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班級管理藝術一直都是困擾新入職教師的重要問題。作為新入職教師一方面精力充沛、充滿年輕活力,往往容易和學生融合在一起;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班級管理經驗往往要經歷一個從新鮮到迷茫,再從迷茫到覺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新入職教師往往要經歷一番痛苦的內心掙扎,在權威和自由之間找到適合自己管理藝術的平衡點。良好的溝通不僅是班級管理的有效方式,而且對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班級管理;新入職教師;溝通;良好師生關系
一、 項目實施背景及實施時間
2011年我作為剛畢業的大學生來到山海關第一中學擔任歷史教學,參加工作的第一年我便擔任了班主任工作。這對于從來沒有任何班主任經驗的我實在是一次巨大的挑戰,更重要的是我所面對的學生不是小孩子,而是一群90后的高中生。以往的經驗告訴我,要想在班級管理中有成效,首先得樹立自己的權威。“嚴師出高徒”這句傳統的教育理念被我奉為座右銘,“我對你嚴格是為了你好”成了我管理班級的價值導向。
這樣看似“簡單粗暴”的管理方式在中國的教育里曾經長盛不衰,在九十年代乃至新世紀初期的中西部,體罰學生似乎連父母看起來都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很多父母把“打是親,罵是愛”的標準放在教育當中。現實生活中“狼爸”對子女的軍事化管理創下“一門三北大”的奇跡,“鷹爸”“虎媽”的特殊教育方式,都在強調教育過程中嚴格要求的重要性,將嚴格要求作為教育工作中的一個重要標準。
在班主任工作的初期這樣的教育方式似乎成效很高,學生把你奉為“尊長”,班級各項工作都在有條不紊中展開。偶有出錯的地方,班主任在班級的一頓訓誡,所有人都在戰戰兢兢中記住了規矩。作為一名歷史教師,雖明白“防民之口勝于防川”的道理,但是當時我堅信學生是不敢“造反”的。
我很慶幸我能在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不至于在這樣一種教育誤區里越陷越深。我相信這樣的困惑不光存在我身上,很多剛入職的大學生尤其是師范生都存在這樣的困惑。雖然明白了這個道理但是真正要在實行的時候還需要班主任的勤做和善思。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我開始在班主任工作中注重溝通的作用。
事例分析:
在第一學期期末學生對教師的綜合測評中一些問題開始讓我產生思考。
綜合測評中學生給教師的打分包括教師的教學、班級管理、德育工作等各個方面,剛參加工作的我對這次學生打分的期待還是很有信心的。因為相比較于其他班主任我自認為在班級管理方面我要更加嚴格。軍訓期間在大學國經過國旗隊磨煉的我就對學生進行了嚴格的約束,很多不能嚴格要求自己的學生都在軍訓期間就“品嘗”了嚴格的班級管理規定。在開學后的自習課和班會課上經常會因為一些問題訓斥到整個班級鴉雀無聲。從我的內心里,我感覺學生是理解這些嚴格管理的用心良苦的。但是測評結果出來后分數著實讓我受到了沉重打擊。記得當時主抓我們年級的王書記因為這個問題特意找我談了一次話,簡單來說在年輕教師身上出現這么低的分數是不應該的。
當時我心里其實感覺無比委屈,我曾想跑到班級里狠狠地去質問學生,但是靜下來又想一想是不是自己在管理班級上真的出現了一些問題。
二、 良好溝通的實施過程
良好的師生溝通不僅需要教師具備基本的溝通策略,更需要抓住溝通的時機。具體來說我認為良好的溝通需要這樣的幾個環節。
(一) 溝通前做好充分的準備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師生間良好的溝通需要班主任做好充分的準備。班主任的溝通工作多數情況下應該是有計劃的,就像班級管理工作一樣,溝通工作也應該是班主任日常工作計劃的一部分。比如班主任在學期之處,就應該制定好定期溝通的對象,保證每個學期每個學生至少有兩次溝通的機會;月考和周考結束后的一周,有針對性的找個別同學進行溝通;高考前三個月,針對學生心理特征的變化,做好心理疏導等。再比如在溝通之前教師應對學生的問題和個性特征有充分的把握;對學生的成績、學科優勢和劣勢有認真地分析等。溝通前充分的準備工作,是班主任打好“有準備之仗”的前提。
(二) 良好的溝通需要正確的時機
“一個優秀的獵人最善于等待,等待最好的機會,然后出擊,一擊必中。”師生間良好的溝通同樣需要班主任具備“優秀獵人”的素質,在確認好溝通對象之后,把握溝通的最佳時機。最佳的溝通機會,有可能稍縱即逝,所以需要教師具備善于發現的“慧眼”。比如考完試后,抓住學生對成績比較敏感的時機;抓住學生情緒低落,需要情感傾訴和安慰的時機;抓住學生作業和上課當中的閃光點,及時對學生進行積極的評價等。
(三) 處理意外事件的溝通準備
在日常的班主任管理工作中,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像預設的那樣,按部就班的發展。處理意外的情況,同樣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內容。往往以外情況對于班主任來說帶有很大的被動性,怎樣在處理問題時化被動為主動,將意外情況妥善的處理,需要班主任有充分的處理意外事件的溝通準備。比如遇事首先應該冷處理,突發情況之下教師和學生都處于情緒比較激化的狀態,在無理性支配之下,容易說出不合時宜的話。一些事情緩一緩,放一放,讓學生在沉靜中認識問題,讓教師在沉靜中積累智慧。再比如遇事先避重就輕,突發情況下,從心理上來說學生也處于心理恐懼之下,出于自我保護的本能,學生會對教師訓誡心存戒備。與其大家花了半天時間談論問題,不如先避開問題談談其他的問題。
