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江
摘? ? 要: 儀式感與圖書館精神有著深厚的關聯。越是有儀式感的地方,越是有莊重、敬畏、堅持和奉獻等精神呈現。大數據時代圖書館服務需要開拓創新和奉獻精神,需要儀式感。
關鍵詞: 大數據時代? ? 圖書館精神? ? 儀式感
1.對圖書館服務儀式感的研究
隨著敬業精神和工匠精神被國家媒體和全社會廣泛提倡,“儀式感”這個詞匯隨之成為各界討論和研究的熱點。通過“中國知網”和“超星發現系統”進行“主題=儀式感+圖書館”的檢索結果分析,在圖書館界,對儀式感的研究為數不少,其研究主要指向以下三個方面:
1.1對圖書館整體形象和建筑的儀式感研究
無論是傳統實體圖書館還是虛擬圖書館(大數據時代),圖書館名稱的整體形象和建筑(實體建筑或圖書館網站)的儀式感對讀者的影響都很大。唐雷、林春田認為:“人類真的需要具有儀式意味的圖書館擺在這里?!盵1]孔哲、張姍姍、白小鵬[2]和陳晶[3]都撰文探討了圖書館建筑與構造呈現的儀式感對讀者的精神感召力。
1.2閱讀儀式感的意義
莊琦玲、曾于里認為,閱讀的儀式感并不一定拘泥于“焚香沐浴、品茗閑吟”的儀式感,它指向的是閱讀這一行為的“平心靜氣,全神貫注,聚精會神”[4]所傳達出的獨特儀式感?!鞍殡S著閱讀儀式感的喪失,是各大公眾號為了迎合讀者淺薄、輕松的閱讀需求,內容上的主動輕薄”[5]。莊琦玲、鄭建明說:紙質書閱讀的儀式感在于“讓閱讀悅目悅耳悅心,更有味道也更為神圣”[6]?!拔覀儗χ娮悠聊灰欢讯M制的數字編碼閱讀時,聞到的不是‘書香,而是電子化的‘氣息,缺乏了閱讀的儀式感”[7]。劉彤、王關義說:“雖然不能僅僅依靠設立一個全民性的節日來提高國民閱讀率,但通過節慶的方式可以喚起國民閱讀的儀式感?!盵8]
1.3讓畢業季充滿儀式感
《新青年》報有一篇署名為黃秋霞的人寫的一篇文章講到,用有儀式感的圖書館活動作為告別母校和同窗的方式更有意義[9]。
可以看出,以上的研究文章,看到了高校圖書館整體形象和建筑蘊含儀式感,對人的精神和情感有強大的感召力,推崇閱讀帶來的審美儀式感,也看到了圖書館活動給大學生學習生活帶來的有益改變和影響。然而,以上研究,還缺乏對實體圖書館和虛擬圖書館(大數據時代)的建筑、書籍、數據資源信息所富含的建筑語言、文化精神和情感感染力進行深入分析和探討,還缺乏對大數據時代,在保持以往圖書館服務模式的情況下,虛擬圖書館如何建立儀式化服務(如,人性化體驗好的網站、基于數據分析的讀者個性服務等)的研究。對此,本文從儀式感的文化內涵入手,以儀式感作為大學圖書館服務精神的內在參照,探討在傳統圖書館與虛擬圖書館并存的大數據時代高校圖書館服務儀式感的構建。
2.儀式感與圖書館精神的內在聯系
2.1什么是儀式和儀式感
儀式,《辭海(修訂版)》的解釋是:舉行典禮的秩序、形式等。中華民族素以禮儀之邦著稱。錢穆先生說:“禮,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盵10]它是立國的精神要素?!岸Y學之榮枯,實與二千年中國的封建社會相始終”[11]。人類最初的禮儀,主要是表達對天地鬼神的敬畏和祈求,也因此奠定了禮儀莊嚴神圣的基調。