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霞
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說過,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生物化學既是生命科學的基礎學科,也是生命科學的前沿。生物化學作為高職院校藥學、畜牧獸醫等專業的必修課,主要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組成和結構、三大營養物質的合成與分解代謝、遺傳信息的復制傳遞表達等,對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和能力素質的培養具有直接和長遠的影響。但是,生物化學具有概念多、分子結構式多、反應式多、反應途徑多、反應復雜等特點,學習內容多且難度大。要想使學生愛學、樂學、學好生物化學課,教師必須進行教學改革。
一、小組合作學習,促進共同進步
教師要有課堂組織意識,通過優化課堂組織形式,讓更多學生獲得適宜的學習和表現機會。高職學生專業基礎參差不齊,再加上生物化學課程難度較大,為了讓每位學生都能學有所獲,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特點、性格及意愿等,成立生物化學課程學習合作小組,以4人為一組,設小組長一名。每組學生作為一個學習團隊,上課和實驗都在一起,課后作業也是共同完成。教師上課布置練習題時可以讓全班學生解答同一問題,各小組之間展開比賽,看看哪組完成得又快又好;當然,教師也可以設置不同的練習題,每個小組做完后,教師隨機挑選1名學生代表自己的小組上臺回答問題,其他小組展開點評,教師進行總結。對于生物化學課程中相對簡單的內容,可以安排學生當“小小教師”,由學生來授課講解,調動課堂氣氛。教師每學期安排各小組進行2~3次模擬教學,每一小組都需做好準備工作并撰寫講稿,并于上課前將講稿交給教師,以保證教學質量。
二、教學方法多樣,增加學生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課程的教學效果,教師應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討論式、啟發式、情景式教學法等,打造高效、活躍的教學課堂。這里著重談一下趣味引導和案例分析兩種教學方法。
(一)趣味引導式教學
生物化學知識抽象深奧,若平鋪直敘地講授內容,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昏昏欲睡。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運用形象的比喻,善于提出有啟發性的問題,教學效果就會好很多。比如,在講解DNA的雙螺旋結構時,除了將結構模型展示給學生觀看,教師還可以將它比作一個圍繞中軸、右手螺旋的雙扶手樓梯(這樣的樓梯在大型商場比比皆是),磷酸和脫氧核糖組成的兩條鏈相當于樓梯扶手,兩條鏈之間的堿基對相當于樓梯的臺階,臺階平面與中軸垂直,臺階的間距是0.34nm,每一螺旋包含10個臺階(螺距即為3.4nm)。再如,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實際,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人們在劇烈運動后為什么會腰酸背痛、細嚼饅頭為什么會有甜味、為何重金屬中毒后喝牛奶就可以緩解癥狀等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
(二)案例分析教學
在生物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將講授內容與日常實際案例相結合,學生就會因學到的知識有用而好學樂學。例如,教師結合酶原激活的知識講述急性胰腺炎產生的生化機理,幫助學生了解疾病。案例分析教學可將生物化學理論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有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為了把案例分析中所涉及的知識講得通俗易懂,必須精心備課,利用課余時間廣泛搜集資料,從而促使教師不斷擴充知識儲備。可見,案例分析教學對促進教與學、提高教學質量意義重大。
三、合理利用現代化教學資源,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
在當今時代,課堂上教師單靠口授向學生傳遞的信息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知識要求,利用、開發現代教學資源已成為新時期教師的必備能力。
(一)科學運用多媒體實施教學
生物化學課程內容多且抽象,教學課時少,存在教學時間不足、講不清楚重難點的問題,運用多媒體能很好地解決這一矛盾。比如,蛋白質的一級結構和二、三、四級結構知識抽象且各級結構的關系不好理解,運用多媒體和動畫的形象展示可以讓學生一目了然,教師稍加講解學生便可牢固掌握相關內容。在實驗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師讓學生在動手做實驗前先仔細觀看實驗操作錄像,這樣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提高學生實驗動手操作的正確性和規范性。
(二)合理利用、開發網絡教學資源
網絡課堂已經成為現代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教師可以直接利用現有的網絡教學資源實施教學。課程組教師在課余時間廣泛研讀學堂在線、智慧樹、職教云課堂等在線教學平臺的資源和內容,從中篩選合適的資源在課堂上直接播放。另一方面,教師要建設自己的生物化學課程網絡教學資源。課程教學團隊應在學習借鑒網上現有優質資源的基礎上,分析學情,并結合實際教學環境,加強對課程教學材料的研究,錄制課程教學視頻,建設適合實際學情且內容豐富的網絡課程,以便于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自學,從而增強教學效果,提高針對性。
(三)加強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和創新能力
2017 年 9 月,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一文中提出并倡導教育領域積極開展“課堂改革”,實現教學改革工作的持續深化,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作為教育重點。生物化學作為一門實驗科學,在培養學生實驗技能和創新能力方面有很大作用。
基于創新能力培養,改革實驗內容。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生物化學課程實驗項目的設置體現出多驗證少創新、多定性少定量等特點,因此很多學生只是按部就班地做完實驗,很少主動分析、思考實驗的目的和意義,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適當減少定性實驗和驗證性實驗,從而有利于學生實驗技能的提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重建考核評價標準,促進學生實驗操作技能提升。傳統的生物化學實驗考核往往側重于實驗報告的完整性,這樣容易導致學生不重視實驗操作,反而把精力放在書寫實驗報告上,從而忽略了實驗過程,忽視了對自己實驗動手能力的培養。為了達到提升學生操作能力的目的,筆者對生物化學實驗課的教學過程進行了改革:課前,學生自學實驗內容,進行實驗方案設計。課中,借助于多媒體,學生觀看實驗操作關鍵環節,采用教師問、學生答的方式講解實驗過程和原理,教師強調實驗注意事項;隨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教師巡回檢查并指導、演示規范操作;實驗完畢,學生總結實驗得失,教師做出綜合評價。課后,學生撰寫實驗報告,反思實驗過程,教師批閱打分。
通過對生物化學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生物化學課程的興趣和積極性,學生的學習成績也能得以提升。教學改革永遠在路上,筆者將在前期改革研究的基礎上,繼續加強生物化學課程教學內容、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等方面的探索和實踐。 (責編? 張德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