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雅云 葉陳津
摘 要:高考改革的浪潮席卷全國,越來越多的省份加入了改革的陣地。化學學科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在促進社會發展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高考改革后,考試中心會更加強調對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顯得尤為重要。本文著重分析了新高考改革的趨勢,提出從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重難點等方面革新,從而高效地提高化學學科核心素養,這對高考改革后化學學科的教學策略調整,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高考改革;新高考;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隨著高考改革步伐的加快,截至目前已經有將近24個省市(直轄市)將高考改革提上了日程。第一批高考改革試點是上海和浙江;第二批試點是北京、天津、海南、山東;第三批試點包括18個省市。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高考改革已成為必然趨勢。目前高考改革考試科目主要存在“3+3”模式和“3+1+2”模式。“3+3”模式即語文、數學和外語采用全國統一命題考試,各科成績按原始分計入總分,另外從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中任選3科,參加學業水平考試,以等級制計分,并按各科100分折算后加入總分。另外“3+1+2”模式即語文、數學和外語也采用全國統一命題考試,各科也按原始分計入總分,另外從物理和歷史兩門課中,任選一門考試,并將考試原始分計入總分,再從化學、生物、政治、地理中任選2門參加學業水平考試,以等級制計分,并按各科100分折算后計入總分。由于“3+3”模式存在太多種選考組合,導致試點省份出現高中某些科目教師嚴重缺乏,而有的學科又嚴重過剩;同時“3+3”模式也導致高校招生出現混亂,物理學科綜合素質明顯下降。鑒于此,“3+1+2”模式被越來越多的省份采用,這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3+3”模式的缺陷。
然而,不管“3+3”模式還是“3+1+2”模式,都降低了化學學科的地位,都不利于培養化學學科專業人才。化學學科由原來的理科必考科目變為選考科目,而且按等級折算后加入總分。化學學科在高考中地位的降低,導致高考化學學科的難度也必將下降,不然難以吸引學生選考化學。但為了適應大學相關專業的學習,如醫學、化學、化工、制藥等,對于化學學科素養的要求卻提高了,需要學生能夠用化學思維分析解決問題,并具有較強的實驗動手能力。在這樣的新背景下,如何吸引較多的學生選考化學,并高效地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為大學輸送高素質的化學相關專業人才變得十分重要。
Key Competencies,翻譯為核心素養,可以理解成“關鍵能力”。我們通過查閱文獻發現,核心素養并不是一個單一的概念,而是概念的集合體,對于不同領域“關鍵能力”不同。核心素養是素質教育的要求,充分體現了三維目標、綜合能力及全面發展的要求。“學科核心素養”體現了學科“關鍵能力”的要求,落實到化學學科上即是“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它指的是在接受化學教育過程中慢慢形成的具有化學學科特色的關鍵能力、正確價值觀、必備品質。新課標明確指出,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其中前三個素養歸納了學習與研究化學的基本方法和科學思維;而“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體現了唯物主義辯證思想;“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體現了培養敢于擔當的有志青年。
如何在新高考中高效地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我們調研了很多學校的不同做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按選課組合重新排班教學、按學科分層走班教學、固定語數英常規班級教學,另外3門選考科目分層走班教學。從上述做法可精煉出兩種應對新高考的策略,即固定班級授課和按能力分層走班教學。現將上述兩種模式分析如下:
首先,固定班級授課。這是按高考選課的不同組合方式重新編排班級,并按照新班級授課。這種方式與傳統的文理分科時授課方式相似。該方式的好處是學生和教師都是固定的,有利于教師深入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也容易適應教師的教學風格。但由于選課方式多樣化,有的組合選課人數較多,有的組合選課人數較少,因此班級數目會增多,對教師的需求量會大大增加,導致有的學校有的科目教師供不應求,給學校日常教學造成了極大的不便。
采用固定班級授課方式的,對于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注意兩極分化的問題。在學習中,有屬于尖子生級別的學生,也存在學習困難的學生,因此化學學科在授課時需針對大部分的學生。對于尖子生,需要給他們一定的化學學科學習目標,自主學習的方向性指導;對于學習存在困難的學生,則需要培養他們對于化學學科的興趣,從基礎抓起慢慢進步,通過一次次的突破找回自信,力爭進入班級的中上游。
對于分層走班教學,充分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學生根據選考科目,按成績等級劃分班級,教師根據具體班級學生的學習能力制定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有目的、有計劃的實施,慢慢提高學生的成績。分層走班制有其獨特的優勢,同時也存在其天然的缺陷。由于學生是按學科分層次在不同班級上課的,所以無法擁有傳統意義上的班級,對于收發練習以及作業的催交、補交都存在很大的問題。同時班主任也無法時刻關注到不同的學生,對于學生學習狀態的把控、思想工作的開展都產生了一定難度。
采用分層走班教學方式的,對于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注意對學習過程進行把控。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學生的接受能力大致相似,接下來即是對后續知識的消化、作業的完成情況認真監督,只有落到實處,才能防止走班制帶來的弊端,縮小學習上兩極分化的程度。對于分層走班教學制,還涉及相同教師分配到能力相差較大的兩個班級,那么對于該教師來說實際上增加了教學壓力,需要準備兩節不同程度的內容,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針對新高考化學學科存在的兩種主要授課模式,如何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從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重難點等方面展開分析高效培養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方法。