后世的“禮儀”更多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中國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李河認為:“儀式,是一個群體在重大事件和重要時刻形成的一種程式化的活動形態,是人類學中對于群體之間差異識別的重要標志?!盵12]儀式感“代表一個群體,乃至這個群體中每一個個體的精神世界”[13]。高瑞灃引用德國童話小說《小王子》里的話:“儀式,它就是使每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儀式感,可以將生活平淡的瑣事轉化成具有特殊意義的事情,進而觸動我們的心靈。”[14]由此可見,儀式,是指有準備、有程序的活動形式。它最終傳達出的思想境界、情感內涵和精神力量,便是儀式感。
2.2儀式感的特征與圖書館精神
天安門升旗儀式、國家仗隊迎賓儀式、國慶典禮、春節、畢業典禮、婚禮、古人讀書時的凈手焚香禮拜等,都是被社會認同的、極具儀式感的活動,感動和鼓舞著世人。它們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或者溫暖人心的力量,都是因為執行者在不同的活動中都不同程度地注入諸如敬畏、敬愛、尊重、奉獻、真誠、無私、堅持、熱愛等情感。任何令人感動的儀式感都有這些品質做支撐。儀式感所蘊含的豐富內涵和精神品質正好契合了社會對敬業精神的要求。大學圖書館是大學的輔助服務部門。2015年重修的《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指出:“高校圖書館是為學校教學和科學研究服務的學術性機構?!盵15]服務是圖書館的核心任務,圖書館需要服務精神。
林語堂說:“一個大學的好壞,取決于圖書館?!盵16]“大學=大師+圖書館”[17]。大學圖書館,它承載著傳承人類文明成果、保存文化精髓,更是大學精神的守護者和踐行者。肖希明認為,“以人為本、服務至上的人文精神;尊重理性,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科學精神;敬業樂業,矢志不渝的奉獻精神”[18]就是圖書館的服務精神。程煥文將圖書館精神分為三個層面:一是圖書館事業精神(原則精神);二是圖書館的職業精神(理想精神);三是圖書館的科學精神(學術精神)[19]。圖書館在發展,圖書館精神也在發展,但是無論如何變,都要敬業、奉獻、科學、創新、人文、科學、愛國精神,敬畏、敬業、尊重、規范、無私、奉獻、真誠、堅持等品質是圖書館服務所需要的精神品質。由此可見,儀式感應該成為大學圖書館服務工作中最直接的職業參照,更應該展現在大學圖書館服務的方方面面。
3.大數據時代高校圖書館的服務需要儀式感
大數據時代,圖書館從以往的單一的圖書館拓展成知識服務型圖書館,已經由原來的以紙質文獻為核心轉化到以數據資源為重點的數字化時代。一方面以往的圖書館的框架、管理和運行模正常存在,另一方面大數據時代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信息共享空間等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圖書館已經集圖書、資料信息的收集、處理、整合、組織、應用等功能為一體,還可以根據用戶需求定向推送。
在以往的服務與數據化服務并存的圖書館大數據時代,圖書館的服務需要儀式感嗎?其儀式感體該現在哪些方面呢?
