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堂
前概念是學生在學習相關知識時已有的認識,這種認識的形成對學生構建科學概念影響很大。我們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前概念,引發認知沖突,使其在思考探究的過程中得到轉變,在獲取科學概念的喜悅中鎖住學習興趣,助力良性教學。
一、明確前概念
(一)課前5分鐘,老師我想問
前概念是日常形成的。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源源不斷,利用課前短暫的親密攀談拉近師生距離,更有利于我們新課目標的達成。課前他們通常會問三方面的問題:第一,關于上一課的拓展問題研究;第二,老師今天我們要研究什么問題?第三,關于他們課外的疑惑。這時候我會認真傾聽他們每一個珍貴的見解,收集前概念,點撥而不給出答案,吊足他們的胃口。比如,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種子發芽實驗二,孩子由于課前拿著實驗成果總想給老師看到,拿在手里神氣得不得了,一連串的問題拋過來,我會選擇其中踮起腳尖就可以夠得到的“桃子”指給他,讓他覺得只要稍稍想想,這個問題就可以解答,吃到了低處的甜桃子,就會想辦法再來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何樂而不為呢?
(二)導入5分鐘,談談老朋友
正式上課開始時,我會根據已知的前概念提出問題,讓部分課前思考過的孩子來作答,此時他們的邏輯清晰,表達順暢,且不論對錯,他們彰顯的自信就足以帶動課堂良好的學習興趣。比如,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蚯蚓的選擇,基于對學生前概念的關注,導入時我只說今天咱們聊聊老朋友蚯蚓吧,孩子們舉手的狀態正是意料之中,侃侃而談,順理成章地引入對比試驗,躍躍欲試地設計實驗,相互補充完善實驗計劃。正是這樣的心中有數才會在操作時有條不紊,讓孩子把自己的前概念完整地表述出來恰是激發興趣的有力武器。
二、洞察前概念
前概念問題的發現正是教學過程中的關鍵所在,此時學生陷入思考,那么教學中在不同的概念構建中采用相對應的方法才能各個擊破,以下是我在教學中選取的片段。
教科版五年級上冊力與運動的疑惑,普遍觀點認為,物體運動的時候一定有力的作用,如果物體不運動了,它就不受力了,假如一個物體在運動著,那么作用在它上面力的方向與物體的運動方向一致。這時候就不能簡單地提醒,而是采用學生演示的方式,使他們眼見為實,把事先準備好的小車、測力計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研究,測得數據記錄下來,提醒他們反復多次測量記錄,在數據分析中,他們無法辯駁就會陷入思考,開始交流,蛻變前概念。
教科版五年級上冊光的疑惑,影子產生的條件有哪些?很多孩子會忽略屏,這時候我會利用多媒體白板直接做一個簡單提醒,喚醒前概念。
教科版五年級下冊浮力的疑惑,普遍認為同樣大小的鐵塊和木塊完全浸沒于水中,木塊所受的浮力大,因為一松手木塊就能漂起來。在了解到這點前概念的影響后,立刻實驗驗證,也是反復去做,以不同的手法去做,讓認知沖突呈現在學生的眼前,孩子們就會恍然大悟,急切地給出合理的解答,推翻前概念。
教科版五年級下冊地球單元導入中對于地球的認識,學生們的回答也是各有不同的,最有代表的回答就是地球是一個圓,這讓我感到吃驚,是什么使他脫口而出呢?這種情況不止在一個班級中出現,引起了我的重視。我在課下就有意識地去詢問這個答案是如何得出來的,我的收獲還是有的,原來部分同學是這樣想的,認為我們通常在形容月亮的時候會說一輪圓月、白玉盤之類,學生便抄過來,不假思索地搶答。解決辦法就是把事先準備的籃球、地球儀拿出來,模擬整個居住生活,通過我們在地球上所觀察的事物變化,讓學生以小組合作交流的模擬方式完善自己的認知邏輯,引發他們的思考,轉變前概念。
通過小組交流、探究、匯報的活動,每一個坐在教室里的學生都有收獲,前概念得到更新。我想這正是我們應該關注前概念的原因,關注孩子們與眾不同的前概念,使每一個孩子都得到自由的發展,讓孩子意識到嚴謹的科學充滿趣味。
三、規范前概念走向主流概念
由前概念引發認知沖突開始反思,再加上老師恰到好處的評價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點睛之筆。當孩子在反思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后,教師正能量的點評就會無形中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十萬個為什么的閘門就會應聲而起,這也有利于教師在傾聽中不斷完善知識結構,更好地為孩子們解答困惑根源,驅動他們親手實踐的動力。實際授課時多邊互動更能夠滿足孩子們多元化的需求。新課程標準描述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面向全體學生,那么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就要重視孩子們的差異性,匯總他們天馬行空的所有見解,集中反問,串問,給他們充分的時間思考消化。我想這都是前概念的功勞,師生就是學習共同體。科學概念的構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關注學生前概念水平,重視科學探究和合作學習,豐富生活經驗,鼓勵自主探究,實踐中構建科學概念。小學科學融入了學習進階的理念與成果,這就使轉化之后的科學概念再次回歸前概念,正如法國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昂利·彭加勒所說:“事實的數目實際上是無限的,我們不能了解所有事實。”科學的形成也正是有這樣的獨特魅力,我們要讓孩子清楚地知道我們的認知好比一個圓,圓內是已知世界,圓外是充滿智慧的驚喜,每個人的半徑大小不同而已,前概念愛折騰也正是我們擴大半徑的樂趣所在。
以前概念為線索的教學是科學教學中一盞明燈,燈火照亮科學高峰,給孩子勇氣,不斷思考質疑,在不斷動手動腦探究的過程中訴說,教師在傾聽中時刻尋找契機,亮劍修正前概念,鎖住興趣點,構建科學概念。
【作者單位: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校?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