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新課標將“探究性學習”列為三大學習方式之首,其根本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的意識和能力,培養和發展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實踐精神,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和科學素養。生物老師在教學實踐中重視及運用探究性教學,本文就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花的結構的觀察研究展開闡述。
關鍵詞:初中生物;實驗教學;花的結構;觀察;研究
“觀察花的結構”是七年級下冊第1章第4節“植物的一生”的活動。教材以桃花為例,認識花的結構,練習花的解剖技能。花是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對花結構的認識是學習植物生殖和發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了解植物有性生殖的基礎。教材中活動安排如圖1所示。
一、 問題與原因
1. “花”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師生在主觀上對活動缺少應有的重視和嚴謹,課堂上通過講實驗、看視頻代替做實驗的情況比較多見。實際上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學生對常見植物的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大大低于教師的預設,課堂不重視實驗會讓學生形成學習盲區。
2. 科學教材關于“花”的活動指導比較簡略,很多課堂實驗時學生對如何有順觀察、科學操作、觀察重點等缺少有效指導;實驗的目的不僅是學會觀察花的結構,更是通過觀察過程掌握觀察方法和觀察技能,為學生的自主觀察、自主學習儲備知識和能力。
3. 教材提供的參考方案以桃花為材料,桃花形體小,花蕊更小,學生無法清楚觀察到雌蕊和雄蕊的結構;本地桃花的盛開時段與課時進程不吻合。教師需要根據當地、當時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材料進行觀察。
二、 活動的展開與思考
(一) 選取百合花為實驗材料
百合花花蕊大,各部分結構明顯,并且四季都有培育,取材方便,適合用作本實驗的材料。常見的百合花有白色和粉色,建議各組的花色可不同。
(二) 觀察百合花的結構
1. 觀察百合花的外形
取一朵百合花,觀察花的形狀和顏色,扇聞花的氣味,并將觀察結果記錄下來。
2. 解剖百合花
(1)桌子上鋪一張白紙,取1朵百合花,用鑷子剝下花瓣,將花瓣排列好,粘在白紙上。
(2)剝完花瓣,觀察雄蕊和雌蕊的著生位置,如圖2。
(3)依次剝下雄蕊和雌蕊,觀察雄蕊和雌蕊的組成、形狀、枚數,解剖結果如圖3所示。
(4)將花的各部分結構按照順序粘貼在白紙上,解剖結果如圖4所示。
(5)取一塊潔凈的載玻片,滴加一滴清水,取一枚雄蕊,置于載玻片上方,輕輕抖動,就會有花粉落在載玻片上。蓋上蓋玻片,將花粉粒放在放大鏡下觀察。
(6)觀察雌蕊的頂端形狀,用手摸一摸感覺是否有黏性,嘗試能否粘起一張餐巾紙。將雌蕊縱向切開,觀察雌蕊里面中段的結構。用解剖刀朝著雌蕊膨大部分切下去,觀察膨大部分(子房)里面的結構,解剖結果如圖5所示。
(三) 實驗結果的記錄和分析
通過上述活動,使學生了解花的基本結構,重點了解百合花花蕊的結構。百合花的雌蕊包括三部分:柱頭、花柱和子房;花柱剖開,發現里面中空,這為后面學習中對花粉管萌發后從柱頭通過花柱伸入子房過程的理解做了鋪墊;通過子房縱切發現里面有數量很多、排列整排的透明小顆粒;還可通過橫切子房,發現里面分成幾個小室,室內有很多透明小顆粒。
活動中,要得出花的基本結構,只觀察一種花是不夠的,有了百合花實驗觀察方法的積累,活動時可進一步引導學生繼續開展白玉蘭、梅花等多種花的結構的觀察。百合花、白玉蘭、梅花的結構如下表。
三、 實驗注意事項
1. 觀察花粉粒過程中,花粉盡量少取,量太多重疊在一起,觀察不清楚。
2. 百合的胚珠數量多,顆粒小,顏色透明,子房縱切如果看不清楚,可以采取子房縱剝,使得胚珠保持顆粒完整,更容易觀察。
3. 采購時應注意購買未被除去花粉的百合花。由于百合花花粉容易掉落,并且沾在衣服上很難清洗,作為禮品花,花店一般會除去花粉出售。
4. 活動過程中用到解剖刀,要注意安全。
四、 資料鏈接
子房在花托上的著生位置
被子植物種類繁多,花的形態也變化多端。有些花沒有萼片或花瓣,比如楊樹和柳樹的花;有些花只有雄蕊和雌蕊,如葫蘆科植物;很多花各部分呈輻射對稱狀排列,如桃、李;有些花兩側對稱,如豆科和唇形科植物薄荷、丹參等,變化之多,不勝枚舉。子房的著生位置也是多種多樣,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1. 子房上位
子房生在花托的平頂上,這是最原始的形式,如櫻桃、李、葡萄等。
2. 子房中位或者半下位
花托中部下陷,外圍向上生長,包圍子房,不與子房壁愈合,如薔薇、月季、櫻花等。
3. 子房下位
花托中部深陷成杯,子房全部埋入杯中,子房壁和花托愈合,雄蕊、雌蕊和萼片都高于子房,如梨、蘋果、黃瓜等。
五、 總結
本實驗以花為媒體,在洋溢著花的美中進行教學,既讓學生可以感受到美,又激發了學生了解美的欲望。整堂課都交融著學生與教師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思維的交流、溝通和碰撞,教師在課堂中扮演著指導者和幫助者的身份,學生在課堂中發揮著主動性。希望通過本節課的實驗能夠讓學生對花的結構有了深層次的了解。
作者簡介:
余彩紅,浙江省臺州市,浙江省臺州市仙居縣安洲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