3.1傳統的圖書館服務全方位地展現了儀式感
高校圖書館建立之初,從到建館理念到服務宗旨,歷代圖書館人都一直尊崇和貫徹“服務育人”“以人為本”的服務精神,并將這種精神和關懷代代相傳,真誠、嚴謹地落實到圖書館構建和服務工作的各個環節中。
3.1.1圖書館的場館、建造、內設、裝飾就是儀式感的呈現
圖書館不僅是神圣知識殿堂的象征,而且是衡量一所大學水準的重要標尺。圖書館不僅具有藏、借、閱等圖書功能,更承載著人類智慧和文明的厚重歷史。十九世紀末哈佛大學校長查爾斯·威廉·艾略特(Charles William Eliot)有一句名言:“圖書館是大學的心臟?!盵20]正是基于這種核心價值的認識,高校圖書館坐落在學校的核心位置。比如,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學、南京財經大學的仙林校區圖書館建在其新校區的中軸位置上。圖書館因此“威嚴”“莊重”,儀式感倍增。
高校圖書館建筑的外形構造是“會說話的建筑”,設計者們獨具匠心,讓建筑傳遞深厚寓意。國內外很多有名的大學的外形設計如教堂般凝重靜穆,在無聲強調和凸顯圖書館的儀式感。南京師范大學敬文圖書館的頂部外形像是“一本展開的厚重的圖書”,它翻開書頁,默默靜候莘莘學子游走其間,它用真誠而體貼的建筑符號傳達出對讀者的熱愛和真誠態度。
高校的圖書館的儀式感體現在設備空間那種與時俱進的動態發展和改進中。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位一體”發展理念互聯網時代圖書館空間規劃調整的基本要求包含“綠色”的“生、色、光、電”和舒適而安全的閱讀環境及資源配備的合理恰當[21];讓讀者享受到自然光線、和煦陽光、新鮮空氣,成為圖書館公共空間設計發展新目標;光度學、色度學、視覺光環境及燈具的電學性能、機械性能、熱學性能等多角度全通融的融入。這樣的配置,使讀者的閱讀體驗舒適而溫馨,是從根本上給予讀者真正的閱讀關懷,是服務讀者的深厚禮儀,讓無聲的設備空間傳達出“有禮遇、被款待”的服務儀式感,是對“以人為本”思想的真正實踐。
3.1.2言談舉止、著裝儀態承載儀式感
南京郵電大學圖書館副館長錢軍說過,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工作應該呈現知書達理、溫文爾雅的職業風采。美國的耶魯大學,讓人有賓至如歸的美感。這樣的風采和美感,通常就是在言談舉止和得體的服裝的中展現。銀行中作人員和空姐雙手護腹、微笑探身、起立迎客的規范動作,一直被視為規范服務的典范。友善的言語、眼神、舉止、神態和整齊大方的著裝等是圖書館服務所需要的。大學圖書館工作人員就是要用真誠高貴的心、用體貼入微的語言和高雅的舉止創造溫馨和諧的“家園感”,提升服務的層次和檔級,讓一言一行自帶修養,讓圖書館日常的服務雖然沒有古人凈手焚香的儀式,卻充滿這樣的高規格儀式感。
3.1.3優質的服務是儀式感的最好體現
圖書館服務從容不迫、游刃有余、優質高效工作態勢,依賴于深厚扎實的業務功底和嫻熟自如的業務技能。文獻資料有序地排列的依據和標準應該是工作人員應該掌握的知識要點。圖書期刊和數據庫的訂購、驗收、分類、編目等每一個環節都做到把讀者的需求和體驗放到第一,用心做好,縮短工作周期、保證數據準確。書庫工人員對書標符號的含義必須清楚明白,對文獻擺放位置必須清楚明了,對每一份書刊都要細心呵護,這些都可以給讀者使用文獻資源帶來高效、便利和尊重,表達出服務工作認真敬業的精神態度,呈現出儀式感。
主動服務和個性化服務一直是圖書館服務追求的目標。圖書館就精心為學校重點學科、重點研究項目提供的免費資料查詢、相關資料提供、上門送取文獻服務等,旨在最大限度地支持教育教學和科研服務。湖北經濟學院校圖書館在行政樓、教學樓等增設了十幾個封閉的書柜和留言欄,便于師生就近還書和寫下借書要求,圖書館組建了由學生館員組成的送取書隊伍,專人負責圖書的歸還和借閱處理。小小的書柜和留言欄成為主動服務的儀式道具,圖書的送取成為很樸實的儀式,此舉善待了讀者,送上了服務禮儀,溫暖了人心,使普通的借還書服務有了溫暖人心的特殊的服務。類似的服務還有南師大圖書館為考研學生擴充座椅空間、置物架、為備考的學生延長開館時間;為學生購置雨傘,等等,都是在用優質、主動的服務,為讀者提供尊重和服務的禮儀,增強服務的儀式感。
