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問是集體教學活動中常見的一種教學方法。教師旨在通過提問推進教學活動的開展,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而有效的提問不僅能提高師幼互動的質量和教學效果,還能點亮幼兒思維,引發幼兒進行思考,從而進一步增強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本文從有效提問對于幼兒思維發展的作用進行探討,并以本園為例分析集體教學中教師提問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教育建議,探索集體教學中有效提問的策略。
關鍵詞:集體教學;有效提問;幼兒;思維
提問是師幼之間互動的鏈條,有三個重要節點:即教師的發問、幼兒的應答、教師的反饋。而教師的有效提問是《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的師生互動”的有效方式,可以幫助幼兒發展其思維能力。回顧在東北師范大學學習的課程,王小英教授為我們上了題為《有效提問,有效教學》一課,感受頗深。王小英教授告訴我們教師提問是集中教學活動中引發幼兒積極思維的重要途徑,提問是否有效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師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因此,在集中教學活動設計及組織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活動中的提問,并關注其有效性。因為教師如何通過運用好提問,盡可能提高教育教學活動質量,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內容之一。杜威在《我們怎樣思維》一書中明確指出,“學習就是要學會思維。”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拓展幼兒知識面,豐富幼兒的精神世界,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因此,我們在集中教學活動中應充分認識到有效提問對于幼兒思維發展的重要意義,基于幼兒的思維發展特點及已有經驗設計問題,引發幼兒思考,幫助幼兒提高對活動目標的感知和理解。
一、 研讀提問意義,了解有效提問對幼兒思維發展的作用
(一) 提問——是發展幼兒抽象邏輯思維的有力工具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提出:語言是交流和思維的工具。在集中活動中,幼兒利用語言,與同伴、教師進行交流溝通、合作探索,不斷進行觀察、分析、概括、判斷及推理等思維過程。而在集中教學活動中提問是教師與幼兒最重要的語言交流方式之一。教師的有效提問可以引發幼兒的積極思考,有助于拓寬幼兒思維的思路,發展幼兒的抽象邏輯思維。因此,在集中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提問應具有啟發性,能引導幼兒善于發現問題,從多種角度思考問題,并嘗試通過觀察、操作、思考來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幼兒的抽象邏輯思維。
(二) 提問——是聯系師幼思維的紐扣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惠普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發、喚醒、鼓舞。”在集中教學活動中,提問是教師與幼兒進行合作與互動的關鍵,是教師引發幼兒產生思索活動并作回答反應的信號刺激,有效提問也是聯系師幼思維的紐帶。教師在集體教學中的有效提問能吸引和維持幼兒的注意力,調動幼兒積極與教師進行互動,活躍班級活動的氛圍。教師提問時的語言、語氣、表情、態度也會間接影響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及思維的靈動性等。因此,教師在面向幼兒的提問時,語言應簡練清楚,避免復雜啰嗦,還應生動有趣,能點亮幼兒思維,與幼兒進行更好的互動碰撞。
二、 觀察分析,把握集體教學中提問存在的問題
(一) 提問不具有啟發性,不能激發幼兒思維
教師的提問問題類型包括開放性問題和封閉式問題兩種。開放性問題沒有固定的標準答案,能引發幼兒朝著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重在發展幼兒的求異思維能力,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封閉性問題只有一個正確的或最佳的答案,讓幼兒朝著某一個特定的方向去思考,主要鍛煉幼兒的求同思維能力。通過對本園教師在集中教學活動中的提問方式進行觀察分析發現,大部分教師提出的問題都傾向于封閉式問題,不具有啟發性。如在小班語言活動《云朵》中,教師出示掛圖問:“這是什么?”幼兒回答:“云朵。”教師又問:“云朵是什么顏色的?”幼兒回答:“白色的。”在中班社會活動《乘坐地鐵》中,教師也是出示圖片問:“這是什么?”幼兒回答:“地鐵。”教師接著問:“它可以用來做什么?”幼兒回答:“載客。”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教師提出的封閉式問題都是無效問題,這類問題簡單,幼兒不用思考就能很快回答。如果教師長期使用這一類提問不僅不能激發幼兒思維,也不利于提高教學效果。
(二) 提問重知識技能傳授,不注重幼兒思考
在日常的集中教學活動中,我們發現大部分教師會根據教學活動內容、教學目標來設計有效問題,對幼兒進行提問,但他們提問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傳授知識技能,達成活動目標。如在大班語言活動《啊哈,幼兒園》中,教師為了讓幼兒理解繪本故事內容,能用完整的語言講述故事情節。教師通過提問:“畫面上的小朋友是怎么上幼兒園的呢?故事里的小男孩想象著怎樣起床,怎樣吃早飯呀?其實現實中又是怎樣的?”在中班健康活動《好玩的球》中,教師為了達成幼兒感知球的特性并嘗試用輔助材料探索球的不同玩法的目標。教師通過提問:“你們都認識哪些球?這些球有什么特點?它可以和哪些輔助材料一起玩?”從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師提問的目的是為了傳授知識技能,是為了活動目標的達成。當前在集體教學中,教師將活動目標是否達成當作評判活動開展成效的重要指標,在這種教學觀念下就決定了教師提問目的的取向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大部分教師只關注幼兒的學習成果,而忽視了在學習過程中幼兒對問題的思考,長期以來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幼兒發散性思維的發展。
