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對陜西省漢中市漢臺區蔬菜產業發展的歷史、產業發展現狀和區位優勢及區委、區政府對該產業發展規劃、政策支持和財政扶持等方面進行了闡述,重點介紹了漢臺區蔬菜產業發展規模、分布情況、主推模式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對策,為今后漢臺區蔬菜產業的發展,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 蔬菜產業;發展現狀;陜西省漢臺區
中圖分類號:F326.1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3.051
多年來,漢臺區委、區政府始終高度重視蔬菜產業發展,立足于人多地少的區情,充分發揮傳統資源優勢和中心城市區位優勢,把積極構建城郊型高效蔬菜產業作為發展農村經濟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抓手。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加快建設蔬菜新基地,大力發展設施大棚蔬菜,不斷完善蔬菜基地水利設施配套,強化集成配套技術示范推廣,強力推進蔬菜產業一體化建設,有效保障了中心城區城鄉居民“菜籃子”的安全供應,并呈現率先加快發展的勢頭。
1 漢臺區蔬菜產業發展基本情況
1.1 發展現狀
蔬菜產業是漢臺區歷屆黨委政府班子確定的增加農民收入的主導產業。20世紀八九十年代,為保障城鄉居民“菜籃子”安全,區政府在城區周邊的中山街、漢中路、北關等辦事處建立了一批水利設施完善、技術精湛、產量高的蔬菜基地,為促進農民致富奔小康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但進入21世紀,隨著漢中市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這些蔬菜老基地幾乎全部被占用。對此,區委、區政府審時度勢,提出加快拓展蔬菜新基地,構建城郊高效蔬菜產業的戰略構思,印發了《漢臺區大力發展蔬菜產業的決定》,并從區財政每年撥出50萬~200萬元扶持資金,支持新蔬菜基地改善基礎條件。同時,積極爭取省級設施蔬菜項目,融合涉農資金,不斷完善水利設施,發展蔬菜大棚,使鋪鎮、七里、龍江和宗營等蔬菜新基地相繼建成。2018年,漢臺區蔬菜復種面積達
6 667 hm2,總產突破30萬噸。建成蔬菜專業村15個、蔬菜種植園區5個、批發交易市場1個(過街樓蔬菜批發市場日銷售蔬菜650 t,年銷量21萬噸,是陜南最大的菜籃子工程和農產品集散地),形成南部沿江覆蓋4個鎮辦高效蔬菜產業帶,為深入推進精準扶貧及鄉村振興夯實產業基礎。
1.2 分布情況及生產特點
通過多年引導和培育,漢臺區蔬菜發展主要呈現4個特點。1)分布區域相對集中。漢臺區蔬菜產業自20世紀80年代起步,產業規模由小到大,目前已經覆蓋漢臺區絕大部分鎮辦,但主要集中在沿江(漢江、褒河)的鋪鎮、七里、龍江、宗營4個鎮辦,面積達5 667 hm2,占漢臺區80%以上。2)一村一品特色明顯。漢臺地處中心城區,全區耕地資源有限(總面積1.67萬公頃),蔬菜發展主要以保障城鄉居民“菜籃子”供應為目標。因此,從發展規模上看,總體面積不大,栽植品種繁多,多年栽植習慣形成一村一特色,單一種類區域種植優勢明顯。如元房村的番茄、回龍村的草莓、鎮江村的辣椒、下街村的黃瓜和梧鳳村的地膜洋芋等。3)設施化程度高。多年來,在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相繼在鋪鎮、七里街道、龍江街道和宗營鎮建成以種植農戶為主的20余個設施蔬菜示范片,面積達1 667 hm2,并逐漸發展成為漢臺區專業菜地。在中央財政設施蔬菜項目支持下,先后建成中園生態園、天之源蔬菜專業合作社、欣苑蔬菜專業合作社和春雨農業園區等蔬菜種植園區連棟智能溫室3 334 hm2,全部采用水肥一體化技術,設施化、集約化生產經營程度高,引領漢臺區設施蔬菜發展提質增效。4)農戶作物管理水平高。由于漢臺區是漢中最早的蔬菜基地之一,菜農從事蔬菜種植時間長,大多種植戶具有較高的作物管理水平及豐富的病蟲防控經驗,同時善于總結經驗、接受新生事物快,蔬菜單產一直處于漢中市前列,有效保障了種菜效益。
2 漢臺區蔬菜產業發展主要推廣模式
多年來,漢臺區始終堅持“走出去、引進來”的思路,廣泛學習借鑒外地先進經驗,并充分結合漢臺區實際,強化優質高效集成配套模式推廣,培育了一批蔬菜精品示范片,并形成了獨具漢臺特色的蔬菜發展模式。
2.1 春提早、秋延后,擴大本地特色復種面積
