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書匯
摘? ? 要: 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與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促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由傳統課堂逐步轉變為新型傳統課堂與網絡新課堂相結合的教育模式。本文對網絡信息時代現狀進行系統分析,從實際出發闡述網絡信息時代對大學生價值引領的影響,提出網絡信息時代實現大學生價值引領的三種途徑,以期對網絡信息時代開展大學生價值引領工作有益。
關鍵詞: 信息時代? ? 大學生? ? 價值引領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強調指出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的緊迫性和必要性。習近平指出:“做好網上輿論工作是一項長期任務,要創新改進網上宣傳,運用網絡傳播規律,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大力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然而網絡信息良莠不齊,既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大量的信息和新思潮,讓我們借鑒更專業更前沿的思政教育方法,也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大學是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是價值觀確立的關鍵時期,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基本上決定了未來社會的價值取向。無論是為個人生涯發展,還是為社會主義的實現,夯實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的根基、筑牢價值觀的壁壘都是至關重要而迫切的。因此,要揚其所長避其所短,挖掘對大學生有積極影響的教學信息和教研方式,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探索開展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型方案。
一、網絡信息時代價值引領的現狀分析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研究規模越來越大,科學技術的更新換代越來越快,人類接收的信息量隨之快速增長。在迅猛發展的網絡化、信息化時代,網絡信息對大學生的影響已融入生活方式、思維習慣、道德觀念和價值理念等各個領域。網絡信息時代給高校學生思政教育工作者帶來豐富資源和便利交流途徑的同時,也給思政工作者帶來新的問題。由于網絡建設及網絡安全技術仍在發展中、所構建的網絡信息領域的虛擬性、開放性等特點,一些不良信息、思想會影響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造成誤導。
為應對以上問題,掌握現代化的育人、管理手段是現代化教育給予每一位思想政治教師的時代任務。以往的思政工作靠開會、談心談話、課堂等形式開展,而網絡發達的信息時代,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二、信息時代對大學生的價值引領的影響
信息時代給當代大學生帶來豐富的信息資源,也給高校思政工作者帶來機遇和新要求,本文從提升網絡運用技能的現實意義對輔導員工作進行探討,以為新時期輔導員工作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一)信息時代對大學生價值引領的負面影響
當代大學生身處互聯網發展時代,基本從網絡上獲取學習、生活和娛樂信息。但互聯網技術和管理模式未達到成熟狀態,大學生每天面對各種各樣的信息,造成處理信息或做判斷和抉擇時存在困難,甚至誤判,容易在海量信息中浪費時間和精力。一些大學生容易被網絡信息分散注意力,導致“網絡信息成癮癥”,無心課堂學習和現實校園生活。這個問題反映了一些大學生面對信息泛濫和未知事物時的自控力不強,造成思維混亂。
面對信息泛濫的局面,大學生的課余生活存在不利于身心健康的信息。隨著接收數據量的增加,大學生對存儲認識程度日益提高,一個穩定、安全、可靠的存儲基礎架構對大學生來說是迫在眉睫的需求。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開展大學生的價值引領工作,是一項緊要的任務。
(二)信息時代對大學生價值引領的積極影響
網絡自媒體的出現和交互機制增強了大學生的主體意識,網絡言論自由使大學生產生強烈的自我表現欲望,應全面挖掘大學生的潛能,更充分地發揮廣大學生的能動性和創新性。面對互聯網和各種媒體提供的海量信息,學生只有運用超強的分析辨別力,才能收集有益信息為我所用,過濾不良信息,充分發揮網絡的功效。因此,大量網絡信息涌入對學生的批判意識與創新能力有客觀的促進作用。
網絡信息充實了大學生的心理空間,大學生要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復合型人才,就必須掌握科學技術理論知識、專業實踐能力、交流溝通、組織協調等。豐富的網絡信息為廣大學生求知創造了一個廣闊的知識世界,提供了包羅萬象的知識源泉和更多的求知機會與途徑。無論是科學技術理論的獲得,社會文化思潮的吸收,還是個人價值觀念的升華,都可以通過各類信息平臺獲取相關的學習信息。網絡信息時代給大學生創造了相對平等而自由的思維空間。大學生在虛擬空間心理情緒和精神思維得到極大的表現和宣泄,緩解學習和生活壓力,使身心放松,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身心健康。網絡信息時代為大學生提供了快捷學習前沿國家政策和理論知識的平臺,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成為優秀的大學生。