3.1.4完善的規章和文化可以成就儀式感
規范的工作規章制度是圖書館儀式感的有力保障。
每個高校圖書館都有一整套完善的規章制度和工作規范,當全體職工自覺遵循制度約束時、以遵守紀律為榮時,圖書館由文字標注的制度便可以內化成工作人員無形的職業操守,融于每一個工作細節和過程中,以儀式化姿態呈現,形成圖書館獨特的風采。南京師范大學已經專門完善了各個部室的規章制度,并于2017年正式出版發行了《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制度匯編》(2017版),讓圖書館的工作更加規范化、制度化和公開化,新添加與大數據時代相適應的圖書館規章制度。圖書館的服務工作有章法、有依據時,其服務工作便有了高貴感、儀式感。
3.1.5團體文化是圖書館儀式感的強化劑
圖書館的發展和強大歸根結底在于形成了獨特的圖書館團體文化。它的形成不是靠簡單的時間堆積實現,而是一代代圖書館人經年累月用心打造。比如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開展每年一度的讀書節開幕式、精彩紛呈的“敬文講壇”、開學動員大會、年終的總結大會、迎新聯歡會、為學生館員舉辦的新年迎新茶話會、每月的讀書之星評選、定期的圖書館知識競答,校際互動考察、每周一次的數據庫知識講座和培訓;還有為閱讀推廣活動而開展的“圖書漂流瓶”“外文讀書角”“美術之家”“分享閱讀”“敬文話筒”、優秀作品展欄等活動,每一次活動都是圖書館人精心打造的、呈現給全校師生的、儀式感很強的文化禮物,形成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獨特的“圖書館文化”。師生們在這種種圖書館文化儀式感中,對圖書館的依賴、熱愛和信任日漸增強。這種團隊文化精神所形成的向心力,使得圖書館服務教育人、服務感染人、服務塑造人的宗旨得到真正的貫徹和實施。
3.2虛擬圖書館服務充滿儀式感
網絡服務大多隱藏在線上,但是服務育人的真誠態度和嚴謹治學的精神可以透過各個友好使用界面、終端和人性化、個性化服務環節中顯露出來。圖書館服務的儀式感在兢兢業業、完善豐富的服務過程中自然而然產生。
大數據時代,圖書館的信息、網絡、設備、數據、軟件就猶如圖書館的建筑、空間、裝飾等一樣,成為大數據時代圖書館儀式感服務的重要“道具”,工作人員在網絡數據管理過程中展現的能力、工作的態度等都是圖書館儀式感的重要執行;人性化、體驗好的網站、基于數據分析的讀者個性服務、便捷實用的應用軟件和流暢完善的操作系統等是網絡時代圖書館儀式感的最好呈現。
3.2.1優質的網上服務。為全校師生提供人性化、體驗好的網站、確保網絡的暢通和數據庫性正常運行,是虛擬圖書館提供的優質服務的內容。網頁要美觀、簡潔、便捷、明了;在線負責數據庫的使用指導和咨詢解答要及時有效,語言要規范到位、態度親切。同時,主動服務精神和個性化在數字化管理服務中要體現。數據庫的購置和圖書采購有用戶思維,有專業館工作人員負責分析了解和熟悉全校各院系各專業重點學科人員的知識結構、研究動態、顯性需求和隱形需求,要滿足各個院系對數據庫和書刊的宏觀需要和個性需求。南師大的數字資源數據庫的構建很全面,已經有了66個中文數據庫和46個外文數據庫,其中“考研和考證的數據庫”“一帶一路數據庫”“世界藝術鑒賞庫”等很貼近讀者。南師大圖書館“科技查新”部為全校師生提供研究課題和論文的“查新服務”。信息咨詢部除了每周開設兩三次數據庫使用方法講座以外,還主動為讀者使用數據資源和畢業論文寫作、課件制作提供網上文獻傳遞服務,為全校師生提供所需要的國內外文獻。
圖書館開發的文獻傳輸系統、手機借閱APP、文獻服務推送等軟件為圖書館服務提供前沿、便捷、高效和多功能服務。比如,南京師大圖書館在十年前,以網絡信息技術為支撐,開展“網絡跨校區預約配送”服務,開發預約系統,由專門的員工負責跨校區圖書運送,2014年增加手機APP服務,師生只要同手機和電腦,就可以在24小時內完成跨校區借還書。后又新增網上“意見、建議和評價”和“圖書館選座系統”功能,便于讀者隨時解決用書用網遇到的問題和網上選座。
