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曉萌
摘? 要:高校要增強社會服務能力,進行產學研合作,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科技創新能力、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服務社會能力的需要。在現有推行的高職院校社會服務中,往往存在著社會服務與當地發展狀況不貼合,沒有發揮自我專長,缺少有效的社會調研與溝通,影響了當地社會發展與教育體系的有序結合的形式。因此,該文從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現狀進行分析,整理出現有社會服務的問題及原因,從而提出對社會服務的有效建議和對策,促進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與社會服務的良性發展,提高對社會的貢獻率,促進社會經濟效益的提高。
關鍵詞:高職院校? 會計? 社會服務
中圖分類號:G71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9(a)-0191-02
1? 研究背景
早在2010年國務院就印發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文件指出高校要增強社會服務能力,進行產學研合作,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科技創新能力、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服務社會能力的需要。作為高校三大職能的一部分,社會服務具有重要地位,其是在教育職能和科研職能基礎上進行的進一步延伸。高職院校在培育人才、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方面都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2014年,《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的出臺明確指出了高職院校要加大發展產學對接,加大校企合作,加強對中小企業、小微企業的指導作用,幫助其進行技術升級產品更新。《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也指出進行產教融合的重要性。這一系列文件的提出體現了培養方式變化的同時也體現出高職院校在社會服務中的地位,展現出培育人才也是響應社會需求進行社會服務的一部分。在社會需求為導向培育人才的今天,檢驗人才培養結果的重要手段與方式就是看畢業生能否有效地融入社會。社會服務正是將校企合作中培育人才的融入社會的最基本的手段,是檢驗培養結果的主要過程,是高職院校應重點推崇和認真履行的職責和義務。
2? 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的問題
在現有推行的高職院校社會服務中,往往存在著社會服務與當地發展狀況不貼合,沒有發揮自我專長,缺少有效的社會調研與溝通等問題,影響了當地社會發展與教育體系的有序結合。
2.1 高職院校自身原因
(1)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定位模糊。
高職院校作為高校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技術型人才的任務,但是由于其與本科院校分工不同,所以對于培養方案和培養目標的設計是完全不同的。對于大學本科而言更多的是進行理論研究,在學術水平的層次上是高于高職院校的,而高職院校僅限于對于基礎理論學習,著重技術的實操性培養,所以二者的社會服務模式是不相同的。現實中,高職院校的發展往往有向本科院校看齊的態勢,所以就存在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效仿本科院校模式進行,導致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定位模糊,單純進行科學研究、理論宣講,放棄了高職院校的實際操作技能的長處,不能很好地融入社會服務中去。
(2)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規劃混亂。
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模式規劃缺少頂層設計,并不清楚社會服務的規劃。缺乏長期方案、創新意識,過于表面化是高職院校社會服務模式現存的問題。由于高職院校的發展與招收學生有直接的關系,忙于自身發展的過程中僅限于對現有社會服務的思考,對于長期的規劃欠缺,沒有對現有社會服務的發展規劃。
(3)高職院校社會服務標準缺失。
對于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缺乏統一的標準,對于社會服務達到的目標也沒有明確要求。以會計專業為例,現有的高職應注重于企業基層出納、會計的各項上崗培訓與相應職業發展培訓、對技能大賽的承辦、對校企合作的發展等方面。但是,相應的社會服務標準缺失使得高職會計專業的各項社會服務只有數量沒有質量,存在著想到哪做到哪,一個學校一個方法,缺乏流程。
(4)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評價空泛。
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沒有評價機制,缺乏相應的監督。由于社會服務本身是高職院校的自愿行為,缺乏相應監督與評價,就使得在進行社會服務的過程中有表面化、做秀的成分。相應的社會服務資料存在虛假和兩層皮的現象。
(5)高職院校社會服務不適應區域經濟發展。
社會服務的宗旨應該是幫助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無論是從人才培養、技術指導、校企合作等方面都需要適應、幫助區域經濟發展。然而有些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并沒有進行事先調查研究,照搬成功高職院校或者示范性高職院校的模式;別人進行報關稅務培訓,自己也進行報關稅務培訓,忽略了區域內進出口企業相對較少,不易形成規模的特點。還有一些企業并沒有開設針對投資的相關專業,還進行投融資業務培訓,不僅師資力量跟不上,配套軟硬件也跟不上,這種表面形式的社會服務并沒有起到幫助區域經濟的作用。
2.2 外部環境原因
