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冬
【摘要】故事是學生了解和接觸世界的重要渠道,更是學生打開視野、開放思維的重要窗口。小學語文教學中涉及了不勝枚舉的故事,種類更是不拘一格,包括童話故事、寓言故事,內容也是豐富多彩,有英雄故事、家庭故事、動物故事……語文教師在組織教學時,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熱愛聽故事的童趣心理,結合教學中涉及的故事進行趣味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為語文課堂注入滿滿的“故事味兒”。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環節
(一)課堂導入環節中的應用
喜歡聽故事是大部分小學生的共同點,故事教學法是符合大部分小學生心智發展規律的有效教學手段。在開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前,語文教師利用有趣味性、啟發性、與課文內容息息相關的小故事導入課堂,從而牢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師組織的教學活動中,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比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中《少年王勃》的故事前,語文教師可以先給學生講一講《三嘆王勃》的故事,這個故事講述了唐高宗讀到王勃膾炙人口的《滕王閣序》時發出的三次感嘆。語文教師著重利用這三個感嘆去激發學生對王勃這一人物產生好奇的心理,隨后再巧妙地將學生的思維引到教材中,讓學生自主投入到課文的閱讀和學習中。顯然,這種故事導入法遠比“開門見山”地直接講述課本方法更高效,更能保障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二)課堂教學環節中的應用
語文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小學生愛聽故事這一特點,利用故事為學生營造出趣味橫生的課堂氛圍,寓教于樂,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傳統的教學中,語文教師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往往只重視語文基礎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了“故事味兒”的打造。在素質教育不斷深入的當下,語文教師應該轉變教學觀念,應用故事教學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比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的《李廣射虎》時,除了要講授課文中的故事和語文基礎知識,語文教師也可以額外給學生講一講與李廣有關的故事,如《李廣難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等故事,讓學生充分了解李廣,感受李廣的人格魅力。顯然,這種引入小故事的課堂教學方法,一方面能激活學生對李廣本人的興趣,另一方面也能讓學生講述一下聽完故事的感受,從而在潛移默化中一步步培養學生說話、寫話、理解能力,為今后語文知識的深層次學習打下基礎。
(三)課后練習環節中的應用
“故事味兒”不能只在課堂范圍內蔓延,語文教師還應該把故事延伸到學生的課后練習中,從而增強小學語文教學的延續性。比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中的《狼和鹿》后,語文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課后延伸作業,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發揮想象力,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個關于狼和鹿的故事,用自己的語言將奄奄一息的狼以及春風得意的鹿的心理表達出來。通過課后作業的布置,一方面能讓學生更深層次地了解《狼和鹿》這篇課文的意義,另一方面也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還能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和寫作能力。
二、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表演故事,提煉精華
與“故事教學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便是“趣味教學法”,如果教師有效地將二者相互融合交叉,無疑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手段之一。“角色扮演”教學法是趣味教學法之一,更是“故事教學法”的表現形式。對于一個故事來說,除了一些特殊情境、時間、地點、故事情節,還有個特別重要的因素就是人物。因此,為了讓閱讀教學故事味道更加濃郁,教師可以在適當的時機利用角色扮演法,給學生一個表現的舞臺,讓學生用“表演”的方式再現文本內容。通過表演,學生能夠將書本上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直觀展現出來,這樣一來,學生便能在活躍開心的課堂學習氛圍中進一步感受故事情節,與故事中的人物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比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的《三顧茅廬》這篇課文時,語文教師就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分別去扮演諸葛亮、劉備、張飛和關羽,通過自我的演繹去感受每個人物不同的性格,從而加深對故事情節、人物性格的認知與理解。不過,為了加深學生對劉備、張飛、關羽等歷史人物的認識,語文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展開群文閱讀,讀《三國演義》中章節,并以小組為單位去表演不同的故事情節,舉辦以“三國演義”為核心的表演比賽,進行物質獎勵,刺激學生讀故事、演故事的積極性。
(二)多媒體輔助,豐富故事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已經逐步走進小學課堂,語文教育與多媒體技術的融合是基礎教育階段一次質的飛躍。通常情況下,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比較強。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多媒體的運用一方面能借助聲音與圖像的有效結合更好地將故事新穎、有趣、新奇的場景表現出來,另一方面也契合了學生具象直觀的思維特征,緊扣學生實際需求,使學生的視覺以及聽覺被有效吸引,繼而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比如在展開《三顧茅廬》文本教學時,語文教師可以結合多媒體的聲音、畫面感為學生播放一些趣味的動畫故事、真實性的影視劇作、故事等,一步步揭開三國時期的神秘面紗,將三國時期的生活場景、畫面以及諸葛亮臥龍崗的風貌展示給學生,再通過一步步串聯、解說、輔助圖片等方式讓學生對三國演義整體故事以及對諸葛亮、劉備、張飛和關羽等的形象產生認知。當學生通過多媒體得到視覺刺激后,教師再利用多媒體突破教材中的《三顧茅廬》內容,豐富學生的體驗和認識,促使學生更容易理解課文內容,使教學更具故事味兒。
(三)提升能力,說寫故事
故事教學法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一種行之有效的綜合方法。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講故事或者利用多媒體播放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傾聽和觀察能力進行鍛煉,促使學生歸納總結能力的提升。但是,不管任何教學方法,時間長了就會產生審美疲勞。所以,故事教學法不能僅僅局限于讓學生聽,還應該要求學生在課后多讀故事,并熟記自己認為好的故事,在合適的時機講給其他同學聽,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閱讀能力,還促使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增強。此外,在小學階段除了閱讀能力,寫作能力更是需要不斷提升。小學生在面對寫作時,會因為語言組織能力和經驗的不足產生無話可說、無物可寫的恐懼感,但利用故事的新奇、趣味可以逐漸消除學生的恐懼感,為學生延續寫作動力,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結語
總而言之,為小學語文課堂注入“故事味兒”,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也能進一步幫助學生打開語文思維,為今后的閱讀、寫作教學奠定基礎。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意義,并結合實際情況充分利用故事教學法開展和組織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為有效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