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譯者在翻譯一些文學作品的時候,應當站在文化的角度,充分地表達出原文的文化含義,實現翻譯的忠實。但在實際開展過程中,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極容易對忠實翻譯造成一定的影響,從而導致其翻譯質量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本文通過對翻譯忠實影響原因的分析,從文化角度出發,詳細介紹了翻譯忠實的具體方式方法,以此為有效促進我國翻譯工作的良好發展貢獻自身的一份力。
【關鍵詞】文化角度;翻譯;忠實;譯文
【中圖分類號】H159 【文獻標識碼】A
一、影響翻譯忠實的原因
所謂翻譯的忠實,就是要求譯者在進行翻譯工作的時候能夠把文章翻譯得精確,將其中的意思傳達到位。通常我們所說的翻譯要符合信、達、雅的標準,也是把翻譯的忠實作為衡量翻譯水準的一個重要依據。只有讓譯文與原文含義相同,才能夠把原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傳達給語言不通的讀者。而譯者只有做到翻譯的忠實,才能夠保證完成一篇合格的譯文。然而,由于譯者受到自身文化水平、平時的表達習慣甚至是地域、民族習俗等因素的影響,往往會導致其翻譯出來的作品與原文表達的意思有所偏差。
(一)缺乏歷史文化基礎
古今中外的歷史文化有著很大的差別,在同一時期,不同國家的文化也可能會大相徑庭,而在不同的時期,歷史文化的差別會更大。這就要求譯者對于歷史文化有著充足的了解。但是,許多譯者只是為了翻譯工作草草了解了一下異國文化,對于兩種不同語言的國家的文化背景知之甚少,這就導致了在翻譯的過程中缺乏歷史文化基礎,導致了翻譯出來的作品可能與原文要表達的意思有很大的不同。歷史文化的不同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情感文化的差異。在西方國家,人們對于情感的表達比較直白,毫不避諱談論戀人之間的情感,正是這種文化特性使文學作品極富浪漫主義色彩,這也是吸引讀者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在我國,過于直白的情感表達可能會讓人以為這些文學作品太過低俗,不適合作為文學作品來進行鑒賞。因此,譯者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就會盡量翻譯為符合國內讀者閱讀習慣的語句。但是,也因此造成了與原文很大的差距,原文中那種美好的情感蕩然無存,留下的只是枯燥的字句,失去了文學作品原有的魅力。
(二)脫離漢語表達的習慣
在翻譯的過程中,保持譯文中的漢語表達習慣也是保證能夠做到翻譯忠實的一項標準。如果只是為了完全保持原文中直白的含義,那么就會導致國內的讀者完全看不懂作品中表達的是什么意思。脫離了漢語表達習慣而翻譯出來的作品會使讀者在閱讀的時候摸不著頭腦,這種情況尤其是體現在關于俚語、諺語等這些特殊語句的翻譯上。通常情況下,俚語和諺語都是用某種事物、某種現象表達一種特定的含義,俚語或者諺語中的喻體是幫助人們理解這句話含義的重要內容,但是,在不同國家人們的認知中,同一種事物未必是表達同一種意思,因此,在對俚語或者諺語進行翻譯的時候,如果無法使用合適的喻體就會把文章翻譯為“四不像”,讓讀者完全無法領會其中的意思。
(三)偏離譯語的文化特色
要做到翻譯的忠實,不只是要把含義表達到位,還要求能夠使翻譯符合譯語的文化特色。然而,由于譯者受本國語言文化的熏陶,在翻譯的時候帶上了濃濃的中國文化特色。這種情況最為明顯的就是在古詩歌方面的翻譯,譯者為了能夠將詩歌中的意境表達到位,大量地采用意譯的方式,并且為了能夠體現中國古詩歌的意境美,加入了許多的中國元素,讓翻譯為他國語言的詩歌中出現了明顯的“中國體”,偏離了譯語的文化特色,導致國外讀者在閱讀這些作品的時候,根本無法理解其中的含義。
二、從文化角度出發,把握翻譯的忠實的方法
(一)充分了解歷史文化背景
歷史文化背景的差異是導致翻譯容易出現無法準確表達原文含義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想做到翻譯的忠實,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首先,擺脫情感文化差異帶來的束縛。中外文化的差異很大一方面體現在情感文化的不同。尤其是我國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在情感的表達上一直是以含蓄內斂為宜,但是西方文化卻與我國的文化完全不一樣。尤其是西方一些文學作品中,對于情感的表達非常直白,那么在翻譯中就不能脫離原文的意思而盲目遷就我國的歷史文化。