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熙
摘? 要:大學語文作為一門文化基礎課程,在打牢學生文化基礎、提升專業技能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筆者對藝術設計類高職院校學生開展問卷調查,分析大學語文的現狀,并探索出構建“必修+選修”課程體系、開發特色大學語文教材、開展文化專題講授模式、豐富校園文化實踐活動的改革路徑。
關鍵詞:問卷調查? 大學語文? 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9(a)-0134-02
最近,國務院發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強調:“沒有職業教育現代化就沒有教育現代化,并提出要下大力氣抓好職業教育,培養一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大學語文作為一門文化基礎課程,在打牢學生文化基礎、提升專業技能方面可以發揮重要的基礎性作用。但是,由于目前職業院校,尤其是藝術設計類高職院校,普遍存在著“重專業輕文化、重技能輕知識”的傾向,再加上大學語文課程在教學過程中表現出的種種弊端又嚴重影響到這門課程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大學語文課程正面臨著巨大的危機。筆者對藝術設計類高職院校的大一學生開展問卷調查,分析大學語文的現狀,并探索大學語文的改革路徑。
1? 調查總結
1.1 調查方法
此次調查問卷,共設計了15道題目,涵括學習態度、學習目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考核方式這5個方面的內容,對藝術設計類高職院校的大一學生進行了調查,主要是了解藝術設計類學生對大學語文的學習態度與期望,從而了解藝術設計類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目前的發展現狀。此次調查通過問卷星共發出180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176份,回收率96%。問卷回收后,根據每一問題的回答進行百分比統計。
1.2 調查結果
(1)學習現狀。對于“你對日常口語交際的表達技能感到”,71%的學生認為比較欠缺,23%的學生回答“滿意”。在文學作品的閱讀時間上,38%的學生“基本不讀”,40%的學生讀“10~30min”,只有4%的學生讀“1h以上”。在寫作經歷方面,52%的學生“除規定作文外,從未主動寫過”,只有4%的學生“自發地寫過很多作品”。
(2)學習態度。對于“你喜歡語文課嗎?”的問題,有81%表示喜歡,有3%表示不喜歡,這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是喜歡語文的。對于“你認為學習大學語文有用嗎?”的問題,有89%的學生認為“有用,以后工作有用”,9%認為“有用,及格才能畢業”,有2%認為“用處不大”,沒有一個人認為沒有用,在大部分學生的眼中語文是有用處的。
(3)學習目的。在“你最希望在《大學語文》課程中學到什么?”的問題上,27%的學生希望在大學語文課中提高綜合人文素質和文學修養,10%的學生認為“提高語言運用能力”,62.5%的學生認為“既提升人文素養又提高語言運用能力”,沒有人回答“沒有要求,只要完成必修學分即可”。
(4)教學方式。對于“你認為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應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模式”,47%的學生認為“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講授為主”,26%的認為“以教師為中心,以學生圍繞教師活動為主”。對于教師課堂講授側重點的問題,47%的學生認為重點進行“理論和藝術分析”,25%的學生認為重點講授傳統文化,17%的學生認為重點進行知識的傳授,11%的學生認為重點開展作品講解。
(5)教學內容。對于是否在《大學語文》課程包含普通話和口語交際訓練內容,55%的學生表示“希望”,42%的表示“可以接受”。對于寫作水平,90%的認為需要提高,只有3%的學生表示很滿意。對于“現行教材中關于寫作的知識”,70%的表示“需老師指導、訓練”,15%的學生表示“比重太小”。
(6)課程考核。關于課程考核方面,55%的學生希望課程考核是平時作業+閉卷考試,24%的學生希望是個人演講展示+論文。
2? 藝術設計類高職院校大學語文的現狀分析
