力、眼力、腦力、筆力”。這一類宣傳報道要求記者深入基層,記錄一線的生產生活,突出記者個人的觀察。這種報道基調和Vlog 個人化、紀實化的風格兩相印證,因此如果采用Vlog 的方式拍攝,會讓觀眾及網友耳目一新。仍然以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2019 年的春耕報道為例,央視財經推出“春耕走一線”系列Vlog 產品,從主播記者收拾行李開始,到抵達機場,走進全國各地的春耕現場,用不超過五分鐘的視頻全程記錄主播走一線時遇到的人物、故事。行進式的報道結合新鮮的表現形態,為這組報道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和效果。
在這個時代,個體越來越關注自身,追求差異化,他們也會被具有獨特人格魅力的Vlogger 吸引。在國外,已經有一批Vlogger 靠著持續不斷的內容和人設輸入,將自己打造成了超級IP。同理,電視媒體要想打造符號化的著名記者和著名主播,就可以結合他們的個體特點,量身定做相應的Vlog 產品,讓他們成為流量擔當,吸引特定的觀眾人群。在上述央視財經春耕報道中,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共派出五名主播深入到春耕一線,插秧播種,各自展現了演播室以外的記者型主播的形象,既滿足了觀眾的好奇心,也挑戰了自身局限。這種突破性的操作直接提高了節目的辨識度,為電視聚攏了更多年輕粉絲。
綜上所述,技術迭代更新,為受眾提供了越來越多的表達載體,不過渠道多樣化,對于傳統媒體來說,不是挑戰而是機遇。隨著5G 時代到來,未來的視頻樣態不會止步于Vlog,而是將更加豐富多元。電視媒體在堅持內容為王的基礎上,也要不斷求新求變,借助技術的突破、賦能,實現自身的進化,創造更多貼合時代需求的優秀節目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