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的普及為廣大網民接觸外面世界,進行無障礙溝通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條件,與此同時人們的生活方式、交流溝通方式、獲取信息的方式也隨之產生很大的變化。互聯網在給生活帶來巨大變化的同時,也為各種難以解決的問題提供了突破口。在學校教育中,互聯網為家校共建提供了橋梁,讓學校和家庭能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關鍵詞:互聯網;家校共建;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33-0184-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33.176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讓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之前沒有關系的兩個人隨時可以通過互聯網產生聯系,真正實現了“天涯若比鄰”。學生坐在教室里也可以遍知天下事,同時教師和學生、家長之間的溝通也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變得暢通起來。因此這為家校共育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互聯網的這一作用對教育的整體性和一致性產生了很大的推動力,成為家校共建的重要途徑。
一、互聯網在家校共育中的有效應用
要將互聯網運用在家校共建中,并讓互聯網為家校共建提供持久的推動力,最重要的方式是形成家長和學校的良性溝通系統和完整的溝通平臺,讓學校和家長之間形成互動的習慣。
(一)完善學校的官方網站、微博及微信公眾號
要形成共同,首先要有相應的依據平臺,學校作為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地方,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學校官方網站、微博以及微信公眾號平臺系統,通過廣而告之的方式讓家長了解學校的動態和近況,讓家長了解學生所在學校的整體氛圍。
這些官方的權威的網上系統,對家長了解學校和學生的學習狀況有很好的作用,家長可以根據學校日常的狀態來感知學校的各種活動以及為學生帶來的作用,對于對學生可能產生不好影響的事物可以提出建設性意見,同時學生的學習成績以及學生平日里的表現都會以電子版的形式上傳到官網上,家長登陸屬于自己的個人中心就能夠隨時了解學生在學校的近況,并根據學生階段性的變化設置一定的引導和教育方法。
通過微信公眾號和微博,學校能將一些經過實踐驗證的教育經驗分享給學生的家長,讓學生家長在不斷學習中去總結教育的經驗,并與學校的教育方針保持一致。同時對于一些疑問能通過評論的方式提出,讓家長和學校之間產生互動,加強溝通,共同為學生的成長和學習營造良好和一致的氛圍。
(二)建立微信群,建立教育圈子
在互聯網的催生下,各種由于不同興趣愛好和共同目的所組成的圈子開始發展起來,這些圈子里的人根據一個共同的目標,共同努力,互相鼓勵支持,相互引導和啟發,最終向著共同的目標前進,微信群、貼吧、論壇就是這種圈層的載體。
通過建立微信群,各科教師可以跟家長進行一對一的交流和溝通,比起網站和微信公眾號,這種溝通方式更加直接,更加具有針對性。幾位教師直接對接一個班級,學生每天的變化和表現都能即時反饋,教師將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反饋到家長那里,家長將學生放學后的表現反饋到教師那里,教師和家長能根據學生一個階段的表現,發現問題,制定統一的教育和引導方案。
(三)積極互動,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學生在發展的過程中,心理會在很多時候受到影響,學校和家長對于學生性格的變化不能夠即時捕捉,因此經常會出現學生逃學好幾天,家長以為學生還在學校,教師以為學生請假在家的情況,或者是學生在學校受欺負或者是打架,家長全然不知的情況,抑或是學生家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導致學生的性格發生變化,教師全然不知,沒有注意照顧學生情緒的狀況。這些都會導致學生在關鍵的時刻性格和個性發生變化,如果家長和學校不能即時捕捉和形成一致的教育方法,學生的發展道路就有可能出現錯誤。
因此通過在互聯網上頻繁的溝通和互動,學校和家長之間能對學生細微的變化進行交流,找出學生出現某種狀態的原因,對學生的冬天和發展有敏感的感知,能迅速做出反應,這樣就能讓學生無論在在學習上還是成長中都能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同時對于學生身上的缺點矯正,要通過科學的方式,家長和學校之間達成共識,對學生采用積極的教育方法,以鼓勵表揚為主,進行引導和啟發,而不是采用說教和懲罰的方式,讓學生在素質教育的良好氛圍中感受家校共建帶來的益處。
二、結語
家校共建,就是對學生教育一致性的要求,是要求學校和家長采用一致的教育理念和相互配合的教育方法,全方位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從不同的方面得到發展,成為一個健康,有健全人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家校共建,在于溝通和交流,互聯網多渠道對接,多種方式的選擇正是家校共建的最好選擇,學校和家長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這一優勢,做好聯動和合作機制,相互配合,相互協調,讓教育方法更加和諧,更加適應學生個體的發展和現實情況;同時還要對學生的潛能進行激發,讓學生在家校共建的教育體系之下成長為優秀的,獨一無二的人。
參考文獻:
[1]秦彬.搭建網絡平臺,積極開展家校共育[J].華夏教師,2017(6).
[2]任雪梅.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中小學家校合作的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5.
[責任編輯 萬淑蕊]
作者簡介: 冉興星(1981.1— ),男,漢族,甘肅民勤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教育教學。
課題項目: 本文系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自籌課題《普通高中“互聯網+”家校共育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18]GHB1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