大量的信息涌入,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造成工作形式多樣化、工作效率提高的有利發展局勢。高校可以利用網絡信息時代的優勢在眾多網絡平臺實施大規模的思想政治教育,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哲學、宣傳科學發展觀的方法論、引領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念。
三、信息時代對大學生的價值引領的途徑
信息時代,以課堂和實踐教學等傳統方式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價值觀不可或缺,但更要注重對大學生生活學習等方面產生重要影響的自媒體平臺的利用,例如學生每天使用的微博、QQ、微信等自媒體平臺。若在高速發展的時代堅持墨守成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大學生價值引領工作將事倍功半。高校有必要借助自媒體平臺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廣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對大學生價值引領工作的目標。
隨著網絡時代的迅猛發展,教育內容和形式都發生變化,不僅學科教案、教學素材等教學資源實現全面數字化,電子檔案、考試題庫、教學數據等普遍應用于教學管理實踐中。基于這種時代變化,高等教育價值引領的工作目標隨之發生改變。在調查大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提出符合當代大學生特征的四種價值引領途徑。
(一)發揮信息化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的價值引領作用
課堂教學至為重要,是實踐的理論指導。課堂教學不僅是一門學科,而且是一門藝術,更是師生之間相互研討的場所。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教學有其特殊之處,高職院校學生生源漸趨多樣化,文化基礎和理論基礎相對薄弱,動手和參與意識較強,更愿意接受直觀教育[2]。在課堂上老師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經驗尤其重要。高職院校要加強信息化教學的應用,提高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的信息化教學水平,強化教師的信息化學習,形成信息化教學思路,提高教師尤其是思政工作者的信息化教學水平。適當采用自媒體實現視頻教學、圖片展示、圖文結合等直觀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課堂上的價值引領作用,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取向。從現在的教學案例出發,課堂教學要重視人性化教學,突出學生即課堂主體在課堂上的重要性,在探討理論知識的過程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完成學習任務。學生在信息化課堂教學中更快速接觸世界前沿的專業理論知識、了解新興的哲學思想、領悟辯證發展的價值觀念,學生通過自媒體平臺能更直接便捷地反饋信息,實現引導當代大學生核心價值和及時修正錯誤價值觀的教學目標。
大學生的實踐教學是課堂理論教學的延伸,是檢驗理論正確性的重要環節,是大學生初步感知科學文化知識和哲學思想的有效途徑,是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產生共鳴的基本方法。高職院校應加強營造網絡型教學環境,構建實踐教學信息平臺,建設計算機互聯網絡和教育信息資料庫,讓大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的研究設計、實驗操作、統計分析與研究論文撰寫。通過實踐教學更貼近實際地開展大學生的價值引領工作,增強大學生對理論學習的理解和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大學生領悟與感知分析能力及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引領高校社會新思潮的發展。
(二)增強信息化校園文化的價值引領作用的效果
校園文化是指以學生為主體的行為文化、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等組成的系統性群體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高校的歷史傳統、精神氛圍、理想追求及學校體現出的高度精神凝聚力都是一所高校校園文化的靈魂所在,更代表著新時代的人文精神。信息化校園文化已經成為高校校園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信息化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應建立由傳統式被動教學思路到創新型主動探索模式的教育引領機制、由普遍認同到具體內化的學生心理接受機制、由融合有效到引領發展的的作用發生機制、新時代核心價值觀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互通助長機制。實現信息化校園文化的建設,增強信息化校園文化的價值引領的效果,形成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好局面,使大學生在最重要的人生階段不僅獲得知識技能,更獲得良好的文化熏陶,確立指引人生的價值尺度和坐標,成長為實現社會主義大任的時代新人。
