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6年X學院被當地政府確定為應用型整體轉型高校,經過3年的建設,漢語言文學專業(文秘方向)專業課程體系存在著專業核心課程設置不集中、地方特色不突出,課程內容與社會需求銜接不緊,實踐教學環節得不充分、課程結構不均衡等問題,與應用型轉型高校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文章按照國家對應用型本科高校發展的要求,精煉核心課程,整合一般課程,開發新型課程,對通識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選修課程、實踐環節等課程體系做出優化,實現“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專業(文秘方向);課程體系;優化
一、漢語言文學專業(文秘方向)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目標不明顯
2012年,教育部頒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在“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之下將秘書學專業作為特設專業增列其中。就X學院目前使用的人才培養方案統計,大類培養階段(通識教育必修課程,通識教育選修課程和學科平臺課程)占32.63;專業培養階段(專業必修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和實踐創新課程)占比51.2;綜合實踐(畢業綜合實習、畢業論文)占16.7。課程設置主要圍繞專業核心課程開展,所以專業方向模塊課程標準不明顯。根據《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按照“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體系”要求,該專業課程目標與行業標準和人才培養目標存在差距。
(二)課程體系不嚴謹
在課程設置方面,容易出現的問題包括核心課程與專業特色不能有效銜接,選修課程與核心課程的目標不能趨同。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往往達不到預期培養目標。寧夏X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文秘方向)在2018級、2017級、2016級三個年級使用的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體系學分統計:必修課程=通識教育必修課程38學分+專業必修課程68學分;選修課程=通識教育選修課程12學分+專業選修課程8學分;實踐創新環節=8學分;學科平臺課程4學分;畢業綜合實習12學分;畢業論文8學分;共有164學分。從學分布局可以看出,一是專業核心課程存在依附性特點,課程設置還是依附于中國語言文學。二是課程與課程之間沒有有效的邏輯關系。通識課程學分與專業核心課程學分比例分配不合理,秘書學方向課程的設置沒有形成邏輯鏈。選修課的設置沒有圍繞核心課程的目標進行設置。三是綜合實踐環節效果不明顯。專業實訓受制于實訓基地建設的滯后性,專業教師在文秘專業方面實訓經驗不足,影響實踐教學效果。
(三)課程改革效果不突出
筆者對寧夏X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文秘方向)三個年級的學生及授課教師進行問卷和訪談調查,發現專業課程的設置、教學、實踐等多個環節亟待改進。受訪教師表示:專業方向模塊(秘書學方向)的主干課程備課難度較大,一方面是沒有從事過文秘行業的工作經歷,缺乏行業工作經驗,實踐教學經驗欠缺;另一方面課堂教學停滯在單一講授,“教、學、做”的轉化難度較大,缺乏實踐教學經驗。受訪學生表示:有些教師講課都是在講課本,學生在課堂參照老師的課件學習,索然無味。另一方面,在實習的時候,沒有具體的工作內容,課堂所學和實踐所用沒有聯系。教師在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方面講授不清晰,對《公文寫作》《文書學》等課程的實踐應用方面不會轉化。可見,在本專業課程體系設置還是不科學、不規范,專業素養與人文修養不能有效結合,動手實踐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文秘方向)課程體系優化策略
(一)優化以“應用型”為主導的課程體系
將應用型課程改革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構建“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的課程體系,構建能力本位和以三個對接(專業鏈與產業鏈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為核心的課程布局。通過整合,在課程體系的架構上打破“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完備性”的傳統約束,著力培養學生綜合能力,使其知識、能力、人格養成有機融合。實現由通識必修課程(完成教育部規定部分)、通識選修課程(使學生思維多元并富有活力)、學科專業基礎課程(激發學生專業潛能)、專業方向課程(激發學生專業個性)、實踐課程(實習、實訓,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等五大平臺組成的課程體系。改革課程學分設置,將通識必修課程設置41學分,通識選修課程設置10學分,相關學科基礎課程設置6學分,本專業的學科基礎課程設置為4學分,專業核心課程設置54.5學分,專業方向課程設置26學分,專業實訓0.5學分,實踐創新項目8學分,畢業實習4學分,畢業論文6學分,總學分設置在150學分范疇內。使漢語言文學(文秘方向)學生具備勝任企事業單位文秘工作的基本能力及協調、管理、策劃、組織、宣傳的能力。較為熟練地掌握辦公自動化,OA系統管理,文字材料起草、信息工作和調研研究工作能力。