(三) 提問無幼兒,只為跟著活動設計走
提問是師幼互動的一個過程,不僅僅包括教師向幼兒拋出問題,幼兒進行回答,還包括教師對幼兒的反饋及幼兒根據需要對教師提出問題,這才是一次有效的提問、有效的師生互動過程。目前很多新教師在開展集中活動時,都會為了趕時間、為了完整地把自己設計的活動展現出來,而忽略在提問過程中幼兒的反應。如在大班主題活動《我的獨立宣言》中,教師重點引導幼兒觀察小時候和長大后的照片,感受自己的成長變化。最后教師請了幾個孩子拿著照片來分享他們從小到大的變化,“小時候的你是什么樣子的?現在長大的你又是什么樣子的呢?”而下面觀看的幼兒大聲地問上臺介紹的幼兒,“那張照片是在哪里拍的?你拿的那個玩具是什么?”對此,老師不予理睬,繼續反復地問:“現在的你和小時候比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身體上有哪些變化?本領上有哪些變化?”在這個活動中,教師的關注點與幼兒明顯不同,教師在于“幼兒的成長變化”,而幼兒在于“照片的內容”。從上面的案例可以發現教師的提問里沒有幼兒,幼兒只是陪襯或者有著一定參與性的觀眾而已。教師只關注活動設計的開展,圍繞活動目標進行提問,而不關注對幼兒的反饋,甚至對幼兒提出的問題不予理睬,這樣的提問是不利于幼兒表達自己想法,不利于幼兒思維發展的。
三、 優化提問策略,讓有效提問點亮幼兒思維
(一) 了解幼兒已有的經驗,提出具有啟發性的問題
了解幼兒的已有經驗是教師提出具有啟發性問題的基礎,是開展有效教學的基礎。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有這樣一句話:“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句原理的話,我認為影響學習唯一最終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據此進行教學。”在教育教學中并不是為了向幼兒傳遞知識,而是抓住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對幼兒原有經驗激發、拓展和提升的過程。因此,在集體教學中,教師的提問是提升幼兒已有經驗的一個過程,是引導幼兒開拓思維、動腦思考從而獲得提升的一個過程。教師應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設計問題,激發幼兒思維,幫助幼兒達到最近發展區,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如在大班主題活動《課間十分鐘》中,教師在活動之前讓幼兒先有一定的前期經驗,即知道課間十分鐘可以玩哪些內容。在集中教學活動中,教師在基于幼兒的已有經驗設計啟發性問題,引導幼兒思考,如“在課間十分鐘要怎么安排活動才合理,為什么?”在開展教學活動前,教師要對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已有經驗有一定的把握,基于此設計啟發性問題,促進集體教學活動有效提問的實現。
(二) 提問的目的應以傳授知識和引導思考相結合
幼兒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在集中教育活動中,只有通過幼兒親身體驗、深入思考,才能把一個陌生的、外在的、與自己無關的對象變成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內化心智的存在。因此,教師的提問目的應以傳授知識和引導思考相結合,讓幼兒在集中教學活動中既能獲得知識技能,又能進行思考與創造,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如在中班健康活動《好玩的氣球》中,教師從氣球的形狀、大小、外觀向幼兒進行提問,為了讓幼兒掌握氣球的特征,這樣的提問知識為了傳授知識。我們可以這樣調整,先讓幼兒玩玩氣球,互相交流分享氣球的特征,再提問:“為什么叫它氣球,它和我們平時玩的球有什么不一樣的特征?”通過這一提問,引導幼兒對“氣球與平時玩的球的有什么不同”進行思考,從而發現氣球的獨特特征,加深幼兒對氣球的認識。這樣的提問不僅向幼兒傳授了知識,更能引發幼兒思考,是高認知水平的提問,是促進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提問。
(三) 凸顯幼兒主體地位,鼓勵幼兒主動提問
有效的提問是雙向的,即教師可以向幼兒拋出問題,幼兒也可以向教師或同伴提出疑問。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只是數學上、實驗上的技能問題、知識問題,而提出新問題,從新角度看舊問題則需要創造力、想象力。”幼兒在活動中有自己的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疑問,才會主動地去探究、去學習,才能培養幼兒思維的主動性、靈活性和創造性。如在大班主題活動《寫給小學生的一封信》的大討論活動中,教師向幼兒提出:“關于小學你們想了解什么,你們有什么問題想問小學生?”幼兒紛紛提出自己的問題,有的說:“我想問小學一天上幾節課?”有的說:“我想問小學大課間玩什么?”還有的說:“我想問怎么做才能戴上紅領巾,當上少先隊員?”這樣的提問不僅加強師幼間的互動,還能使幼兒主動地對知識進行探究,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
總之,在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有效提問能點亮幼兒思維,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教師還應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設計問題,幫助幼兒到達最近發展區,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何媛.兒童的思維發展:幼兒園課程的靈魂[J].幼兒教育,2009(24).
[2]魯菲菲.探索幼兒思維發展能力的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6.
作者簡介:
林艷萍,福建省廈門市,廈門市江浦南里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