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語文教育界,作文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作文素材的積累對學生的作文水平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現筆者以“作文素材”作為突破口進行研究,針對現階段高中生積累作文素材的問題進行分析,進而提出具有較強操作性的策略。
【關鍵詞】高中;作文素材;語文教師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早在1982年,張志公先生就評價過語文作文教學的形勢:“語文教學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是一個‘老大難,而作文教學恐怕又是語文教學工作中的一個‘老大難。”學生之所以不愛寫作文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寫什么,造成這個現象的根因在于學生積累的作文素材較為匱乏。因此,積累豐富作文素材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一、作文素材的相關概念闡釋
(一)作文的含義
要想理解“作文素材”的含義,我們首先要明確何謂“作文”。朱紹禹先生認為:“作文是用一定的結構和語言反映某種思想感情以使讀者接受的活動。”黃麟生先生提出:“作文是作者運用語言文字準確地、有條理地、完整地反映客觀事物特征、事變過程,表達思想感情的一項高級思維活動。”
結合上述觀點可知,作文是一項為了表達個體思想感情的活動,并需要一定的語言組織能力和思考。對于何謂“作文”,筆者更傾向于黃麟生先生的觀點。
(二)素材的含義
何謂“素材”?《辭海》的解釋是:“作家、藝術家從生活中攝取而來,尚未經過提煉和加工的原始材料。”《文藝創作知識辭典》的解釋是:“作家、藝術家從生活中收集、積累起來的各種原始材料,包括人物、事件、場景、語言等,它是題材的基礎。”筆者認為,素材是個體從生活、經歷中汲取和積累的未經整理加工的零散片段。
綜上所述,并基于筆者所要談的高中生這一主體,作文素材的含義為:高中生在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思想感情這一思維活動中所使用的源于生活的零散片段。
二、作文素材積累的問題
筆者以高中階段的經歷及本科階段觀摩過的作文課為基礎,發現高中生在作文素材的積累方面暴露出諸多問題,概括為以下三點:
(一)缺乏積累作文素材的時間
有時不是學生不想積累作文素材,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首先,在于學校嚴格的時間規劃。學生一天除了上課,早晚自習也被安排得很緊湊,說是自習,但更多的是學校或教師安排的任務。有時學生意識到自己寫作文困難,想要積累豐富的素材,但時間上不允許。 其次,高中生的課業繁重,導致學生沒有較為完整和規律的時間去積累。學生每天的學習時間固定,但他們學習的課程很多。在這種情況下,學生不可能把有限的學習時間放在語文這個科目上,更不必說積累作文素材了。
(二)積累作文素材的種類局限
學生在寫作文時對一些素材尤為“鐘愛”,使用率極高,這是學生積累的作文素材種類較少導致的。第一,高中生閱讀范圍小。在高中生的學習生活中,語文課本是他們接觸最多的讀物。除此之外,對課外書籍、電子刊物等其他閱讀材料接觸較少。如果有充足的時間閱讀,他們只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面,很少有“我要積累素材,改善寫作文困難的現狀”的意識。第二,學生缺乏對生活實踐的獨特體會,很少意識到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本身就是最為直接的作文素材。生活經歷像是一本書,只要稍加留心,我們就能積攢豐富多彩的作文素材,寫出一篇優質作文。
(三)積累的作文素材不夠新穎
在作文里,愛迪生、居里夫人、司馬遷等人的故事被頻頻使用,甚至被學生視為“萬能素材”。其實,沒有一種作文素材是萬能的,但是一些學生受作文指導書或其他因素的影響,會把某些作文素材看作是“萬能素材”。一些語文教師對學生的這種行為聽之任之,甚至主動給作文水平差的學生推薦“萬能素材”,目的是改善其寫作文困難的現狀。長此以往,學生自然認為這種做法是正確的,并以此為借口,拒絕積累其他類型的寫作素材,這自然做不到作文素材新穎。另外,學生平時接觸時事熱點的機會也不多,使他們對積累時事熱點豐富自己作文素材的這種方式并不重視。我們不否認某些作文素材非常經典,但是它們遠離時代,缺乏現實意義,難以引起讀者共鳴。中國文學自古以來就強調文質兼美,重視內容與形式,以致學生在積累作文素材時把目光集中于詩詞歌賦以及一些中國古代的名人事跡上,進而忽視現代社會時事熱點問題,導致積累的寫作素材不能與時俱進。
三、積累作文素材的策略
高中生寫作文困難可以說是讓每位語文教師頭疼的問題,寫好一篇作文,素材是必不可少的。
(一)利用語文課堂的課前時間
高中生的課余時間有限,無法保質保量進行作文素材的積累。實際上,語文教師可以利用每節語文課正式開始前的幾分鐘作為學生作文素材積累的絕佳時機。筆者曾有幸去哈爾濱市第三中學觀摩語文課,學生在正式上課之前會進行五分鐘左右的課前演講,這讓我印象十分深刻。教師提前告知學生所要演講的主題,然后學生準備材料,在下次正式上課之前進行演講。在演講的過程中其他同學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做出判斷,將演講的內容有選擇地記錄下來,這個記錄就變成了非常優質的作文素材。除了這種形式,語文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其他形式的小活動,于無形中達到讓學生積累作文素材的目的。
(二)積極擴充作文素材的類型
教師要根據學生對閱讀內容的偏好,結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學習任務群”對課外閱讀內容的多方要求,對學生的課外閱讀內容進行合理規劃。既要考慮到學生的閱讀興趣,也要考慮到豐富作文素材的種類。教師可以制作一個閱讀表格,安排閱讀內容,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閱讀并做好讀書筆記。這樣的讀書筆記必然會比學生自主閱讀所做的內容要充實,當然這本“厚重”的讀書筆記自然就是學生積累的作文素材了。
生活是寫作的源頭活水,蘊含著大量的作文素材,學生在生活實踐中也可以豐富自己的作文素材。校園生活是高中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師生之間的溫暖,同學之間的摩擦,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可以作為彌足珍貴的作文素材。語文教師不妨倡導學生養成記錄校園生活的習慣,既可作為優秀的作文素材,也是一份珍貴的回憶。
(三)不斷更新作文素材的內容
網絡和報紙新聞離不開對時事熱點的報道。只有聚焦當下,才能讓作文素材體現出較為強烈的時代氣息,與時俱進。學生關注時事熱點,不僅可以了解國家大事,也可獲得新穎的作文素材。同時,學校也應做出相應努力,在每個班級設置類似于“時事閱讀角”的場所。利用校園廣播、電子屏幕播放一些時事熱點的片段,以達到潛移默化中增加學生作文素材量,更新作文素材內容的目的。另外,地區性的熱點話題也是學生作文素材的來源。地區新聞、地方報紙會報道人們的日常生活,學生可適當積累。與時事熱點類的作文素材相比,這些作文素材更加小眾、新穎,很難和其他人的素材雷同。
在語文教學中,“作文”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它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有重要影響。積累作文素材是學生寫好作文的基礎,這離不開學校、教師、學生的共同努力。本次研究提出的積累作文素材策略,語文教師和學生可以結合實際情況,根據需要有針對性地汲取適合自己的內容。
參考文獻
[1]張志公.張志公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朱紹禹.中學語文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作者簡介:楊桐,女,1994年生,黑龍江省伊春市人,哈爾濱師范大學2018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