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巧瀅
(梧州市城建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廣西 梧州 543002)
在如今各領域都快速發展的社會中,我國企業的財務風險評價體系由于起步晚,發展慢,以至于難以跟上企業的正常發展速度,除此之外企業對財務風險評價的不重視,都使得有一定理論支撐和實踐經驗的財務風險評價體系過少。這是導致企業難以建立起真正屬于自己財務風險管理體系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在國內的起步較晚,所以還有很多的企業仍然采用一些傳統的財務指標,難以有效反應數據信息,那么也更不可能準確及時地因數據信息判斷可能發生的財務風險。
企業的資產負債、利潤表是傳統企業財務風險評價指標的來源之一。并且通過這些指標所反映出來的數據是“靜態”的。因為財務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并未對現金流量中的數據進行嚴謹的分析和評價。除此之外如果企業預備通過在權責發生制度下對體系進行調整,主要依據的是實際的經營業務會計活動,那這樣可能就會導致信息不準確的風險發生,而且也難以對會計信息進行反應。所以根據目前的財務風險評價指標體系的發展現狀,會更推崇采用現金流的方式,為企業提供預測和防范風險的建議對策。
除了要對財務風險進行分析,對非財務類的指標也應該一起進行分析判斷。因為如果僅僅只用財務風險評價指標對財務風險進行評價,而對其他非財務風險不進行評價,那么就可能導致信息的不準確,影響其信息的全面性和真實性,也會使評級方向過于單一。而致使非財務評價被輕視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企業的忽視和財務風險意識的模糊,使企業無法對本身的財務風險進行預測。
傳統指標的改進:
對周轉率指標的改進主要會從兩方面入手。第一種應收賬款收回的速度快慢受應收賬款周轉率數值高低的影響,為了進行數值高低的分析,分析人員可以對財報數據進行分析并分別進行橫向和縱向比較。橫向比較的對象則是同競爭行業的數值,縱向比較當期和往期的指標進行對比。計算公式則是:應收賬款平均賬齡=∑(某項應收賬款賬齡×該項應收賬款金額)/Σ各項應收賬款金額。
第二種存貨平均占用期指標。而這一指標針對的對象是存貨占用率水平。不過在現實的工作中,也會有一些個例,比如說在一些企業當中存貨占用的水平高,而存貨的周轉率卻低,但是這也不能就果斷地認為企業對資產使用的效率就低。所以對存貨周轉率指標的分析基礎就是要增加存貨平均占用期指標。所涉及的公式是:存貨平均占用期=Σ(某項存貨占用期×存貨金額)/Σ各種存貨金額。
企業盈利能力分析是財務分析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盈利能力是指企業獲取利潤的能力,企業的盈利能力越強,則其給予股東的回報越高,企業價值越大。企業項目財務盈利能力分析的主要指標有全投資內部收益率、資本金內部收益率、投資各方內部收益率、投資回收率。那么對盈利指標的改進又主要受到了現金銷售率、資產現金率的影響,因此要對他們的指標進行增加。
一個企業的銷售收入的現金多在總收入中所占的比率即現金銷售率,反應的是企業收到現金的能力。同上所述一樣企業的銷售收入的收回速度也會受到現金銷售率指標高度的影響。所涉及到的計算公式是:現金銷售率=經營現金凈流量/銷售收入。
除此之外資產現金率的高低也會影響企業現金經營能力,其計算方法是:資產現金率=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平均資產。
現金流量的作用是反應企業經營、投融資部分現金流的狀況。而企業的現金流量主要源自于企業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并且還是企業償還債務的根本來源,對企業的生存發展也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這也是要增加對現金流量分析的原因之一。增加對現金流量在企業財務風險評價體系中的分析,是提高財務風險評價指標體系的又一重要方法。在企業當中加強關注現金流,首先就要針對本企業的現金流量的現狀和特點來開展接下來的工作,把和現金流量有關的數據所產生的評價指標一起融入到企業的財務風險評價體系中。在企業當中增強對現金流量的分析,具體所需要做的包括了增加以下四個指標:現金到期債務比率指標、現金債務總額比率指標、現金利息倍數指標、現金流動負債比率指標。因為現金流量表是一個以收付實現制作為基礎產生的報表,所以增加他們的指標可以更全面和客觀地反映償還債務的具體能力,更真實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
如上述所說非財務指標對企業財務風險指標體系的建設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由于非財務指標并不是直接關系到財務風險指標體系的建設,所以往往也是被忽視的。那么要加強對非財務指標的重視首先要加強企業對其價值,意義的認識和產生的影響。不過非財務指標并不能直接地從財報當中獲取,所以會以其他方式渠道獲取,例如,對生產經營管理水平、外在環境因素的分析等等。為了更好地評價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完善財務風險評價體系,也要不斷加強對非財務指標的發展。
經濟社會的加速發展也促進著各行各業的不斷變革,為適應社會、市場的發展,企業也應加強對財務風險的重視度,構建并完善出一套符合企業自身需求的財務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如今企業為了可以更科學有效地對財務風險進行預判并且分辨出風險等級和有效規避風險,那么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財務管理水平是根本途徑,緊接著就要不斷地更新完善財務風險評價指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