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進行,合作學習已成為新課程所提倡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小組合作也已成為廣大教師所青睞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在借鑒“小組合作”的基礎上融入“學對互助”是本人在初中數學教學中一直在探討的模式,實踐證明:“學對+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既能優化學生的資源,使優生更優,又能提高整體教學水平,使中層生學有所獲,后進生學有長進,共同努力,成就你我,締造成功。
關鍵詞:“學對+小組”;合作學習;三個前提;四個步驟;五個要點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動下,傳統的“以教為主”“教師滿堂灌,學生跟著轉”的課堂教學受到空前挑戰,課堂教學結構面臨戰略性調整。在改革的東風下,我校也積極開展課堂教學改革,把“小組合作學習”引進我們的課堂,結合學生的實際,摸索出了“學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并進行了多角度的探索、嘗試和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學對+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它強調小組合作過程中的互幫互學,不僅要求小組內師徒結成“學對”,而且要求小組內各成員組成“學習共同體”,同時也要求小組間的合作與競爭;因此,對學生的合作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切實有效地開展“學對+小組”合作學習,為此本人在初中數學的教學實踐中進行了一些探索。
一、 開展“學對+小組”合作學習的三個前提
“學對+小組”合作學習是以“小組”為基本單位,以“學對”為基本元素進行教學活動的,構建合作學習的“學對”和“小組”,選拔和培養負責任的組長,培養“學對”的幫扶意識和“小組”的合作意識是進行合作學習的前提。
(一) 構建科學合理的“學對”和“小組”
合作學習小組在分組時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同質結對、異質幫扶”的原則進行組合,把學生整體分為三層:A層學習興趣高昂,積極、熱情,具有一定的組織能力,成績優秀;B層喜歡學習,但學習方法不當,成績一般;C層對學習無興趣,學習能力較低,每組A、B、C層學生各兩名,6人一小組,并根據每組成員的性別、性格、成績、智力等方面的比例結構進行分組,組際之間的綜合水平基本平衡;在學對的組合上,優等生和學困生進行搭配,發揮優等生的輻射和帶動作用,這樣可以使學困生在優等生的指導下進行學習,得到表現的機會,享受到成功的喜悅,而學優生也在幫助別人的同時快樂自己,使自己的知識得到鞏固,能力得到加強,這種方式可以為不同的學生提供自我表現和自我發展的機會。
(二) 選拔和培養負責任的組長
有人說:“一個好校長等于一所好學校,一個好班主任等于一個好班級。”那么我們也可以說:“一個好的小組長就應該等于有了一個優秀小組”。每個小組選了一名學習成績好、有威信、性格外向、有較強的責任心和組織管理能力的同學擔任本組的小組長,要求他們必須以身作則、認真負責,成為小組的“表率”,還要做到:學會獨立思考,敢于提出問題;學會耐心傾聽、分析、鑒賞同伴見解。給每個小組配備一個“小組討論記錄本”,及時記錄成員在發言時出現的問題和有價值的見解,在答疑時可以提出,對待小組組員必須一視同仁。所以在開展“學對+小組”合作學習中,組長就是“領導者”和“監督者”。
(三) 培養“學對”的幫扶意識和“小組”的合作意識
開展組內結對互助,實現共同進步。建立固定學對和合作小組,這是最基本的條件,六人一小組兩人一學對。經過長期的合作學習之后,使之感覺到我們是一個學習小組,我是這個小組的一員,我們倆是學對,師傅應該幫助徒弟,徒弟有困難找師傅,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幫扶意識。開展組內團結協作,樹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團結互助的觀念,一個組是一個整體,不可以使自己游離于小組之外。在學習上互幫互助,做到資料共享,方法共存,遇到困難時,不僅可以組內交流,而且還可以向其他組其他同學請教,課堂上全組每個人都積極發言展示為小組爭取榮譽,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小組成員的學習與能力也會得到提高。
二、 開展“學對+小組”合作學習的四個步驟
