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麗影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社會經濟給教育發展提出新要求。在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法治社會的過程中,道德與法治扮演著重要角色。從本質上來講,道德與法治屬于我國社會發展的兩個層面,其自身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同時也是作為社會生活發展的規范與基礎。道德與法治兩者作用于生活,又來源于生活。初中作為學生思想素質培養發展的關鍵時期,通過對學生進行有效的道德與法治教育,進而能夠幫助學生在學習探索與實踐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本文通過對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相關內容進行概述,深入分析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發展現狀,進而提出有效策略促進這一教學目標的實現,培養高素質、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
關鍵詞:初中 ? 道德與法治 ? 生活化教學 ? 探索與實踐
初中作為培養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重要教育時機,通過在初中課程中將道德與法治的理論知識融入進去,讓學生在學習和日常生活實踐中得到運用,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思考問題、聯系生活實際、發現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內容概述
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的深化發展,為更好地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我國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相關內容也發生重要變化,在教育內容方面不再寬泛化,更加注重系統化教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上,也不僅僅只側重對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培養,更加注重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強調知識學習與生活實踐之間的聯系。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提出,則是實現這一教學目標的有效路徑。這種新的教學方法的提出強調道德與法治教學在依據教材知識的基礎上,要更加聯系生活實際,更加注重對道德法治知識的生動化、形象化講解,讓學生在這種教學氛圍中更好地掌握道德與法治知識。基于這種教學模式的實踐,道德與法治課程也更加適合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發展特點。
所謂生活化教學,主要是指教師在進行相關教材知識講解的基礎上,將知識與社會生活進行聯系,通過在課堂教學中設置生活化的情境,讓給學生在日常教學環節中能夠體會知識的深層意義,并將所學知識進行內化,更好地運用到社會生活實踐中,進而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在了解生活化教學含義的基礎上,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無疑是這種新教學方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具體運用。教師在講授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同時,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為基礎,在充分了解初中生自身發展情況的同時,運用生活化教學情境,更好地將道德與法治知識與社會生活相聯系,進而實現教學生活化、學習生活化的發展目標。通過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具體實踐,能夠幫助學生在生活化場景中了解相關道德與法治知識,增強初中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更好地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
二、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發展現狀
在我國實施新課程改革之后,國家教育更加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在新課程改革的發展背景下,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也逐漸運用到日常教學實踐中。生活化教學作為其中受歡迎的教學模式,也因此受到教師和學者的廣泛重視。鑒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的特殊性,其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更加強調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實際運用,生活化教學模式與道德法治教學的結合,更有助于提升初中生的綜合運用能力。正是基于生活化教學的優點以及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實際訴求,在教師和學生兩個層面都對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表示高度的認可。一方面教師在對這種教學模式認同的基礎上,將生活化教學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并且不斷進行探索和創新,逐漸擺脫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更加強調課堂教學的實用性。另一方面學生在這種新教學模式下,相較之前的教學模式能夠更好、更容易掌握道德與法治知識,對教師講授的知識有更深入的了解,其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也得到鍛煉。
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實施,在給初中教學帶來一定發展機遇的同時,我們不難發現企業存在部分問題。受教師對該教學觀念理解的偏差、教學經驗不足以及教學實踐不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在實踐中常常會出現教師偏重教學目標中知識目標的現象。受傳統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更加側重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對于教學目標中哦的能力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不夠重視,這使得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成為一種形式,很難達到真正的教學效果。與此同時,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強調教學要聯系實際,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更多強調知識說教,或是與學生社會實際生活的聯系。此外,鑒于當前的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大多以學生成績、升學率為主,使得教師在教學中更加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因而生活化教學中也更加側重理論灌輸,讓生活化情景教學成為形式,并不能真正實現道德與法治的生活化教學。
三、實施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有效策略
在實施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立足于生活化教學制定綜合性教學目標。由于生活化教學更加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聯系實際的能力,并通過這種聯系幫助學生更好地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鑒于這種教學目標,教師在實施生活化教學實踐中,要更加重視綜合教學目標的制定。鑒于此要求,教師在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中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由單一教學目標向綜合目標進行轉變,讓學生在這種綜合教學目標的學習下,掌握更多的社會實踐能力。例如,教師在講授《做更好的自己》這一課程時,可以設置相應的綜合教學目標,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方面,學生要通過課程的學習了解到個體發展之間存在的異同點,掌握一定的潛能挖掘方法,進而幫助學生在了解自身優缺點的基礎上實現更好的發展;在能力目標上,通過課程知識的講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能力,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情景教學中更好地掌握做更好自己的方法,全面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在知識目標方面,學生通過相關知識的學習能夠學會更好地接納自己、認識自己,進而更好地發揮自身優點、彌補存在的不足。
教師在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時,要將生活化的素材運用到教材知識講授中,由于生活化教學更加強調教學與社會實際生活的聯系,因而生活化素材的運用則顯得尤為重要。從一定程度上講,學生經驗的獲得來源于與他人之間的交流,這通常被稱為直接經驗,另一種則是學生自身通過一定的電視、網絡等平臺學習而得的經驗,這被稱為間接的生活經驗。教師在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講授過程中,可以將實際生活中一些經典案例運用到教材內容中,讓學生在間接的生活經驗中積累。與此同時,教師在一些生活化情景的設置中,也要更加注重典型案例的運用,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通過學生周邊的案例進行講解,更好地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例如,教師在進行獨立這一內容的知識講解時,可以借用學生周邊的實際生活案例,如走讀生與住校生之間的生活對比,讓學生在對比中發現差異,進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獨立的深層含義以及養成獨立性的重要性。
通過生活化教學方法的運用,進而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效率,更好地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方法的運用,強調生活化教學要滲透到教學的多個環節中。在道德與法治課程到汝州,教師可以根據制定的綜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生活化導入方法。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教師講授知識的學習欲望,進而幫助學生更積極地融入教學活動中。與此同時,教學情境的生活化、問題設計的生活化等也需要教師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例如,教師在講授國家政治制度的過程中,在課堂導入環節可以運用余光中的《鄉愁》;在講授環境保護相關知識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多媒體、圖片、聲音等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這種真實性強的情境中了解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四、結語
綜上所述,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新模式的運用,在適應新課程改革發展要求的基礎上,能夠更好地實現教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的發展目標,在幫助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前提下更好地培養自身的綜合實踐能力,進而促進教師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孫紅.淺談如何上好初中道德與法治課[J].情感讀本,2018,(02):39-39.
[2]楊冬花.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研究[J].新課程(中),2018,(03):11-11.
[3]彭曉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探討[J].考試周刊,2017,(21):163-164.
(作者單位:吉林省長春市第五十七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