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偶春
摘? ? 要: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與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發生了范式變化。自主合作探究型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應用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受到環境、教師與學生等因素的影響而存在一定問題。本文從環境、教師與學生等角度找出應對策略,優化大學教師的英語教學方法與策略,培養學習者的自主、合作與探究學習能力。
關鍵詞: 自主合作探究? ? 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 影響因素
一、引言
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自覺性,以教為中心到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悄然出現。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我國部分高校開始流行,大學外語教學受到影響。《大學英語教學課程要求》(2017年版)指出大學英語教學可采用任務式、合作式、探究式等教學方法,使教學活動實現由“教”向“學”的轉變,形成以教師引導和啟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為主要特征的教學常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目標之一是培養大學生自主學習英語能力、與同伴有效合作學習英語能力及根據任務探究問題的學習能力,由此自主合作探究型教學模式應運而生。早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西方國家就把“自主、合作、探究式”作為有效教學的一部分被專家和學者們分而論之。在國內,自2001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實施,陸續有學者關注“自主、合作、探究”模式。龐維國認為,將自主、合作、探究式三種學習方式搭配互補,可以充分發揮優勢,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實證研究
筆者就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為期一學期的實踐教學,并通過問卷調查與訪談形式調查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影響。實驗班和對照班是專業一樣、英語水平相當的兩個教學班,兩個班每周均兩次英語課,共12周,共計48學時。在教學過程中對實驗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對照班采取傳統英語教學模式,即主要由老師講授,學生聽講并作筆記。
筆者采用相同的調查問卷對被試進行前測與后測,前測調查被試(對照班和實驗班)運用自主、合作、探究式模式的現狀,后測檢測實驗教學后被試(實驗班)對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模式運用是否發生變化。收集實驗班與對照班實踐教學前后的英語成績,前測的測試成績是被試在參與實驗教學前一個學期的英語期末考試成績,后測的測試成績是經過一個學期實驗教學后的英語期末考試成績。在實施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模式后,對實驗班的部分學生進行采訪,主要了解他們對于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感受,以及能否接受這種教學模式。共采訪9位學生,其中三名英語水平優秀者、三名英語水平中等生和三名英語水平較低的學生。
問卷調查數據研究結果表明在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下實驗班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英語學習能力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對照班變化不大。實驗班大部分能根據老師布置的任務和資料自主學習,并充分運用老師提供的材料。更多學生喜歡參與合作學習,因為主動有效地參與合作學習,上課氣氛活躍不少,學到的內容和知識更豐富,學生認為比傳統課堂收獲更大。實驗班學生大都愿意用探究方式探索出問題答案,在任課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能夠多渠道多樣化地探索出答案,進一步增強學生英語學習的動機和主動思考探索問題的能力。通過對對照班和實驗班實驗后英語成績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經過一學期的實驗教學,實驗班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能力均得到提高且學習英語主動性有所提高。在這種新教學模式下,學生會更注重學習方法和學習效率,且對英語學習有更濃厚的興趣和更強的學習動機,提高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和英語成績。
當然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在對學生訪談中發現:英語水平相對差的學生反映很難有效地進行自主學習,有時老師提供的資料過多以至于不知道如何選擇,耗時太長。課堂合作活動中,有些學生只是被動接受任務,甚至有些學生在其他同學合作探究時利用一切機會閑聊,并沒有完成合作任務。在探究學習中部分學生提到不想自己動腦,不會獨立思考,認為探究不出有價值的知識,只會照抄照搬課本,探究對他們來說意義不大。
三、影響自主合作探究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實施的因素
研究表明,自主合作探究模式能夠有效促進英語教學,但在自主合作探究型課堂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筆者從環境、教師與學生三方面探析影響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有效實施的因素。
(一)環境因素
影響外語學習的環境因素包括物理環境、社會環境與課堂環境等。物理環境是指與教學相關的物質條件,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及在教育領域的推進,多媒體教學、數字化教學、互聯網+教學等為外語教學帶來極大的便利,大數據為外語教學提供了豐富多彩的音頻、視頻等資源,為外語教學創設了語言情境。但是,要從眾多網絡資源中挑選最合適最優的資源給學生自主學習是一大挑戰,同時網絡資源豐富但高質量的資源并不多見,有些資源內容與主題不同卻采用了相同的教學設計,缺乏靈活性,難以因材施教。社會環境是指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外語學習的社會環境包括整個社會環境對外語學習的重視與支持、父母的支持、同伴的支持及教師的支持。雖然英語學習在我國受重視程度不斷提高,英語廣播、英語網絡資源、英語電視節目不斷增加,但是一走出英語課堂,學生日常交流基本用中文,很少用英語交流,缺乏英語學習與交流的生態情境。英語課堂能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但部分學生只是為了應付四六級、課程期末考試等,在課堂上只是被動地聽聽課、做做題,很難真正參與進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中。
(二)教師因素
