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冠楠 王慶然
摘? 要:運用文獻資料等方法對“互聯網+”與高校公共體育教育人才培養的關系進行研究,豐富其理論內涵。研究認為,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僅僅在課堂中不能完全滿足練習需求,而高校中公共體育教師對互聯網技術認識度較低,出現抵觸情緒等問題。該文從互聯網技術對高校公共體育教育層面能夠帶來哪些服務和改變著手分析,以幫助高校公共體育教育教學的順利、高效進行而服務。
關鍵詞:互聯網+? 高校公共體育?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9(c)-0245-02
隨著《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指導意見》等系列相關文件的相繼問世,由國務院于2015年7月正式頒發,將這項計劃作為一項國家政府層面上的戰略提出來,為國家的經濟發展添磚加瓦,注入了新的動力。高校公共體育教育作為高校中教育的重要內容和關鍵一環,也必將順應改革潮流迅速加入到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行列中。
1? 高校公共體育教育面臨的問題
1.1 高校公共體育場館、場地、器材利用率低,且缺乏信息化教學設備
體育教學跟其他學科教學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對于教學場地、場館、器材有著較高的要求,要有足夠大的空間,還要有足夠多的器材,保證學生練習強度和練習總量能夠達到要求。經費對于體育學科來說,最大的投入就是在場館、場地、器材等方面的花銷。但高校中的公共體育課每周一節,學生在課余很少參加鍛煉,所以在課余后大部分場館、場地空無一人,利用率很低,處于大量閑置狀態。
另外,“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高校公共體育想要在課堂中融入信息化技術,就需要對高校公共體育課堂中投入信息化設備的裝入和經費支持。我國地大物博,資源分布不均勻,經濟發展相對不同步,沿海經濟帶能夠滿足“互聯網+”時代的要求,但大多數地區和省份,資金不足,投入小,甚至在公共體育教學中沒有過多投入,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應用信息化設備的發展。
1.2 當前體育教學受到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巨大沖擊
傳統意義上的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遭受到了信息化技術的巨大沖擊。首先,教學內容上比較枯燥,比不了網絡上現代化、動態化的課程能夠吸引學生眼球;其次,教學手段單一,教師講解、動作示范、糾正動作與改進錯誤動作、集體糾錯與個別指導所占教學時間比例很大,學生練習時間變得很少,就影響了學習效果,但整個環節和步驟還不能缺失,這就產生了矛盾和沖擊;再次,教學組織形式過于軍事化,要求隊列整齊,嚴肅認真,學習氛圍的營造并非理想;最后,師生關系矛盾化嚴重;“一言堂”教師地位的凸顯,剝奪了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弱化了師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溝通與交流,這種情況就有悖于信息化時代發展潮流[1]。
1.3 高校公共體育課滿足不了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要求
高校公共體育課每周教學時數只有2課時,教師有教學任務,加之體育課堂教學的特殊性,去掉講解、示范與糾錯環節的時間,練習時間并不夠滿足學會一項技術,需要學生利用課余鍛煉和多次練習才行。另外,國家鼓勵公民,“每天堅持鍛煉一小時”,作為大學生應充分利用好自己時間。健康水平的提升是一個系統工程,體育課程存在成為訓練課程或訓練課的傾向,寄托傳統公共體育課程無法達到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要求[2]。
1.4 高校公共體育教師對互聯網知識的認識度較低
研究表明[3],中說明通過對廣西部分高職院校體育信息化教學現狀的抽樣調查,發現少數高職院校運用和探索信息化教學方法,但總體而言,就是大家對信息化教學的關注度不高,重視程度低。體育教師群體中有部分教師年齡偏大,對于信息化技術改革與應用出現了抵觸和消極態度,運用起來也不流利,所以存在的問題確實影響著信息化運用的發展。
2? 互聯網+在高校公共體育教育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2.1 互聯網+能夠有效提高體育場館利用率
一所高校對于體育教學方面的投入就是修建體育館、體育場等各個項目類的場地設施等。一方面是學校硬件設施所需具備的,另一方面是對公共體育教育教學支持與投入。學生在課余時間不愿意到場館鍛煉,原因有以下幾方面:首先,學校對于構建體育文化建設與宣傳力度不夠,學習與鍛煉的氛圍需要營造,運用校園廣播、課堂宣傳、張貼海報、開發宣傳場館開放信息與租金價格等APP軟件;其次,降低學生使用場館的成本。減少運動場館使用的費用,某種程度上可以刺激學生加強課外運動,增加場館使用率;最后,嚴格把關學生體育測試達標。有學科考核標準和任務要求,會很大程度上限制學生偷懶、逃課現象,無形中也會督促學生利用空閑時間進行體育鍛煉。
提高高校體育場館、各大場地的利用率還可以利用互聯網信息化技術,進行對社會宣傳,開通微信軟件,掃APP加入公眾號了解各大場館、場地相關信息,利用節假日、周末,將高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收取一定費用,還可增加管理資金收入,同時,也將有效地使用了各大場館場地資源。
2.2 互聯網+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優化資源
“互聯網+教育”為高校體育教學的變革帶來了新的理念,同時也提供了技術和路徑支持。互聯網技術的運用正積極的推動著教育事業的發展,教育素質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發展將進入一個新的時代。信息化技術的發展使學生的學習不必局限在教師面前,打破了時空限制,可以進行個性化、差異化的學習,最大限度降低了學習成本。以往的體育教學僅僅局限在課堂中教師的講解、示范與糾錯而已,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與廣泛應用,教師可以運用互聯網技術,進行慕課、翻轉課堂、微課等形式的網絡教學,學生可以隨時登錄進行學習。學生通過網絡化動態化的形式更直觀地了解動作技能軌跡和線路,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效果。
2.3 互聯網+可以提高學生體質體能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質量飛快提升,導致了一些富貴病的出現。大學生進入大學以后,自主時間充裕,如果自律能力弱,就會荒廢大量寶貴時間,不能完成國家體質健康測試要求。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和普及,學生可以直接在軟件上查看相關體能的練習策略和方法,具備個性化設計理念,會督促學生練習。另外,軟件中還可以插入定期定時提醒業務,輸入相關數據,可以為學生制定個性化的運動處方,可以很好地起到督促鍛煉、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作用。
3? 結語
“互聯網+”是高校公共體育教育教學與應用發展的必然趨勢與時代潮流,其快速發展為高校中公共體育教師提供了機遇與挑戰,作為教師應該主動去適應潮流發展,自主學習與拓展,而不是讓“互聯網”成為我們前進的絆腳石。
參考文獻
[1] 董文瀚.解武杰.孫秀霞.等.“互聯網+傳統 ”模式在工程類高等教育中的應用[J].計算機教育,2015(24):45-47.
[2]王振亞.薛壯.互聯網+在高校體育發展中的作用于趨勢[J].體育世界:學術,2018(4):12-13.
[3]肖坤鵬.青少年校外體育輔導現象解讀[J].體育文化導刊,2016(8):15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