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鳳
根據教育部最新修訂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從2017年秋季開始,小學科學課程起始年級調整為一年級。2017年9月,筆者有幸成為一年級科學教師。教學過程中,憂喜參半。喜的是一年級孩子對未知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的小腦袋瓜里裝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也有稀奇古怪的想法;憂的是低年級兒童科學課堂上,教師因忽視兒童特征,課堂上問題層出不窮。
一年級的科學教師怎樣一邊保護好孩子們的好奇心,一邊規范孩子們上科學課的習慣,讓孩子覺得科學課好好玩,探究記錄不困難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和理論談談自己摸索的教學策略。
一、“講故事、編童話”,在傾聽中啟蒙
講故事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無不喜歡,再調皮的孩子一聽故事馬上安靜下來了。在科學課中運用故事、兒歌吸引孩子,并結合故事指導孩子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
(一)講述科學家故事,為探索起航
講述書本中科學家珍妮·古道爾的故事,講述小朋友們熟悉的科學家故事,從故事中了解科學家們是怎么做的,引導學生認識我們在科學課上要怎么做。用科學家的事例啟發學生怎么進行探究,為探索起航。
(二)結合教材巧編童話,趣味十足
低年級的科學課是好玩的,怎樣上得好玩?研究樹葉的特征,編《樹葉姑娘找朋友》的童話。樹葉找朋友的過程是學生探尋同一種類樹葉相同特征的過程;探尋不同種類樹葉不相同特征的過程;探尋所有樹葉共同特征的過程。結合教材編童話,學生被故事吸引,傾聽習慣的養成水到渠成。
二、“玩游戲、做任務”,在游戲中啟蒙
《兒童發展心理學》一書指出:由于年齡的增長,信息加工能力的提高,兒童就喜歡在游戲里增加復雜的、新奇的自相矛盾的對象與情境。一年級的孩子在科學課上“玩游戲”,在科學啟蒙階段使學生感到“科學好好玩”,并巧設“任務”,在挑戰中讓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得到持續發展。
(一)在游戲中驅動學生探索
猜謎游戲、“火眼金睛”、闖關等游戲活動在科學課上深受孩子們的喜愛。這些游戲可以用于觀察動、植物特征,學生在游戲中輕松發現、比較物體的特征。闖關游戲可根據教學內容設計關卡,層層遞進,激勵孩子完成自我挑戰,培養孩子勇于探究的科學精神。
(二)在游戲中培養學生的合作及持久性探究的能力
筆者發現一年級合作最佳人數為2人,分小組玩爭奪“超級星團”的游戲,游戲規則是:能在規定時間內合作完成探究任務的小組,小組獎勵一顆“火星”;及時整理的小組,獎勵一顆“金星”;有新發現獎勵“超新星”;每月“星星”獲得最多的小組被評為“超級星團”;每學期“星星”最多的小組被評為“超級巨星團”。看似簡單的游戲,卻非常有效,學生的合作習慣漸漸養成。
三、“畫一畫、寫一寫”,用兒童擅長的方式記錄
記錄是科學課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它是科學家們觀察的結果,收集的實驗證據。一年級培養科學記錄習慣很關鍵,一年級適合什么記錄方法呢?觀察記錄主要以“畫”的方式記錄,但要注意的是,教師在指導學生用“畫”的方式記錄時,應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方式記錄,即把自己看到的、摸到的“畫”出來,要區別于美術的畫畫。從學生的記錄中,你會發現孩子的觀察能力在逐漸提高。
但有些實驗記錄并不能用“畫”來記錄。《測量》單元的測量數據的記錄,用數字記錄難不倒學生,但是往往如果不是整數怎么辦?在《用不同的物體來測量》一課中,用小棒測量桌面子長度,有測出7根多一點,有測出8根少一點,怎樣描述“多一點”“少一點”,讓學生既能明白又能高效記錄?用“+”號表示“多一點”,用“-”號表示“少一點”,用簡單、形象的符號代替文字,學生易學易懂,他們就不會再覺得記錄有困難,有利于養成良好的記錄習慣。
四、“立榜樣、多示范”,是啟蒙兒童學習科學的重要方法
我們常說“身教重于言教”,孩子在剛剛接觸科學學習時,需要有人成為他們的“榜樣”。“榜樣”可以幫助他們解決這樣一些問題:探究中遇到難題,怎么辦?別人不和我合作,怎么辦?實驗失敗,怎么辦?學生如何學會管理自己的學習?如何學會與人合作?如何處理課堂上遇到的問題?這些學習可以來源于“榜樣”。
故事里的科學家是孩子們樹立理想的“榜樣”!老師是孩子們進入小學學習的第一個“榜樣”,學校里陪伴學生時間最長的“榜樣”應該是他們的伙伴。樹立學習專心致志的“榜樣”,樹立觀察細致的“榜樣”,樹立會記錄的“榜樣”,樹立有良好整理習慣的“榜樣”,樹立愛動腦思考的“榜樣”……給這些“榜樣”貼上一顆五角星以示鼓勵,全班的孩子會模仿“榜樣”。教師樹立的“榜樣”在班級中起著引領作用,引領學生會學習、愛思考、從而養成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
科學教師應以一年級兒童的特征為抓手,用故事、兒歌讓孩子養成探究好習慣;在游戲中讓孩子感受科學好玩;用畫筆記錄下自己美妙的發現。在孩子探索的道路上引導他們,鼓勵他們,讓科學課充滿童趣!作為一年級的科學教師更需要換個角度,用“童眼”看科學,探索適合一年級的教學策略,以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和實效性!
【作者單位:蘇州市相城第一實驗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