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菲菲
摘 要:當今社會,信息全球化快速發展,為了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意愿,出現了新的教學模式——微課,掌握更加全面的信息技術,通過多媒體的方式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本文首先概述微課,分析如何在中職計算機word教學中使用微課,以供參考。
關鍵詞:微課;中職計算機;word教學
隨著社會發展的現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我國教育走向現代化的必經之路。所以教學模式也隨著現代化的發展趨勢做出了一定的改變,就有了微課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通過借助媒體的方式,開展教學,對學生教學中的重點知識進行鞏固學習,教師也可以利用微課多方面培養學生課堂學習興趣,以及學生在思維能力上的培養。
一、微課的含義
在教學中,以教學視頻作為載體,圍繞教學的知識點展開學習,每個視頻的時間以五到十分鐘最好,通過視頻,展開對知識點的教學學習,體現微課個性等教學特點。微課就是在傳統課堂的基礎上,結合一些新型的教學課例,通過視頻的方式體現出來。微課學習的重點內容是教學設計與教材相結合,符合學生學習上認知規律,滿足高效的學習需求[1]。
二、微課在中職計算機word教學中的應用
(一)將微課融入到常規課程教學中
長久以來,由于受傳統的教學影響,學生自身思考方面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只有幫助學生擴大自身的知識面以及實踐操作能力,才能使學生更輕松地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基于以上在常規課程中融入微課,將兩者進行有機融合,根據學生學習情況進行相應的改革,讓學生盡快適應這樣的學習過程,在應用微課教學時,教師應該結合課程實際以及學生學習情況安排微課教學,通過轉變原本的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對所學知識點的記憶力。
例如:中職計算機教師在進行word軟件應用部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word軟件中常用的基礎功能操作重點知識部分直接展示給學生,然后將整個知識點的應用操作過程錄制成微課視頻,讓學生通過觀看微課視頻的形式來理解word軟件的實際應用重點,進一步優化中職計算機教學模式。
(二)創建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習交流平臺
其一,隨著當前時代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教師可以通過運用互聯網的形式構建學生與教師之間互相交流的平臺,通過平臺將提前制作好的微課視頻發送給學生,讓學生提前預習微課中的學習內容,確保之后的微課教學能夠順利進行;其二,學生結合自身學習實際針對性選擇教師上傳到平臺上的微課視頻進行學習,教師也可以統一讓學生在網絡平臺中進行作業互評,以此來豐富學生對同一問題的解答思路,提升教學成效;其三,教師可以與學生共同建立關于計算機學習的討論群,在群中及時解答學生未知問題,學生也可以通過討論群發表自身的見解,通過構建師生交流平臺,促進學生與教師之間在學術上、感情上的共同發展,有利于學生之間共同進步,提升學生人際交往以及溝通方面的能力。
例如:教師要在第二天計算機教學中講解“word文字處理”,這時候教師在前一天通過微課的形式將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利用網絡交流平臺將教師整合好的學習資源發送給學生,讓學生能夠提前預習,這樣第二天在正式教學時會更加輕松,同時學生也可以將其中不明白的問題進行整合,第二天正式教學中向教師尋求問題答案。
(三)明確計算機word微課教學目標
在中職計算機word教學中,教師要想切實提升教學質量,首先,應該做到的基礎部分內容就是確定微課教學目標,確保微課中的學習內容與課堂學習目標兩者相呼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保證計算機word教學順利、有序開展,由于微課視頻具有時間短暫的特性,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微課視頻制作時,明確微課中教學目標,而且還要適量,講述學習重點[2]。
例如:中職計算機教師在進行“word文字處理”的微課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會先為學生設置本節計算機課程的學習目標:在原本認識word窗口界面的前提下,明確如何進行文檔創建全過程,同時掌握word中字符格式、段落格式、邊框以及底紋的簡單操作方式。在這樣的計算機微課教學中,由于教學目標相對來講比較簡單化,因此中職學生在進行相關微課視頻課件觀看時不會因此而產生學習上的壓力,為切實達到本節課要求學習的教學目標,中職計算機教師應該針對“word文檔基本格式”部分的學習內容建立相應的教學板塊,對這部分的內容進行詳細性教學講解,讓學生能夠根據教師本節課所講的內容自主完成對文檔頁面進行設置以及文檔打印部分的學習任務。
總結
綜上所述,對于中職計算機word教學而言,通過微課的方式進行教學,對提升教學質量有著現實性,通過微課不僅可以讓學生提前進行預習,還可以將其應用于教學課后的操作和復習中,雖然這種教學模式在中職計算機教學中還處于初始階段,但不難看出這種教學方式具有一定的發展潛力,未來終會成為教師與學生普遍接受的教學方式。
參考文獻
[1] 涂春梅.微課在大學計算機基礎實踐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科教導刊(中旬刊), 2017(6):145-146.
[2] 顧美娟.微課在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中的應用探索[J].時代教育, 2017(4):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