結合漢臺區氣候條件積極推廣春提早、秋延后蔬菜種植,主要模式有大棚番茄(或黃瓜、茄子、辣椒)+萵筍+芹菜、大棚黃瓜(或四季豆、豇豆)+秋延后番茄(或茄子等)。春提早定苗時間為2月下旬至3月中旬,比露地種植時間提早30~40 d,秋延后種植將棚內蔬菜上市期延長到來年1月(露地菜一般10月下旬結束)。通過春提早、秋延后種植模式的多年推廣,增加了空檔期蔬菜供應和種植效益。
2.2 水旱輪作發展草莓高效種植
搶抓近幾年草莓種植效益高的機遇,在鋪鎮回龍村、大梁村等村積極引導菜農種植大棚草莓并收到良好收益,漢臺區每年種植大棚草莓334 hm2,每667 m2均產值達1.5萬元。種植模式主要為大棚草莓+水稻,通過水旱輪作,有效減輕草莓病害的發生和蔓延。
2.3 因地制宜發展水生蔬菜
立足漢臺水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茭白和蓮藕等水生蔬菜,主要模式為茭白+茨菇(或荸薺)、蓮藕+養鵝等。如漢中巢林農業有限公司在龍江街道辦小店村、黃營村和劉臺村建立47 hm2的茭白種植基地,產品供不應求,遠銷北京、濟南、西安和鄭州等地,雙季種植每667 m2均產值達1.4萬元,成為漢中市水生蔬菜發展亮點。
2.4 結合產業扶貧培育特色蔬菜
在漢王鎮群干村、牛尾村、七曲村等9個貧困村,引導群眾種植黃花菜67 hm2,采取合作社+貧困戶帶動模式,合作社提供收購加工服務,并與西安經銷商長期簽訂包銷協議,每667 m2均產值達0.9萬元,有效帶動了貧困戶增收致富。種植模式主要為黃花菜套種蒜苗(或菠菜)、黃花菜套種洋芋等。
3 漢臺區蔬菜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蔬菜基地建設滯后,產業發展投入不足
近年來,隨著脫貧攻堅深入推進,區級財政支農資金主要用于北部丘陵貧困鎮、村,而一貫支持蔬菜大棚建設財政補貼項目停止,鋪鎮、龍江、七里等蔬菜基地專業村農民群眾發展設施蔬菜積極性受挫,亟待各級財政持續投入。
3.2 產業化經營鏈條短,蔬菜產業附加值不高
通過多年發展,漢臺區已經形成涵蓋南部沿江4個鎮辦的蔬菜產業帶,種植規模持續擴大,農民種菜收益穩定增長,但由于缺乏產品研發及深加工龍頭企業,產業化開發鏈條短,蔬菜產業附加值及多層次增值的功能未發揮出來,影響產業收益提升空間。
3.3 規?;缢降?,難以滿足生產需要
受農民傳統觀念及種植習慣影響,區內至今沒有一處標準化育苗站,蔬菜園區或種植大戶多自育自足或從外地購苗,新種植園區和種植大戶幼苗質量難以保障,且育苗成本高,對產業持續發展十分不利。
3.4 技術力量薄弱,“三推”工作滯后
區、鎮、村專業技術人員十分匱乏,且年齡及知識結構老化,難以滿足現代農業及生產技術服務需求。番茄、辣椒和黃瓜等大宗蔬菜新品種新技術引進、示范和推廣滯后,品牌營銷創新不夠,蔬菜發展提質增效進展緩慢。
4 漢臺區蔬菜產業發展對策
以構建城郊型高效蔬菜產業和保障中心城區“菜籃子”供應安全為目標,以促進農民增收為主線,緊緊圍繞全區精準扶貧及鄉村振興,按照“基地規模化、栽培設施化、產品優質化和經營產業化”,堅持一手抓設施蔬菜發展,一手抓集成技術示范推廣,著力打造精品示范園,注重培育典型模式,強化宣傳展示,走出一條獨具漢臺特色的蔬菜發展模式,促進漢臺區蔬菜發展提質增效。
4.1 大力發展設施大棚蔬菜,打造特色
始終把大力發展設施大棚蔬菜作為構建城郊高效蔬菜產業的抓手,堅持項目帶動、政府扶持和群眾籌資的主渠道,鼓勵經營主體和專業大戶流轉土地連片發展設施大棚蔬菜,力爭把漢臺區設施菜地面積擴大到2 000 hm2,形成具有漢臺特色的綠色高效現代農業精品。
4.2 強力推進產業一體化建設
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模式,積極推廣化肥農藥減量施用試驗示范,提升蔬菜產品質量和效益。充分發揮過街樓蔬菜批發市場的流通和紐帶作用,加快專業合作組織和銷售經紀人隊伍建設,不斷擴大漢臺蔬菜外銷份額。
4.3 加大“三推”工作力度,提升科技含量
加強與科研院所技術協作,堅持“走出去、引進來”,依托蔬菜園區和種植專業村,加快新品種、新技術和新設施的引進、示范和推廣。加強農民科技培訓,著力提升漢臺區蔬菜種植科技水平。
4.4 注重模式推廣,提升產業脫貧成效
結合群干村黃花菜、小店村水生蔬菜、回龍村草莓種植經驗總結提煉一批產業脫貧成功案例,圍繞貧困村引導培育一村一品,充分發揮蔬菜種植在產業脫貧中的短期增收作用,不斷鞏固和提升產業脫貧成效,夯實鄉村振興產業基礎。
(責任編輯:劉昀)
收稿日期:2019-07-13
作者簡介:吳秀芬(1966—),女,陜西漢中人,大專,高級農藝師,研究方向為蔬果。E-mail: 57884035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