政府部門對于高職院校的發展是進行財政支持的,其對高職院校的其他工作可以進行相應的監督,而對于高職院校自發進行的社會服務工作卻沒有相應的監督,僅做到提倡工作。針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現在開展的扶貧扶智、鄉村教師支援、志愿者服務工作,政府部門也沒有相應的做好對接和牽線工作,使得有能力進行相應社會服務的高職院校也沒能發揮自己的優勢。
其次,企業對高職院校的不信任大大阻礙了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的發展。針對高職院校辦學水平和能力都遠不如本科院校,企業對高職院校做技術支撐和問題解答的能力有所懷疑,所以缺乏與高職院校合作的意向。還有些企業本身科技需求與技術需求都不強,與高職院校合作并沒有很大利益,其與高職院校進行社會服務的意愿不強。
3? 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的對策
3.1 加強社會服務計劃
針對現有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的共性問題分析,社會服務計劃的缺失造成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無法有序進行,并且在長期得不到發展無法良好地完成社會服務的根本任務。高職院校應該在所在地區進行實地考察和調研,發現區域內可以進行合作的對象和可以進行社會服務的接口。如,H高職院校所處糧食行業的發展就很有合作的必要性,可以充分利用所在優勢,發揮在糧食系統中的作用。其次,面對師生和企業要有效溝通,發現教師的專長領域,例如納稅籌劃和針對會計政策變更所帶來的賬務處理等方面調整,幫助企業較快適應環境。此外,還要對社會服務計劃進行合理分工,明確教研室的責任分工,確定每個教研室社會服務負責人員,幫助教師統計社會服務工作并做好反饋,及時安排學生參與到社會服務的過程中。同時搭建與企業的應用平臺,使得企業能夠及時在平臺上提出反饋,以便大家能夠清楚明晰地觀察并計提討論方案。
3.2 創新社會服務實施形式
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可以按照學科規劃中的項目模式來進行實施,開拓新的形式,豐富師生的生活。可以建立創新創業孵化基地,鼓勵學生創新創業,幫助學生走出去進行社會服務,同時也可以運用現在的共享經濟,共享學校的軟硬件幫助已畢業學生或者校企合作單位更好地進行服務。
3.3 加強過程控制
(1)建立保障機制。
社會服務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需要建立保障機制,從嚴選社會服務團隊開始,保證人力的充沛。其次,按計劃執行相應的社會服務預算和決算,保證社會服務過程的財力。最后,盤點現有的軟硬件資源,做到物資保障。
(2)建立管理機制。
對社會管理整個過程進行管理,安排相應的教師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管理,比如對于會計專業進行的人員培訓會產生一定的人員培訓收入,可以按照貢獻程度或者直接折算成課時發放給教師,或者直接折算成職稱評審等的條件,相應收入作為以后社會服務的可用資金。從學生中固定選出相應的服務團隊,明確分工后續對于社會服務工作中學生的管理制度,方便在校學生進行社會服務。
(3)建立監管機制。
首先,對于社會服務進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監督,進行事前預算編制和人員團隊的審核工作,保證社會服務的有序開展;其次,對社會服務過程中進行監督,保證服務不存在表面行為,簽訂的協議要具體執行,對于培訓的過程要加強管理,防止被培訓人員自由散漫影響最后培養質量;最后,事后對社會服務進行評價,得培訓方案和培訓結果的對比方便下期進行調整,對提供的會計技術難題咨詢服務進行歸納總結,方便后續服務直接可以讓合作企業拿來借鑒等。
(4)建立評價機制。
對于開展的社會服務工作應該有目標的進行評價,及時淘汰有些沒有能力或者不達效果的社會服務工作,例如,人員培訓相應報名人數太少,對應校企合作企業長期不接受本校的學生進行實踐活動等。只有淘汰相應的一些項目才能更好地進行新的社會服務,防止社會服務流于表面。
3.4 尋求政府扶持
(1)改善辦學條件。
基于現有的社會服務所做出來的成績,尋求政府的支持,為后續的社會服務提供更好的條件,包括軟件及硬件的匹配,申請財政資金對現有的辦學資源進行升級整合,幫助學生和社會人員更有效地學習技能。
(2)出臺配套政策。
政府部門為了推動社會服務應該出臺相應的配套政策,指導不同類型的社會服務應該怎樣進行,包括人力、物力、財力的分配情況與最終達到的效果。同時對最終取得重大成果的高職院校應給予獎勵支持,例如,對于參加社會服務工作取得突出貢獻的教師在職稱評審過程中享有相應的優先權等,這樣才能推動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的動力,增強師生社會服務的意愿。
3.5 深化校企合作
真正提高企業合作的意愿,深化校企合作就要讓企業看到合作的利益。通過高職院校學生基數大的特點進行相應企業的宣傳,為企業的發展做宣傳。同時,做好訂單培養,哪怕學員數量少也要保證質量,這樣才能建立與企業的深度鏈接,增強粘性。
4? 結果與展望
該文通過對高職院校現有社會服務的現狀與社會服務的問題進行探討,對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提升提出的對策,在高職院校深化內涵建設,推動地方經濟建設的發展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參考經驗與借鑒意義。然而相應的政策以及管理體系和保障機制有待于后續研究進行細化。
參考文獻
[1] 趙立民,劉慶洲.淺談高職院校的科研與社會服務[J].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1):53-54.
[2] 郝源,張克明,衛潔,等.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實踐與探索——以陜西工商職業學院為例[J].知識經濟,2019(4):159-160.
[3] 陳金玲.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路徑與實踐探索[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8,35(12):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