3.2.2提供基于數據分析的讀者個性服務。讀者的閱讀軌跡和個性化需求可以在大數據的分析和整合得以實現。比如南京師范大學利用微信平臺推出的面向畢業生“清證”后的“悅·時光”服務,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在校期間利用圖書館的數據資料及參加的活動、活動的照片、獲得的榮譽等,并提供免費打印。數據庫為學生提供的讀書學習的綜合數據資料,就如同他們穿畢業服照畢業照一樣,不僅可以定格瞬間,更可以延伸大學生活的美好時光,很有儀式感,可以強化母校情結,溫暖他們未來的人生,使畢業時刻具有更特殊的意義。
綜上所述,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工作需要儀式感。只有在強烈儀式感服務中,才能達到最優質的服務效果,真正實現立德樹人的理想目標。新的時代需要新的服務精神。每一個圖書館館員都要主動融進這個時代,具備數據素養,擁有大數據時代所需要的工作技術、能力和服務態度。當圖書館人用這些新技能、新的服務理念武裝自己、成就自我、服務于人之時,便是圖書館儀式感最彰顯的時刻,使圖書館的服務精神得到最扎實的落實的時刻。
參考文獻:
[1]唐雷,林春田.一位煙囪工演繹的圖書館——以位置敘事理論解讀《圖書館》[J].圖書館論壇,2018,38(06):82-85.
[2]孔哲,張姍姍,白小鵬.大學圖書館儀式化屬性分析[A].第四屆海峽兩岸大學圖書館建筑學術研討會暨2010文教建筑設計論壇[C].2010.
[3]陳晶.以人為本的圖書館建筑設計表達——以湖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圖書信息大樓為例[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6(12):787.
[4][5]曾于里.為什么失去了閱讀的耐心[N].福建日報,2017-07-11(011).
[6][7]莊琦玲,鄭建明.“互聯網+”視角下圖書館閱讀推廣的再思考[J].圖書情報研究,2016,9(4):45-50.
[8]劉彤,王關義.關于構筑“國民閱讀工程”的思考[J].出版廣角,2008(10):58-59.
[9]黃秋霞.讓“畢業季”多些儀式感[N].新青年,2018-07-17(19).
[10]淺談中西方禮儀的不同[J].中華活頁文選:高二、高三年級版,2016(9).
[11]顧希佳.禮儀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2][13]鄭玲玲.論大類培養模式下高校新生黨員的“儀式感”教育[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6(10).
[14]高瑞灃.儀式感: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講究的生活[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8:2-3.
[15]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的通知[Z].高教〔2015〕14號,2015.
[16][17]呂光遠.論大學的使命與大學圖書館精神[J].中國電子商務,2012(23):146.
[18]肖希明.論圖書館職業精神[J].圖書館論壇,2004(12):65-66.
[19]程煥文,周旭毓.圖書館精神——體系結構與基本內容[J].圖書館,2005(2).
[20]吳建中.大學圖書館的昨天、今天和明天[J].圖書館雜志,2014(12):4-8.
[21]劉潔璇.高校圖書館生態改造中的數據思維研究——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機遇[J].圖書館建設,2017(7):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