在一些重要語句的翻譯方面,還是要以原語言國家的歷史文化背景為參照標準,準確地傳達原文的含義為主;其次,以譯語文化為核心。在將漢語翻譯為其他語言的時候,應當將譯語的文化作為基礎,充分考慮其在外語中的表達習慣。在翻譯的過程中,一些看似貼近原文含義的翻譯,實際上在運用另一種語言表達的時候,就可能出現意思上的分歧。尤其是在譯語的語言,同一個詞匯包含多種意思的時候。也許按照我們漢語的表達習慣,這個詞匯能夠很貼切地表達原文的意思,但是在譯語的文化習慣中,其多樣的含義使這個詞匯結合了上下文,就變得非常奇怪,導致整句話乃至整篇文章的意思都出現偏差。因此,在翻譯的時候,必須要以譯語文化為核心,仔細地推敲翻譯后的結果,保證翻譯能夠做到忠于譯語文化;最后,表現原文的文化風貌。要想讓譯文能夠達到忠實翻譯的效果,就必須清楚地了解原文的語言表達習慣。有時譯者會因為過于注重語言的表達形態,導致翻譯出來的內容呈現出不同的風格,突變的語言風格和異樣的文化風貌會讓譯文顯得格外突兀,無法做到通順流暢,讀者在閱讀的時候就會有非常明顯的跳躍感,難以體會原文的真正含義。因此,翻譯的忠實,也必須要做到表現出原文的文化風貌,以一種特定的語言風格去貼近譯文的表達形式,讓句式、表達特色更為符合原文所蘊含的文化風貌,才能保證翻譯更為忠實于原文。
(二)結合漢語的語言習慣
在進行文學翻譯的時候,就是對兩種不同的語言進行深刻的剖析,從中悟出不同文化的內涵,并且將其轉化為文字的形式,呈現在讀者的面前。為了讓讀者能夠更容易讀懂國外文學作品,在翻譯的過程中就必須要結合漢語的表達習慣。在此基礎上,通常運用的翻譯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保持原意的翻譯。有些外語作品中的語句的表達習慣與漢語的表達習慣相似,只要通過直白的方式進行翻譯,就能夠很好地傳達原文的含義,并且也更容易理解;另一種是使用規范的語言。并非是所有的外語直接翻譯為漢語,都能夠準確地表達其原有含義的,由于國內外文化的差異,導致了在表達同一種含義的時候,其表達習慣可能有著天壤之別。針對于前文中提到的俚語和諺語的問題,要想讓俚語或者諺語達到其應有的表達效果,就必須要找對在其語言文化中的喻體,才能讓喻體承載著這句話所蘊含的內容準確地表達給讀者。如果在翻譯中還是生硬地套用對方語言中的喻體只會讓翻譯后的內容非常蹩腳,完全無法傳達其應有的含義。
(三)精通譯語的文化特色
要做到翻譯的忠實,必須要精通譯語的文化特色。不同的國家、不同的語種其包含的文化特色,是在翻譯工作中必須要注意的重點。要想將文化特色融入到翻譯工作當中去,就必須做到學會在直譯和意譯之間選擇。直譯通常是用相似度較高的句式、詞匯來進行翻譯,這種翻譯方式的優點是能夠更直觀地表現原文中的字面意思,但缺點是對兩種語言的共通處有一定的要求,翻譯不到位可能會導致語言表達出現偏差;意譯則是不注重作品內容中的單個詞語或句子的翻譯,而是讓整個一段內容或者整個篇幅都只為了表達某一種含義。這種翻譯的優點是能夠讓翻譯更為靈活,但缺點是對于譯者的文化程度要求較高,需要能做好整部作品的統籌。而在不同的情境之下,不同的翻譯方式會達到不同的效果,學會在直譯和意譯之間進行選擇,并且以更優的翻譯方式完成,才能更好地做到翻譯的忠實。
三、結語
要想實現翻譯的忠實,就必須要從不同的語言文化角度出發,克服由于對歷史文化背景不了解、偏離譯語的文化特色、脫離漢語表達的習慣等原因導致的翻譯不忠實的問題,積極地了解不同語言背后的歷史文化背景、精通譯語的文化特色,并且結合漢語的語言習慣不斷地提升語言翻譯的功底,探索忠實翻譯的技巧,從而切實提高翻譯的能力,以豐富的知識和經驗,應對不同作品的翻譯難題,才能讓翻譯做到更為精確,讓譯文更忠于原著,讓不同的語言文化通過翻譯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
參考文獻:
[1]高查清,夏軍.不忠實何以言翻譯——就新作《翻譯之魂》與翻譯質量對高查清教授的訪談[J].攀枝花學院學報,2019,36(1):88-93.
[2]尚俊峰.從“忠實”和“自由”的角度談翻譯標準多樣性[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31):83-84.
[3]高查清,蔡滿園.論翻譯實踐中譯者的忠實取向[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0(5):131-137.
作者簡介:田宏標(1981-),男,山西汾陽人,碩士,晉中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研究方向:英語翻譯。
基金項目:本文為全國職業院校學生外語能力測評研究 課題,名稱:構建核心素養視角下的高職師范英語專業測評體系研究(項目編號:FLAA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