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榮秀
(滄州師范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河北 滄州 061001)
“互聯網+”會計教育是指以大數據、云計算及互聯網為支持條件,以利用互聯網優化會計教育資源為發展理念,以互聯網創新成果與科技教育融合為推行手段,將會計、技術、教育、用戶、信息深度整合創新,提升會計教育創造能力及發展能力,形成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發展工具的會計教育發展新常態。“互聯網+”倡導學生為本、滿足個性化需求。作為“互聯網+”背景下的主要手段之一,微課是以學生為本,重視教學設計,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并關注學生微變化,最終創造屬于學生自己的課堂。隨著“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大力推進,對傳統會計教學產生巨大沖擊。基于此,研究以會計學原理課程為例借助微課思想展開對會計教學的研究。
會計學原理課程是會計、財務管理及相關經濟管理類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該課程主要闡述了會計基本概念、賬戶與復式記賬、會計憑證、賬簿分類、會計報表等內容。作為具有理論性與實踐性的專業基礎入門課程,學生對于這門課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影響到其他課程的學習效果。以會計學原理課程為例,傳統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因為枯燥的理論會使學習的積極性會受到打擊。會計學原理這門課程由于專業性較強,專業術語非常多,學生難以理解各種概念之間的關系,由于理論知識枯燥乏味,學生又是被動接受,就對這門課程容易喪失興趣。
會計學原理課程概念多且零散,基本上按照傳統的“授-受”型教學模式進行。教師對知識點的細節面面俱到,耗費了學生的精力卻因知識太抽象而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傳統的課堂難以滿足差異性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他們在各個方面都各不相同,比如學習習慣、專業興趣、理解能力、邏輯思維等,這些不同又進一步影響了學習的進程。因為課時局限、學生人數較多等原因,使得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無法照顧到每個學生。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在理論學習后一般都是根據相關的業務直接進行業務處理編寫會計分錄。而整個過程中,學生接觸的都是空洞的文字難以接觸到活生生的企業和現實的經濟案例,沒有真環境更無真任務。
微課是由課堂教學視頻、素材課件、教學設計、練習反饋、教學反思、教師點評組成的教學形式。微課以教學知識點的重新梳理為切入口,將學習任務細化,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個體情況差異,重視教學設計強調情境教學,力求“真”與“精”。 結合會計學原理課程的特點,將微課思想運用于課堂教學,對提升會計課程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具體的應用體現在以下方面。
通過微課進行會計教學時,微課要結合教學目標來設計,直接切入教學主題,內容重點突出。因此,對會計學原理課程進行重新梳理,對原內容進行解構并重構,結合情境進一步劃分任務。要結合實際案例,新穎獨特,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微課中講解要全面具體,注重簡明扼要,適當提升內容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利用由課堂教學視頻、素材課件、教學設計、練習反饋、教學反思、教師點評所組成的微課教學形式,對會計學原理課程的知識點內容以一種半結構化的固定組織關系進行呈現。注重利用微課“短而精”的特點,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更加有針對性地甄選教學內容,力求優化教學設計。在“碎片化”剖析的基礎上,將知識點內容精彩呈現,最終實現優質教學。在課程設計的基礎上,我們強調和貫徹的是在內容上,將微課思想與案例教學相結合。案例是王,它源于實際企業經濟事件,強調知識性和趣味性結合,增強實踐能力與應用能力,提高共情能力,想企業所想,思企業所需,在此基礎上用微課的思想,進行知識項目化,讓每個知識點都變得精致,并去充分挖掘“隱性知識”,開闊視野,實現教學觀念的遷移和提升。每一次微課設計都是一個反復的過程,“研究-實踐-反思-再研究-再實踐-再反思”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提高了自我批判能力。
在引用微課進行授課時,需要明確引入微課教學的具體階段,以工作過程的六大步驟為分割點,如預習、 引入實施以及評價等階段。在教學過程中,以教師從六大步驟為邏輯路線,個人講授為主,強調微課思想,并在實施之后關注學生的掌握情況對其進行評價,并對整體效果進行總結和反思,讓微課思想通過六大步驟滲透到會計教學的各個環節。
綜上所述,微課作為“互聯網+”背景下的衍生工具,其“真”“精”的特點更加適合應用在會計學原理教學環節。微課思想在會計學原理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深化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的綜合技能。這種應用同樣可以在會計相關課程教學中進行推廣,以“求真”“求精”的理念將微課思想滲透到會計相關課程中。通過解構教學內容、設立情境下的任務,優化教學設計、將任務項目化,基于工作過程化、明確微課教學模式等進一步推進微課在會計教學中的應用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