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政輔導員是高校中不可或缺的一線教育管理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基礎,擁有健康的身心、積極的情緒、良好的人際關系及完整的人格才符合當代大學生身心健康的標準。現在的許多學生問題,歸根結底都和心理健康有著某些關聯。輔導員要善于運用相關心理干預方法,傾聽學生內心真實的呼聲,學會有效溝,將心理健康教育和學生日常管理工作進行有機結合,指導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思政輔導員;心理干預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學生管理工作
一、案例簡介
某高校2018級專升本班學生李某(化名),今年端午節放假前,在QQ中與其輔導員(心理健康老師)請假提前一天離開學校,問其原由,解釋為想去省內某知名高校參觀體驗,因其不想一直頹廢下去,厭倦了現在的生活,所以想去感受下頂尖學校的學習氛圍,激發斗志,不再虛度光陰。輔導員建議其周末或者假期時再去參觀,但該生言語中透出消極情緒,回避輔導員問題。當輔導員意識到李某可能在學校里遇到了問題,表示想進一步約談時,李某突然拒絕并逃避該話題。輔導員對其所言表示理解,并感受到了其苦悶的狀態,引導其繼續傾訴。李某表示不想浪費老師時間,羞于和老師當面溝通(此時李某已不再談論與端午節請假有關的話題)。輔導員進而轉換溝通方式,開始從另一個角度表示對李某的欣賞,夸獎其聰明,用李某的個人經歷及在班級中各個方面的反饋加深對李某的正面評價。李某聽后主動表示想要與輔導員進一步交流,于是第二天雙方在心理咨詢室見面。通過兩個小時的溝通,雙方建立起一定的信任,李某開始敞開心扉,主動聊起其專科時的經歷。原來李某在讀專科時,有過學生干部的經歷,擔任過學校的勤工助學崗分配工作。但是這份學生干部職務并非全部靠其較高的工作能力換來的,而是利用其它機會得來的。在這份校內學生崗工作中,李某獲既得了老師的肯定、學生的服從、崗位的工作報酬,又工作的得心應手,深得老師的信任。在三年的專科生活中,李某不僅擁有靈活的勤工助學崗位支配權,而且作為一個平時不怎么學習的學生,在專升本考試中竟然超水平發揮,成為了宿舍里面唯一的一個沒有報輔導班,僅通過自學便順利升入本科的學生。來到本科學校學習后,李某發現了新學校的各項管理與專科時的學校有著天壤之別,開始無視學校的管理制度,我行我素,懶于學習,把大部分精力給了打工兼職,與班內同學也不太交流。由于專科時的“幸運”,李某誤以為本科階段的學習也是突擊一下就可以掌握的,在期末考試中,李某擔心某門課程考不過,采取了錯誤的方式,考試作弊被抓,收到了紀律處分。從此之后變得更加消極,作為班里期末考試中唯一受到記過處分的學生,自覺無臉見人,在之后的生活中,更加不愿與人交流,感覺別人看他的眼光都是異樣的,在心中暗暗嘲諷他看他笑話。不僅如此,在他原本游刃有余的兼職中,也感覺負責人好像發現了他動過的一些小心思,總是用警告的眼光看他,似乎提醒他注意規范自己的行為。李某之后想過要努力學習,按時上課,卻發現自己很難把心收回,已經無法專注于學習,于是感覺未來一片迷茫,自我評價很低,感覺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也很低,內心極度痛苦卻又不知道該如何傾訴。
二、案例定性分析
通過與李某的成長過程的情況了解,發現了其出現心理問題的幾個原因:
出現新生入學不適應癥狀。
李某專科時的“幸運”經歷及不正確的價值觀構建,導致其出現了許多“非理性”認知,錯誤的認為專科階段的價值觀是正確的,自己是優秀的,本科學校的管理是非人性化的,從而導致最后的“求利”行為(作弊),事件發生后李某拖延逃避,缺乏主動反思。
專科時李某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因此,在成長和交往的過程中,朋友越來越少,逐漸脫離了班級群體,不斷進行自我封閉。后來開始反省自己,自責,認為都是自己的錯,又不愿承認,怨氣都悶在心里,擔心畢業后不能適應社會生活,自卑且焦慮。
缺乏自律性,現階段被消極情緒主導,過度關注自己的情緒。
三、問題關鍵點
透過李某異的常行為,發現學生的潛在心理問題,并采取積極的方式轉化錯誤認知,引導其重塑自我。
四、解決思路
