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長軍
摘 要:高職院校“概論”課程教育教學適應新形勢新要求,改革勢在必行。高職院校完善“概論”課程教育教學必須發揮學校“概論”課程教育教學主要陣地的作用。學校的黨政領導要認清學校的育人重任,把“概論”課程教育教學工作擺在學校工作的首位。同時,廣大教師要不斷進行改革創新,完善“概論”課程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
關鍵詞:高職院校; 教育教學; 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10-175-002
高職院校是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簡稱“概論”課程)教育教學工作的主戰場、主陣地。高職院校“概論”課程教育教學是一項綜合的、整體的和全方位的系統工程。目前,新情況、新事物不斷涌現,變化萬千,千姿百態。高職院校“概論”課程教育教學適應新形勢新要求,改革勢在必行。高職院校“概論”課程教育教學需要依靠學校各個部門的大力支持、共同參與、多管齊下、齊抓共管和共同努力,促成資源匯聚,整合各種力量,發揮各自優勢,形成教育合力,建立綜合的教育教學機制,營造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要特別做好如下工作。
首先,學校的黨政領導要清楚學校的育人重任,把“概論”課程教育教學工作擺在學校工作的首位,明確“概論”課程教育教學工作的思想原則、任務要求、目的目標、理念思路,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顯性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學校黨政領導要做到任務、責任和措施到位,把中央精神及時傳達給廣大的教職員工,將“概論”課程教育教學工作規范化、制度化,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的領導機制,統一領導、規劃、部署、安排、檢查、督促“概論”課程教育教學工作,帶頭參加“概論”課程教學實踐,領導人事、宣傳、教務等各個部門對“概論”課程教育教學工作進行保駕護航。同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在教育教學各個環節做好“概論”課程教育教學的保障工作。教師作為“概論”課程教育教學工作的主力軍,要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參與“概論”課程教育教學工作,要發揮導師作用,以身作則,為人師表,開展教育工作,完成育人重任。教師表現如何,對“概論”課程教育教學工作至關重要。為此,必須完善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要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嚴把教師質量關,教師的政治方向、責任意識、事業觀念、憂患意識、敬業精神、大局觀念、價值追求、精神境界、理論水平、道德修養、工作能力都要高標準、嚴要求。要按照德才兼備的原則,按照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要求,不斷完善師資隊伍建設,使教師的思想水平、政治素質、道德品質、生活作風、理論素養、教學水平、科研能力、實踐經驗都要過硬。要保障教師的政治方向,堅定其政治立場和政治信仰,要求他們與黨中央保持一致。要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建設一支職業化、專業化、專家化的教學隊伍。教師要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深厚的理論素養、高超的工作能力,使他們以淵博的學識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學生、感染學生。要穩定教師隊伍,完善相關政策,在崗位津貼、生活待遇、工作條件、學習培訓、科研立項、科研經費、職稱評聘、職務聘任等方面對教師給予政策扶持,以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要提倡尊師風氣,推廣感恩教育,宣傳教師業績,提高教師地位,完善教師的體育鍛煉、身體檢查、體育健身、娛樂文藝、心理咨詢制度,要緩解教師的生活工作壓力,關心教師的身心健康問題,提高教師的生活水平,解除教師的后顧之憂,樹立教師的職業自豪感,使廣大教師為了祖國的教育事業樂于奉獻青春,甘于流下汗水。
其次,高職院校要完善“概論”課程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概論”課程教育教學工作的主渠道。高職院校必須把深化教學改革、完善教學環節、提高教學效果作為加強“概論”課程教學工作的基礎工作、重點工作、緊迫工作來抓,必須遵循學生的成才規律和教學的工作規律,結合學生的特點,按照新形勢、新階段、新任務和新要求,改革創新,與時俱進。要更新教學觀念,創新教學理念,充實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改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要抓重點,重實效,提高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實踐性、實效性,增強教學方式的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加學生的學習動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概論”課程的凝聚力、吸引力,走一條切合實際、行之有效的“概論”課程教學工作道路,使“概論”課程教學工作永葆生機,充滿活力。要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創新教學內容。“概論”課程教學工作要結合實際情況創新教學內容。要突出教學內容的時代性、政治性,根據學生特點、社會國情、社會熱點、全球化趨勢,尋找理論和現實之間的銜接點,賦予教學內容的時代特色,實現教學內容時代化。要針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現狀,找好切入點,貼近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實際,加強社會形勢和社會熱點教育,幫助學生認清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問題,分清現象與本質、主流與支流,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教學內容要有系統性,要把“概論”課程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結合起來,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學生頭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實現新時期宏偉藍圖的根本指針,要通過教學使學生明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內涵、歷史地位、重要意義及其與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的理論關系,明白信仰馬克思主義必然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理解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社予會主義事業正在實踐著馬克思主義。
