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會麗
摘 要:初中階段,正好是學生走出小學時候的懵懂,形成個人主觀價值和對社會產生自我判斷的階段。隨著科技、經濟、文化的發展,以及教育改革的推動,對學生德育教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但是現實實踐中,初中德育教育卻受到各種問題的制約,進展緩慢。本文通過對德育教育的意義和現狀進行分析,從而指出初中生管理實施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初中生 德育管理 意義 實施路徑
對學生的評價,不能僅僅從成績進行評判,而應該從多角度進行評判分析,其中就包括了從德育方面進行評判。所以學校要積極進行德育教育的推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環境,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一、初中生德育管理現狀
初中德育教育管理還是存在諸多問題,比如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更加注重文化課成績的提高,學校也因為升學問題,重視學生的智育教育,忽視德育教育。或者學校沒有建立完整的德育教育體系和德育教育具體執行方案,使德育教育工作停留在紙面,沒有真正落到實處。
二、德育管理的意義
初中階段是學生成長發育、形成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德育工作在此階段的意義在于,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人格,建立是非觀。德育教育還可以從思想道德上,規范學生的行為,培養學生的紀律意識,加強責任觀念,進行學生的自我管理和約束。
三、德育管理的實施路徑
(一)班主任德育滲透
班主任不僅僅需要傳授學生文化知識、教書育人,還需要進行德育滲透,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作為班主任,除了管理學生、班干部、學生成績、班級風氣之外,還對班級里每個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都有一定了解,所以相比較其他學科的教師,班主任最接近學生、了解學生情況,站在德育教育工作的最前沿。班主任的德育滲透,是德育教育中極其重要又特殊的一環。作為學生依賴和模仿的對象,班主任需要加強自身道德規范的建設,為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典范。對班級里的學生的了解,也幫助班主任根據不同學生的情況,設計不同的德育主題教育策略。
(二)各科教學滲透
不僅是班主任,各科教師也需要一起承擔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重任。各科教師需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考慮教育育人的需求,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設計相應的教學課程活動。各學科應注意學科德育教育的滲透重點,展現并拓展學科的特色德育教育。像語文課要注重課程的人文內涵培養,建立核心價值觀。數學課的滲透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抽象、空間感,以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他科學類課程,需要引導學生熱愛科學、勇于探索真相、嚴謹的科學態度 。
在課堂教學中,各科教師應在注重學生的知識傳授的同時,注意對學生情感、價值觀的引導。
(三)家庭滲透
德育工作不應僅僅局限于學校教育,或把責任都壓在教師身上,學生家庭也需對學生教育承擔一定責任。當學校和教師還存在對學生教育不夠的地方,可以及時通過家庭內部的教育進行彌補。所以,學校在進行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應加強與家庭的聯系,形成校內外德育教育滲透。家長對學生也有榜樣作用,所以家長也應該做到言行一致、言傳身教,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從而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家長應該注意教學方法。初中時期的學生,雖然行為上有一定獨立性,但是思想上還是半獨立半依賴。針對學生的依賴性,家長不能一味地溺愛,而是讓學生以正確的態度面對自己的成功和失敗。在學生遇到挫折和失敗時,教導學生,逃避不能解決問題,需要勇敢面對,積極解決,必要的時候,尋求他人的幫助。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判斷,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凡事都家長一手包辦。
(四)實踐活動
學生的品德可以通過與他人的活動或交往中形成。因為學生喜愛活動,可以在課內外的實踐活動中,提高操作能力,培養學習興趣,進行創新探索。實踐活動的形式也多種多樣,像是社會中的實踐活動、生產作業活動、課外小組活動、定期召開的晨會班會等。通過這些活動,可以對學生進行各方面的培養,包括責任心、創新精神、堅忍不拔等。比如教師可以組織班級活動,讓學生一起觀看多媒體,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課內外的實踐活動,比如參加清明掃墓,在回顧革命歷史的同時,對先烈進行緬懷。在緬懷過程中,教師應抓住機會,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滲透,旨在增強學生的民族榮譽感。
四、結語
初中生的德育教育需要教師進行長期不斷的滲透教育,在教育的過程中,初中生的情況還會出現反復,需要教師針對出現的情況,制定解決策略,通過不斷地解決問題,總結和改進教育方法。通過不斷地再教育,避免學生出現反復,及時鞏固德育成果。同樣,教師應該不斷加深對德育教育的認識,通過更新教學理念,逐步淘汰陳舊的教學方式,深化對學生的道德培養。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道德,培養學生的進取精神,提升德育教育工作的效果,實現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董宏偉.探索初中生德育管理之路[J].內蒙古教育,
2017(04):34—35.
[2]黎凱.初中德育管理工作開展的思路及對策[J].求知導刊,2016(0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