(二)優化“應用型”專業教育課程平臺
專業教育課程平臺以掌握的專業課程和需要廣泛了解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為目的,使學生在某個或某些專門領域具有比較深入的知識和技能。包括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方向課程兩類。專業核心課程模塊課是形成專業人才培養規格要求的最基本和最核心的課程,是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的關鍵必修課程。專業核心課程開發要堅持需求和結果導向,以能力為主線設置專業核心課程,努力做到了解社會需求情況、了解學生需求情況、吸收業界一線專業人員參與課程體系設計。在漢語言文學(文秘方向)專業中規劃處一套最基本、最有價值、最為核心的課程作為學科和專業的核心課程,優化課程教學模式,確保學生掌握專業基礎知識、達到相應的專業培養規格。漢語言文學(文秘方向)專業核心課程建立在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礎之上,開發課程包括專業與學科導論、現代漢語、大學寫作、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文學概論、外國文學和古代漢語,目標是培養具有全面扎實的漢語言文學理論修養,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創新精神,較強的思維分析能力,流暢的語言和文字表達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專業方向課程,設置的目的是為了加深和拓寬學生的專業知識,體現“因材施教”,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設置專業方向模塊課程的基本原則是既要緊貼社會需求,又要強化學生動手能力。專業方向模塊設置秘書學、檔案管理學、文書學、公共關系、現代管理學、公文寫作、秘書工作實務、申論寫作訓練、辦公管理與辦公自動化。在課程開設順序上,專業核心課程建議在1—4學期,專業方向課程建議在4—8學期開設。其中,秘書學概論設在第4學期,公文寫作設在5學期,文書學設在6學期,形成“課程理論—課程應用—課程實踐”的邏輯關系。秘書工作實務和辦公室管理與辦公自動化設在第7學期,16課時,課程結束后緊接著開展畢業實習活動,形成“理論教學—實踐檢驗”的邏輯布局。實現“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三)優化“應用型”實踐實訓設置
應用型本科高校培養人才主要是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根據《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是課程建設的重要依據。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主要是通過課內外豐富的實踐活動來實現,課內可以是課堂教學的模擬訓練,課外可以是集中實習環節的有效落實,也可以是第二課堂開展的實踐活動等形式,采取多種形式為學生提供鍛煉的機會和平臺。實踐教學體系由課程實驗(實訓或見習)、專業實驗(實訓)課程、集中性實踐教學環節組成。根據寧夏本地企事業單位對于秘書崗位的需求分析,所需人才已經從文字工作向“辦文、辦事、辦會”,“互聯網+”等復合型標準發展。一方面通過“第二課堂”活動組織實訓。可以通過學科競賽的方式,組織“公文寫作比賽”、“公務員模考大賽”等。也可組織學生參與學校黨代會、團代會、教職工代表大會等大型會議的會務組織工作,讓學生在做中學,充分掌握實踐技能。另一方面,在校內建設漢語言文學(文秘方向)校內實訓基地,安排“校內跟崗實習”,按照辦公室崗位職責,以5個崗位為單位(主任、副主任、秘書、文書、內勤)組成“模擬辦公室”,將學生分別安排到各教學單位,承擔行政輔助工作,開展專業技能實訓。還要加強“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的建設,“雙師型”教師是實現“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方法改革的保障。通過多種方式培養青年教師、引進兼職企業導師,提升秘書基本理論知識能力和職業素養。最終培養適應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具有扎實專業功底、擁有較強實踐能力、具備創新精神、創業能力和良好職業道德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肖芬.本科課程體系優化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2007:18-19.
[2] 楊霞.試談秘書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J].秘書教學,2017(1):12.
[3] 楊霞.試談秘書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J].秘書教學,2017(1):12.
作者簡介:潘一賢(1985.10- ),男,寧夏西吉人,本科,寧夏大學新華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漢語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