(三)豐富校園文化的價值引領形式
校園文化是一種氛圍,是一種環境,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校園文化是一種淵博的教育資源,學生生活在校園中不自覺地受到校園文化的熏陶。好的校園文化能夠使大學生明辨是非,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對學生和老師、教學和學習都起著引領作用。大學校園的科學知識文化、思想道德文化、精神風尚及活動形式的精神文化制度都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思潮,體現著與教育理念相一致的思想觀念,這些校園文化形式深度影響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引導大學生的價值取向。
結合新時代校園文化建設的特性,應組織開展“名師講壇”系列講座、開展豐富多樣的實踐創新訓練項目、提供公共社區服務公益活動的機會、建設與時俱進的學生社團。通過豐富多彩、團結進取的高校活動讓大學生發現展示自身魅力的方式,培養大學生的自信心,鍛煉學生的組織交流能力與意志品質。高校校園文化系統的構建旨在引領大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敢于爭先的拼搏精神、一馬當先的創新價值觀念、服務社會的奉獻意識。在參加各類活動的過程中了解世界的日新月異,更加深刻地認知社會,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對社會的責任感,與社會主義核心理論產生強烈共鳴。
如我院師生利用現代化多媒體設備完成專業相關的《化工情懷》紀錄片的創作。在組織動員學生和教師參與創作的過程中,學生深刻感受到化工行業的迅速發展和為社會做出的貢獻,增強專業認同感和集體榮譽感。專業教師在利用新媒體宣傳時,引領學生在專業課程中領悟到大國工匠精神,培養學生愛專業、愛國的情懷[3]。積極發揮校園文化的熏染功能,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建立系統的校園文化,引導一種正確的價值觀和價值追求。有著豐厚的校園文化能夠給一所學校帶來正能量,帶來團結和智慧,帶來發展和創新。大學生在精彩紛呈的校園文化的長期浸染下,逐步堅定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四)全面開展信息時代的網絡教學
信息時代的發展,尤其是互聯網的出現將高校各類信息連成一體,實現學生和老師之間信息的高度互通,并由此創造出全新的校園網絡文化。信息化時代高校教師應轉變教學理念,提高信息資源的運用能力,積極適應大數據時代的變化帶來的挑戰,才能使高校教師在智能化網絡互聯的教學背景下更好地履行教育職責。一些學校順應時代需要建設校園網,開始網絡教學的深入研究。開展“藍墨云班課”“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網絡教學課程是信息化教學的必然趨勢。在網絡教學課程中更加快速便捷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生的課程學習中,拓寬引領學生價值觀的途徑,提高教育教學效率,使大學生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五)發揮學生黨員的價值引領作用
中國正處在精神文化等軟實力的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各種文化思潮、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影響大學生的成長成材。高校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強化大學生黨建工作的效果,發揮學生黨員的價值引領模范作用,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實際需求。加強學生黨員的價值引領作用是當代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核心工程,是基層黨支部的重點培養模式。高校通過新穎巧妙的主題教育活動,進一步強化黨員意識、提高黨性修養,保證學生黨員的先進性。高校組織學生黨員參與各類學生活動和技能競賽,使學生黨員成為聯系普通學生的紐帶橋梁,真正成為學生中優秀模范的代表,發揮學生黨員的價值引領作用。通過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宣傳學生黨員的模范事跡,做到一名學生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引領其他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逐步完善學生黨員培養模式,制定科學的管理制度,把發揮學生黨員價值引領模范作用的工作做得更好、更扎實、更有成效。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強調總體布局統籌各方創新發展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網絡強國[N].人民日報,2014-02-28.
[2]白鶴舉.高職院校思政課中信息化教學方法的應用與思考[J].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2(4).
[3]顧艷霞.培養高職生現代化工情懷的探索與實踐[J].機械職業教育,2018,12(12):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