二是要改善教學模式。“概論”課程教學要實現“四化”。要依據教學大綱、教材內容和參考教材,打破教材體系和時空界限,結合現實意義、學校特點和學生的知識基礎、興趣愛好,宏觀把握教材,集中所講內容,以問題為中心,圍繞問題組織講課內容,按照專題形式進行教學,實現教學內容專題化。要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進行有效結合,保證課堂教學的親和力、感染力,以人為本,創新方法,調動學生的潛在能力,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實現教學主體學生化。要拓展教學手段,擯棄教師理論灌輸、學生被動聽課的做法,依據課程特色和教學內容,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生動性和精彩度,寓教于樂,入腦入心,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要結合社會問題和現實生活案例補充教學內容,講活深奧理論,增強理論生機活力及其教育說服力,實現教學方法案例化。
三是要強化實踐教學。要理論聯系實際,突出實踐環節,創造實踐條件,利用實踐檢驗、豐富理論,提高“概論”課程教學工作的吸引力和實效性,促使學生通過健康有益的實踐教學拓展視野,提高素質,提升能力。實踐教學要結合社會形勢、時代特征、教學實際、學生特點,完善實踐機制,健全實踐制度,拓展實踐途徑,突出實踐內容的現實性、針對性、可行性、實效性,做到教學內容鮮明合理,教學過程活躍氣氛,要圍繞社會熱點焦點進行實踐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校內實踐教學要借助校園環境和特定人文活動,針對學生進行軍政訓練、傳統教育、主題活動、志愿服務等活動。校外實踐教學要按照“共建雙贏”原則,聯系街道社區、鄉鎮村寨、廠礦企業、紀念場所,建立內容多樣、形式靈活、相對穩定的實踐基地,要組織學生到博物館、名人故居、革命圣地等場館院所、園林景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參觀考察、志愿服務、實習鍛煉等活動。實踐教學要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專業特色、知識水平、接受能力、生理特征、心理特點,制定詳細計劃,記入學生檔案,作為畢業依據。
四是要完善考評體系。要改革考核制度,擯棄單一僵化、陳舊封閉的考核形式,以人為本,采取豐富多樣、新穎開放、理論實踐并重、多種手段結合的考核模式,增強考試親和力、實效性,促使學生認同理論,保證考試功效。要避免考核內容注重考查死記硬背知識的弊端,著重考核基本原理的理解、運用;注重口試與筆試、閉卷與開卷、考試與作業、考試與考勤、考試與寫作、理論考試與實踐能力考核之間有機結合,利用多種考核手段,客觀反映學生實際狀況。學期期終總評成績要包括學生考勤、學生作業、期中考試、期末考試、讀書筆記、相關論文、實踐報告等內容,綜合反映學生的情況。試卷要包含一定比例的與形勢政策、信仰教育相關的認識理解、感想體會、熱點評析和看法建議等類型的試題,使學生通過考試提高思維能力,升華思想靈魂,堅定科學信仰。
五是要拓展教學渠道。要以校園文化為紐帶,擴大“概論”課程教學工作空間。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場所,校園文化環境直接影響學生的素質。校園文化具有隱性的凝聚力、認同感、教育作用和育人功能,幫助學生陶冶情操、疏導情緒。要堅持正確方向,注重文化育人,建設精神文明,開展文化活動,營造人文氛圍,塑造學術氛圍,美化校園環境,優化育人環境,孕育課程教育,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受到文化熏陶,接受教育。要結合社會要求、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形成求實創新、嚴謹篤學、奮發向上的良好校風教風學風。要依托重大節日和重大事件契機,開展迎新典禮、畢業典禮、學術報告、征文活動、演講比賽、知識競賽、體育比賽、科技文化節、文化藝術節、服裝展示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進行德智體美有機結合,活躍校園,凝聚人心,激發情感,激勵精神,寓教育于活動之中,發揮校園文化的浸潤作用。要完善校內宣傳櫥窗、海報欄目、報刊雜志、廣播電視、出版機構、校園網站的管理,發揮校園媒體輿論作用,營造健康校園輿論環境,堵塞錯誤言論傳播渠道。要保障資金,完善校園自然環境、人文環境、文化設施建設,塑造革命導師、英模人物、歷史人物塑像,建造健康高雅的人文景觀,凈化美化校園自然環境,陶冶學生情操。要規范學生社團建設,發揮它們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依托作用,完善黨團領導、學生為主的社團管理制度,發展黨校團校、棋社劇社、勤工助學中心等學習型、興趣型、公益型社團。要督促學生通過中外名著賞析活動,引導學生閱讀《項鏈》《人間喜劇》等作品,使其認識資產階級愛慕虛榮、自私自利、貪婪本性和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
總之,高職院校“概論”課程教育教學工作任重道遠,必須適應新形勢新要求進行改革創新,必須提高認識,改革創新教育教學理念,不斷完善教育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從而按質按量地完成黨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
參考文獻:
[1]吳曉.《高職“概論”課教改措施與方法探討》,《科教導刊(電子版)》,2014年第3期(下)
[2]馮志林.《淺析高職院校〈概論〉課教學改革途徑》,《教育教學論壇》,2014年第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