(一)引導學生說出內心的苦悶,學會傾訴。在對李某進行傾聽、共情的時候,可以采用敘事療法的方式,幫助李某找出遺漏片段,以喚起李某對曾經生活中積極事件的回憶,以增加其改變的內在驅動力,引導他走出自己的困境。
(二)正確面對錯誤的認知行為,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過度關注自己一時的情緒是不懂得推遲滿足感的一種表現,如果任務不能完成還會帶來“自我挫敗”。正如我們周圍的一些負性體驗,當無法通過合理的悲傷和憤怒表達出去時,就只能朝向自己。可能有些人在兒童時期都經歷過類似的體驗,我們明明已受到委屈,可家長卻依然告訴我們:“你不能哭,要堅強”。一旦這種思想植入到自我潛意識中,久而久之,就會成為這樣的自我攻擊型人格。他們一個核心信念就是:“什么都是我的錯,我需要為此負責”。當被負面情緒影響時,可以運用心理學中的“森田療法”,讓李某學會接受自己當下的消極情緒,選擇忽視它,把它放在一邊,而不是想方法去消除它,學會與消極情緒、事件和平共處。
(三)樹立正確認知,目標制定具體可行。引導李某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的優缺點,理性評價自己的才能,找到一個恰當的自我定位。正視內心的情感與理性,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才會有能量和足夠的熱情去生活,脫離麻木空洞的內心體驗,悅納自我。
(四)跑步是應對消極,提高專注力的有效方式。讓李某堅持運動,通過跑步,專注于思考,專注于體驗,不抵觸,不對抗,不消沉,和自己好好相處,維持好屬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五)定期與李某做心理咨詢,了解最新情況,保持持續關注,定期反饋心理狀態。
五、實施辦法
通過QQ這種李某比較喜歡的溝通方式,定期與其進行網絡或面對面的交流,表達對李某的關心與關注,不斷鼓勵李某接觸新事物、挑戰自我,制定易于實現的階段目標,獲得成功體驗。另一方面,進一步完善心理四級網絡制度,即學校、學院、班級、宿舍之間的定期反饋。適當的時候多給李某一些展示及鍛煉的機會,幫其梳理過往認知,重新認識大學,認識自我,學會與過去和解,學會用積極心理學視角看待問題。
六、經驗與啟示
(一) 重視青少年學生周圍的危機事件,即使是一件小事也不能漠不關心。現在的大學生正處于認識社會,形成對社會評價的關鍵時期,抗挫能力差,受自身局限性的影響,此類危機事件很可能造成他們精神、心理、經濟上的重大傷害,繼而形成對社會錯誤的認知,影響人的一生。因此,要重視大學生對心理危機的干預,認識危機中的新生,引導學生正確面對危機,及時把握轉機,促使學生身心和諧發展,個體獲得成長和力量,最終走向成熟。
(二)大多數專升本的學生經歷過兩個高校的學習,在專科時期價值觀已經形成,如果與本科學校差異較大,易產生新生入學不適應的一系列心理應激癥狀,應加強新生心理狀況摸底工作的有效開展。
(三)將學生管理工作與心理健康工作緊密結合,輔導員是學生一手信息的掌握者,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及時發現隱藏在學生工作中的心理問題,形成多方合力,搭建有效溝通平臺。
(四)多采用學生喜歡的方式與其交流,比如以學生的愛好、經歷等為突破口,尤其對于自卑、消極的學生,適當的鼓勵和贊美,有利于拉近師生距離,平等對話,獲得學生內心真實獨白。
(五)盡早開展新生心理普測,通過網上問卷、自評量表等方式對入學新生進行普測,通過對比篩查結果,掌握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心理健康狀況,盡早發現問題,及早介入進行心理干預。
參考文獻
[1] 段鑫星,陳婧.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2] 教育部思政教育工作司.大學生心理健康讀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車文博.心理咨詢大百科全書[M].浙江: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張娟(1983.12- ),女,漢族,山東濟南人,本科,山東農業工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