首先,要重新認識教學目標。以往的教學目標主要強調學生的應試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唯成績論,也導致家長和部分教師以成績好壞評價一個學生。新高考背景下,更加重視素質教育,強調學生能力的培養。針對化學學科則強調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學生遇到未知的化學問題,能夠做到不慌不忙,應用化學思維,結合化學學科知識,有條不紊地把問題解決。同時,掌握基本的化學實驗操作能力,能夠根據實驗目的,制定實驗方案,評價實驗方案,選擇最佳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并分析實驗結果,再改進實驗方案,完善實驗過程。如果這些能力都提高了,那優異的化學成績則是學生掌握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自然表現。
其次,教學過程要注重思維方法的培養。教學過程中切忌為了快速提高成績,對學生進行填鴨式的教學。沒有經過加工處理的知識,只是暫時性記憶,學生在經歷了長時間學習后,必將慢慢遺忘。但是,如果教學過程中,發揮化學教師的主導作用,主動引導學生思考,并結合化學學科特有的實驗,來強化對知識的理解,并深入掌握。對于已經傳授的知識,或許學生已經掌握了,但是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安排分組實驗,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通過感官刺激,真正將化學知識內化為一種常識,并掌握基本的實驗操作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往往會受限于教學進度安排,導致我們的教學過程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即進入新知識的學習。事實上,如果此時在相應章節停留一下,通過橫向、縱向比較知識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學生經過再加工,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就會更加深刻。
然后,注重教學方法的探究。教學方法層出不窮,不同知識適用的教學方法不同,對教學效果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隨著多媒體的引入,越來越多的教師在上課時采用白板教學,利用課件上課,這可以大大加快教學進度,也提供了一個平臺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增加感官刺激。然而,也要注意經常采用多媒體教學,不注重學生動手記筆記,可能會導致學生只在課堂上將知識過一遍,回家后卻沒有印象。因此,多媒體教學需要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切忌一味追求進度。首先,對于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可以多采用啟發式教學法。該教學方法,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課堂,使學生在主動思考中,深入對知識的理解。其次,培養化學學科核心素養,還可以采用項目式教學法。項目式,即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以項目為主線,通過同學間的分工、合作,完成具體的項目。該方法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目標明確,見效快,充分體現了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特點。另外,培養化學學科核心素養,還可以采用實驗探究法。高中化學實驗多為驗證性實驗,大大降低了知識的難度,也使學生失去了較多思考的空間。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驗證性實驗轉變成探究性實驗。通過動手做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對比不同條件導致的現象的差異,并分析產生不同現象的原因,得出實驗的影響因素。通過這些方法的應用,可以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較大程度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最后,教學重難點的掌握應達到靈活變遷的程度。重點和難點知識的掌握切忌只停留在知識本身。化學學科核心素養要求學生能夠解決由重點知識,經過合理變形衍生出的一系列問題。這就要求學生真正理解知識,并懂得靈活應用。因此,教師在授課時,宜深入分析重點和難點知識,并在學生掌握的基礎上,以另一種方式呈現重點和難點知識,讓學生自己分析,并解決問題。通過不斷地挖掘、深入地剖析,就會對知識的應用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新高考即將在全國范圍內發起總攻,高考改革必將成為歷史的趨勢。化學教材在變化、教學內容在變化,但是化學學科核心素養萬變不離其宗。為了培養優秀的化學專業人才,振興國家的化工業,每個化學教育工作者都應該深入探究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方法,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1]何梁君.新高考背景下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J].內蒙古教育·科研版,2018(3).
[2]房宏.中學化學核心素養的構成體系與培養策略[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6(6).
[3]郭先妮.新高考模式下高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J].新課程·下旬,2017(6).
[4]鄔金福.基于新高考背景下走班制管理的實踐探究[J].時代教育,2017(5).
作者簡介:
莊雅云,葉陳津,福建省泉州市,泉州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