(四) 做好溝通結束后的鼓勵工作
良好的溝通不意味著結束,良好的溝通只是師生之間心靈溝通的開始,意味著理解、接納和信任。教師應當抓住機會在今后的班級管理工作中用自己的言行,用自己的鼓勵讓學生取得更好的表現,構建和諧的班級環境。
三、 良好溝通的具體措施
(一)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最核心的內容是信任。古語云“親其師而信其道”,沒有信任學生不會掏心窩子的跟你談話。師生間的信任不光是教師為學生保守一些小秘密,更重要的是在班級活動中應當充分信任你的學生。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這個點可以是學習能力,可以是辦事能力,也可以是內在的善良,他們希望得到老師的信任和肯定。
(二) 熟悉你的學生
陶行知先生曾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嘲笑中有愛迪生。”對于學生的熟悉不光是記住他們的名字,熟悉他們的成績,了解每個孩子的性格。更重要的是對每個孩子的家庭環境要熟悉,對每個孩子的心理變化要有所把控。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在每次分班后我的第一項任務就是先摸清楚孩子的家庭情況。父母離異家庭的孩子大多性格孤僻或者性格叛逆,這樣在處理問題的時候一定要避免傷害孩子的心理。熟悉你的學生,不光是要深入課堂,更重要的是在課間深入班級觀察每一個學生,和他們聊天,和他們聊聊心情,聊聊理想,知道他們喜歡的明星。通過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就可以知道他的想法,就可以看出在課堂上有沒有認真的聽講。
(三) 改變自我
許多研究發現,教師的一些駕輕就熟、脫口而出的語言,成了“殺手”式的語言信息,阻礙了師生溝通的效果,導致了師生之間的誤會和沖突。所以提高師生溝通的效果,還應從分析教師錯誤的溝通語言著手,努力改變自我。湯瑪斯·高登和克里斯·科爾等心理學家曾經把錯誤或不當的溝通語言分為三大類。發號施令型、諷刺挖苦型、隔靴搔癢型。這類談話話不僅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反而會讓學生覺得教師的能力有限,甚至對教師心生厭惡。語言的智慧不在于有多少華麗的辭藻,而在于你的話語當中有對學生的理解、尊重和關心,是在幫助他們積極的解決問題。言由心生,改變自己不光要體現在一言一行上,更重要的是從心里熱愛教育和熱愛學生。
(四) “嚴師”出高徒
嚴師不意味著高高在上。看到網上對嚴師有這樣的解釋感覺很有道理:嚴師靠的是什么?是自己淵博的知識,高超的教學藝術,魅力四射的人格,一絲不茍的嚴格要求。在學生的教育與管理中,我并不反對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我反對的是片面地強調以人為本,反對的是對學生錯誤行為和錯誤思想的放縱。“嚴在當嚴處,愛在細微中”,這才是教師應有的心態。
(五) 落實溝通效果
每次溝通結束后,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教師應當予以積極的關注。教師可以用觀察、詢問等方式來關注溝通的效果。為避免遺忘,制定追蹤效果的機制很有必要。在班級管理中我嘗試用談話記錄卡的形式來實現這一目的,取得了不錯的效果。談話記錄卡的形式主要分兩類:學習計劃類和紀律問題類。兩種記錄卡都有問題反思、短期目標達成(一周到兩周)、中期目標達成(半個月到一個月)、長期目標達成(半個學期到一個學期)幾部分構成。以學習類的記錄卡為例,每次師生溝通完后,學生針對自己的學習問題進行反思,并按照要求制訂短期到長期的計劃以及要達成的目標。制訂的學習計劃要具體到每一天,目標的達成要有具體的量化分數或名次。并在月考和期中期末考試結束后,對照量化標準找班主任進行溝通。
班主任工作歷程中的新嘗試:通過期末班主任工作經驗交流以及對自己班級管理工作的思考,整個寒假在班級管理上我開始思考班級管理的新出路。
溝通,這是我班級管理當中最為缺乏的點。
及時的溝通:溝通應當注重時效性,發現問題及時溝通,爭取將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在以前的管理中可能對某個學生身上體現出來的問題當成是偶爾的行為,等小問題積累起來再對學生進行嚴厲的批評教育成果收效甚微。及時的溝通就要求教師要洞察每個孩子的狀態,發現問題把問題解決在當堂課間或當天。
適時地溝通:最有效率的溝通應當是雙方彼此放下戒備,敞開心扉,用心交流。但不同性格的孩子、學習能力不同的孩子要想溝通能達到最佳效果,一定要抓住有力的時機。比如一些自認為學習能力較強的孩子經常會忽略課堂老師的講解,那么考試失利后幫助他尋找問題就是有利時機;比如懂得感恩、理解父母的孩子,在家長會后幫助其樹立目標就是有利時機;比如活潑好動、有一技之長,但成績不理想的孩子,在活動后通過精神的鼓勵讓其發現自己的優勢就是有利時機。
用心的溝通:作為班主任不要把自己的人設作為班級的管理者,更應該設定自己為學生高中階段的引導者,拒絕權威性才能真正和孩子平等地、用心地交流。比如在制定一些班級的規則時習慣性的征求孩子的建議,讓孩子從一個旁觀者成為一個參與者;在孩子觸碰班級的紀律時不要總是以厲聲呵責取代潤物細無聲的勸導;在班級的管理中不要以偏概全,急于做出決定,你應該具備一雙慧眼、具備一顆善心,全面調查,然后才有發言權。
通過改變工作方式,不僅建立起了良好的師生溝通機制,在第二學期的班主任綜合測評工作中也收獲了意想不到的結果。班主任工作不僅需要大量時間投入,更需要尋找方法,用心溝通。
作者簡介:王江鵬,河北省秦皇島市,秦皇島市山海關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