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波
電視紀錄片通過特定視角下對某時間內特定領域進行呈現和闡述,以電視畫面的形式展現給觀眾。電視紀錄片在后期的制作方面有著一定的難度。電視紀錄片的拍攝中,不僅涉及大量影像錄制以及信息收集,在拍攝手法以及制作方式的方面也有著諸多難點,因此后期編輯制作中就要克服各種各樣的難點,從整體上提升制作的視覺效果。
1)真實美的特點體現。電視紀錄片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和喜愛是有著多樣原因的,不僅是因其能深刻反映社會人文內涵,也因紀錄片的獨特審美特性所決定。其審美特征主要體現在真實美層面,這是電視紀錄片的生命所在。紀錄片能直接從生活當中取材,拍攝真人真事,最大程度排斥虛構以及扮演,所以電視紀錄片的真實以及客觀就決定了其生命力特性,這也是電視紀錄片與生俱來的[1]。真實美作為電視紀錄片審美基礎,對真實的要求比較高,需要有真實的時間、地點、事件、人物、環境等,能夠給觀眾客觀的展現記錄內容,完整真實的記錄生活。
2)和諧美的特征體現。電視紀錄片審美在和諧美方面也有著鮮明的特點,電視紀錄片的題材比較廣泛,在人們的生活以及工作領域方面也不斷擴大,表現為記錄人的生存以及命運的紀錄片內容不斷豐富。從記錄片內容以人的生命以及命運過程為主而言,在審美層面這是有普遍以及深刻社會意義的,這是對歷史發展必然規律的表現,是“合目的”以及“合規律”的統一[2]。電視紀錄片的和諧美主要是記錄對象從過程不和諧最終到和諧的結果,通過現代文明觀念,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新的和現代人和諧需要的記錄和表現。和諧美是多樣的,如人與自然環境相和諧,其中表達對人順應自然環境的《藏北人家》就表現了這樣的和諧美。
電視紀錄片的后期編制制作有諸多積極作用,后期制作工作是較繁瑣的,涉及到的工作內容比較多樣,因此后期的剪輯會對紀錄片藝術表現力產生較大的影響,這也是影響其視覺效果的重要因素[3]。電視紀錄片在后期剪輯時要對前期中所出現的部分問題加以科學化處理。后期剪輯的時候采用剪輯技術來提升紀錄片藝術感染力,能夠讓觀眾在觀看的時候產生共鳴,從而對紀錄片當中的一些場景和所表達的內涵產生深刻的印象。因此剪輯技術的提升可以提高電視紀錄片的宣傳效果,推動電視紀錄片的發展。
例如:電視紀錄片《輝煌中國》在后期制作中是以近些年中國發展理念作為主線,反映國家發展創新以及綠色和諧等內容。這一電視紀錄片拍攝時間長達3 個月,涉及全國31 個省市自治區,所完成的拍攝素材超過了3 200 小時,在前期的籌劃以及拍攝和素材的搜集基礎上,后期經過剪輯之后共呈現出6 集。觀眾在觀看之后感到熱血沸騰,感受到了自己國家的強大。之所以產生這樣的觀看感受,其中一個很大的因素就是后期編輯制作發揮的作用,剪輯中將凌亂的視頻素材整理成有主軸思想和連貫的畫面,從而帶給觀眾視聽上的享受和震撼。
電視紀錄片后期編輯制作的“視覺效果”的把控,要從剪輯處理方法的科學應用方面加強,電視紀錄片后期剪輯處理的工作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具體工作落實主要是對聲音以及影像的剪輯,還有認知拍攝鏡頭以及非線性編輯等各項工作的落實。
編輯不同的內容要和紀錄片的主題以及風格特征等進行結合起來,從而提升剪輯處理的質量,將后期編輯制作的最佳“視覺效果”呈現出來。剪輯的過程中要按照相應步驟,把攝像人員所收集到的素材以及圖像和聲音等資料整理排序和拼接,從而形成完整影片,再進行下一階段工作[4]。紀錄片進行編輯處理的時候,非線性的處理中把需要的材料以及拍攝鏡頭融合調整,明確其中的鏡頭關系,以及紀錄表達的主題思想和內容,通過非線性的處理手劃分好視頻材料結構。
淮安電視臺拍攝的電視紀錄片《咱們村里喜事多》有一場反映改革開放后農家婚禮的場景。我們選取的博里村是中國農民畫之鄉,這里許多農民擅長農民畫、剪紙、刺繡等民間工藝。為了營造婚禮喜慶的氣氛,我們特意拍攝了一位農村大娘為新人剪紙的畫面。后期編輯時,我們選取了大娘剪紙的特寫,接下來的畫面是一雙手拿著剪紙貼到了婚禮現場,巧妙地運用了道具和鏡頭實現了轉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視覺效果。
另外,在拍攝認知鏡頭過程中,通過非線性編輯技術和鏡頭結合起來,以此控制鏡頭對視頻加以處理,能提升編輯制作的質量。
電視紀錄片后期編輯制作過程中的視聽形象的修正處理也是比較關鍵的環節,有相關的學者調查統計,電視紀錄片中觀眾對視覺形象需求占據八成左右,聽覺形象占據兩成左右,雖然視覺形象以及聽覺形象存有一定的差異,但是兩者對電視紀錄片的整體“視覺效果”的完美呈現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對電視紀錄片的播出質量影響也比較大,所以后續的視聽形象的修正就顯得比較重要[5]。在進行后期制作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觀眾視聽感受,將電視紀錄片的魅力鮮明呈現出來。
筆者在拍攝紀錄片《午季》時,為了表現一位農村老漢為燒麥秸而意外點燃了路邊草垛,即將面臨村里的罰款。當村支書來到老漢家,看到的是一貧如洗的場景。為了表現老漢家的貧困,我們低角度拍攝了村支書和老漢坐在門口對話的場景,鏡頭前景是從破屋不斷滴下的雨水。但由于前期錄音設備有限,滴水聲音的收錄并不理想。在后期編輯時,我們特意加了滴水的音效,從而老漢家的貧困通過視聽效果直抵觀眾心靈,為村支書如何化解這一難題留下了伏筆。
電視紀錄片后期編輯制作中“視覺效果”的呈現,需要對現代技術加以科學化應用,這是提升后期制作效率以及質量的重要舉措。當前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對電視記錄片的后期編制制作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后期處理的時候應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在方法操作上更為便捷。
例如,電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在播出后受到大眾的喜愛。該紀錄片主要是圍繞食材以及主食和烹飪等內容展開的,將我國的東西南北不同氣候以及自然環境當中所蘊含的飲食文化豐富地呈現出來。后期的編輯過程中采用較新穎的剪輯技術將同一食材不同區域變化過程組合以及嫁接,運用“微距攝影”方式讓觀眾感受到食材向著食物轉化的過程,從而在觀看后能夠引起共鳴和情感寄托。
電視紀錄片的后期制作中對非線性編輯技術的應用非常普遍,這是提高電視紀錄片制作質量的關鍵技術。非現行編輯技術能依照不同順序組接鏡頭以及調用鏡頭,保障剪輯的連貫性和專題紀錄片的完整性[6]。不同素材和關系的明確下,通過非線性編輯技術能準確表達紀錄片主題思想。后期制作當中要充分注重各類藝術元素融合,應用電影藝術、特效科學,以及改變自然節奏等,突出紀錄片的藝術元素,提高編輯制作的整體質量。
電視紀錄片的后期編輯制作過程中,涉及的制作要點比較多樣,這就需要和實際的制作要求相結合,從整體上提升電視紀錄片的后期制作質量,將后期制作的視覺效果良好呈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