從問卷調查的結果來看,學生目前的口語表達、寫作、閱讀等方面的現狀堪憂,甚至有1/3的學生基本上從不閱讀,一半的學生除了規定的作文外,從未寫過其他東西,這也側面說明了藝術設計類高職院校學生的文化基礎較差、文字功底較差的現狀。而大多數學生較為喜愛語文,認為語文非常有用,尤其對以后的工作用處很大,這說明學生的學習態度是較為端正的,雖然他們語文基礎較差,但他們知道自己要好好學習。在教學方式上,有一半的學生贊同教師的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但還是有學生難以轉變中學語文的學習方式,習慣于教師的講授。在學習內容上,藝術類高職院校的學生是有很高的期待值,他們希望大學語文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能夠講授傳統文化,幫助賞析藝術作業,最重要的是將文學理論與藝術作品結合起來進行分析。在考核方式上,學生希望將平時作業、個人演講等方面納入考核。藝術設計類高職院校學生對大學語文的期望值高,尤其希望大學語文能夠對他們的藝術鑒賞、傳統文化熏陶等方面發揮作用,而相較于之前大學語文的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落后等現狀,大學語文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3? 藝術設計類高職院校大學語文的改革路徑
為解決藝術設計類大學語文的尷尬境地,筆者結合多年的大學語文教學實踐,總結歸納出以下改革路徑。
3.1 構建“必修+選修”課程體系
在開設大學語文必修課的基礎上,調研學生的學習需求,并對接藝術設計類專業需求,開發人文素質類選修課程,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平臺,提高學生從事藝術設計類工作必須的人文素養和學科素養,培育職業崗位工作基本能力,為高職學生的當前就業和未來發展搭建科學合理的能力結構。如在大學語文提升學生基本素養的基礎上,開設“應用寫作”必修課,專門訓練學生的文案寫作、設計說明等文稿寫作,開設“商務禮儀”選修課,對學生參加工作后的商務場所中所用禮儀進行訓練等。
3.2 開發特色大學語文教材,改革教學內容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版本的《大學語文》教材,但大多數都具有普適性,為從根本上解決教學內容與藝術設計類大學語文脫節的問題,開發適用于高等院校藝術類專業的大學語文教材勢在必行。為此,筆者所在的學校編寫了新的《大學語文》教材,全書著重對學生進行文學和藝術的熏陶,培養人文藝術素養,提升人文藝術欣賞能力。以作品為主,精選古今中外名篇佳作。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文學欣賞,下篇為藝術欣賞,體現了高等教育藝術類專業的適用性特征,滿足了藝術設計類學生對人文藝術的需求。
3.3 開展文化專題講授模式,革新傳統教學方法
從問卷調查以及訪談情況來看,學生對于教材上的教學內容是有些厭倦的,他們已經厭倦了像中學語文一樣的學習內容。為此,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筆者打破教材中僅僅局限在一種體裁、一種情感的局限,采用專題講授法,為學生營造更為廣闊的視野,從整個歷史發展角度看每個朝代詩歌發展特點,從而把握一首詩歌的內涵。如在學習張愛玲的《更衣記》時,介紹中國古代服裝發展簡史,這對于學生理解中國20世紀初期到中葉的女性服裝流變,從而理解張愛玲的作品有積極意義。
3.4 豐富校園文化實踐活動,打造“不下課”的課堂
為拓展大學語文課堂的外延,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提升學生的文化藝術素養,學校充分利用課外時間,將大學語文課堂教學與校園文化活動對接起來,為大學語文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每年學校開展“藝術作品賞析”活動、中華經典詩文誦讀活動、“共讀一本書”活動等課外實踐活動。各類實踐活動的開展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和閱讀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干預作用,不僅為大學語文課堂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實踐平臺,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校園文化的繁榮。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結合藝術設計類高職院校特點,對大學語文進行改革是一項任重道遠的任務。從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還有諸如教學模式、課程考核等方面沒有探索出改革路徑,這也是需要進一步進行探索的。
參考文獻
[1] 孫艷紅.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改革與再建設[J].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8(2):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