在自主合作探究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實施中,教師作為組織者和實施者影響教學模式的有效實施。課前給學生相關資料與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課堂上通過合作學習模式,培養學生的英語探究學習能力。因此,問題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核心,怎樣設計問題及設計什么問題對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有效實施至關重要,教師往往未能正確把握問題的預設導致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大打折扣。在課堂的合作與探究環節,雖然確實開展組織了合作與探究,但有時擔心教學任務無法完成,學生合作探究的時間非常有限,有些小組成員還未表達自己的觀點就被叫停了,學生的英語口語未能得到很好的訓練。教師對學生合作探究學習的點評與評價,有時因為自身知識儲備不充足或未能駕馭好課堂,對學生合作與探究的任務完成情況及效果只能避重就輕,未能做出合理科學的評價。
(三)學生因素
作為參與者和主體,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在自主、合作、探究等環節未能按要求完成任務,導致新型教學模式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自主學習是有效合作與探究的前提與基礎,但學生尤其是自覺性較差的學生未能完成預習任務,未能達到合作與探究的預期效果。在課堂合作學習過程中,部分學生未能實際參與合作與探究,更有甚者抓住一切機會閑聊,合作學習本意是促進優等生與后進生之間互幫互助,實現雙贏,實際課堂合作探究活動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合作探究的意義與價值難以實現。
諸如語言學習動機、學習信念、自我學習效能感等認知因素會影響學習者外語學習方式的選擇與效果。Bandura指出環境因素會通過影響個體認知系統,從而對個體行為產生影響,因此外語學習的環境會通過學習者的認知系統影響外語學習方式的選擇及效果。如學習動機強的學生有明確的外語學習目標,在外語學習中會盡一切努力實現目標,對于新型教學模式也能很好地適應和參與。與此相反,外語學習動機弱的學習者不管運用什么樣的教學模式,參與積極性都很難提高,順利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更無從談起。
四、自主合作探究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應對策略
(一)教師角度
首先,為自主合作探究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有效實施,教師要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大量實踐教學表明教師備課充分與否和課堂教學效果呈正比,唯有充分的課前準備才能達到預定的教學效果。其次,教師要充分發揮在自主合作探究課堂教學模式過程當中的主導作用。自主合作探究型課堂教學模式不是讓學生“放羊式”的學習模式,相反這種模式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教師要吃透文本,明確教學目標,掌握學情,對課堂的掌控要駕輕就熟。教師要清楚了解學生思考探索問題時可能遇到的困惑與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和課堂管理的過程中準確把握學情。教師還需要不斷提高業務水平,掌握足夠的知識儲備量,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有效的引導。再次,教師要建立科學合理的外語教學評價機制。自主合作探究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評價方式可以結合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既不能忽視學生學習的過程和發展,又要關注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提升程度,不僅僅通過學生的最終成績評定學生學習情況,還要考慮學生平時參與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積極性與效果,使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最后,教師要做好教學反思,提高修養。教學是一項需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任務,一種新型教學模式的實施只有在遇到困難時不斷反思與實踐,教師才能獲知該模式是否適合教改與時代要求,才能實現自我價值。教師還要提高自身修養。“身為示范,為人師表”,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影響學生對教師所教課程的學習態度與課堂參與積極性。
(二)學生角度
學生首先應重視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只有按照老師的要求自主學習材料,學生才有信心與能力積極參與并完成課堂合作與探究任務,合作與探究學習才能落到實處。其次,主動參與課堂合作活動,積極探究問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由此學生應積極并主動參與課堂合作活動,并完成給定的任務,避免“搭順風車”現象。當然,在訓練口語運用能力的同時,也要善于傾聽,傾聽組員與老師的表達與想法。只有實實在在地參與合作學習,學生才能體會到合作的樂趣與探究問題的成就感,提高合作、探究、溝通能力。再次,學生應提高外語學習動機、學習信念、自我學習效能感等個體認知因素,合理選擇、優化適合的外語學習策略,從被動學習英語逐漸變成主動愿意學習英語。
五、結語
自主合作探究模式能有效促進大學英語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和興趣,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在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下,有些學生表面上積極展開討論、合作與探究,但卻在學生的討論掩護下抓住一切機會閑聊,英語課堂合作探究學習繼而為學生違反紀律創造機會。構建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絕非一朝一夕所能達到的,只有社會、教師和學生不斷努力和相互配合,尋找出科學合理的應對策略,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外語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林莉.大學英語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能力培養的影響因素研究[J].海外英語,2018(7):95-96.
[2]林眾,馮瑞琴,羅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實質及其關系[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30-36.
[3]龐維國.當前課改強調的三種學習方式及其關系[J].當代教育科學,2003(3):18-22.
[4]余文森,連榕,洪明.基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師范大學教師教育課程課堂教學改革[J].課程·教材·教法,2013(4):103-111.
[5]張亞星.自主、合作、探究: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1):22-28.
基金項目:江西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自主合作探究型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影響因素研究:非智力因素視角(17 YB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