開展“學對+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當好“導演”,讓學生當好“演員”,同時教師要注意整合各種資源,把“學對+小組”的教學形式融入自己的教學環節,讓各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獲。
在課堂教學中,本人要求學生按照要求分四步實施合作學習,下面以《解一元一次方程》為例進行說明。
(一) 自主學習,確立目標
以高效導學案為學習線路圖,組長做好組織管理,確保每個組員充分預習,研讀教材,確立本節課的重難點,找出自己的疑難問題。在講到《解一元一次方程》時,本人設計了一份自主學習知識要點的表格,讓學生能進行有效地預習,并根據步驟完成解方程的題目。
(二) 明確任務,運用合作
在課堂大目標的指引下,組長通過對本組成員預習的了解,合理分配合作任務,分別完成,匯總交流,及時反饋,收集本階段難點匯報老師。根據《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大綱要求,本人設計了不同梯度的三個題組:典型問題、技能訓練和拓展應用,C完成典型問題題組,B完成技能訓練題組,A完成拓展應用題組,獨立完成、互相交換、合作交流、探究疑難。這樣,既給學生明確的學習任務,又給他們自由的內容選擇和活動的空間,使學生明白怎樣學習,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題組一:典型問題
(1)8(3x-1)-4(x-3)=24
(2)1-y-12=y-y+23
題組二:技能訓練
(1)式子1+3y2的值與1互為相反數,求y的值。
(2)如果25與x-42互為倒數,求x的值。
題組三:拓展應用
(1)小李在解方程5a-x=13(x為未知數)誤將-x看作+x,得方程的解為x=-2,則原方程的解為多少?
(2)已知關于x的方程3(2x+1)=5x-4和2(x+1)-m=-2(x+2)的解相同,試求m的值。
(三) 學對交流,釋疑解難
在數學課堂上,本人根據數學科的成績設計“學對”:“A”成績最好,“C”成績最差,它們形成幫扶對子。小組內幫扶時,A講給B、C聽,B、C理解后再復述給A聽,達到相互學習和共同提高的目的。小組展示時教師盡量抽B、C上臺演練,難度較大的就由A補充。這樣的安排,讓每位學生都能感覺自己在組里的重要地位,樹立一種主人翁的意識,特別是不愿學習,上課發呆,聽不懂的學困生,也能認真參與小組討論,并積極為本組的集體展示而表現自己。
(四) 教師點撥,反饋結果
組長可以通過教師選取的當堂小測題來檢測每個組員的學習效果,并結合在課堂上的表現,填寫記錄表。教師根據記錄表進行點撥,進行反饋,特別是對于所有組沒有解決的共性問題,教師要及時指出解決問題的方向,然后再小組交流,統一意見,得出結論。這樣得出的結論學生的印象會更加深刻,因為每個學生都參與了該問題的討論。
三、 開展“學對+小組”合作學習的五個要點
“學對+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有效而又可行的學習方式,但本人認為我們在實施“學對+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還應該注意以下五個要點。
(一) 要明確合作的目的
蕭伯納說:“如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就有兩種思想,甚至多于兩種思想”,說明相互交流、合作是獲得知識重要途徑。所以開展合作學習要讓學生明確合作的目的,當遇到我們的確不能獨自解決的問題時,合作很有必要;當觀點可能出現分歧,思路可能有多樣時,探討很有價值。
(二) 要把握合作的時機
開展合作學習不是時時合作、處處探究,而是要把握好合作的時機。因為并不是所有性質的教學內容都適合合作學習,例如簡單的學習內容,可以讓學生獨立學習,快速解決問題;而復雜的知識內容,則需要教師的精講,所以應選擇重點的問題來進行小組合作,這樣才能讓合作學習變得有價值。
(三) 要扮演好角色
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教師角色詮釋的好壞很大程度決定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敗。在小組合作學習的準備階段,教師是學習任務的設計者;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是參與者和引導者,作為參與者,教師要不斷巡視、觀察小組合作的活動情況,深入每個小組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進程,及時發現問題,及時介入,甚至可以經常性地參與到學生的探討之中,和他們一起學習,并指導他們如何發表自我見解,作為引導者,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完成學習任務,更要引導學生學會合作;在小組合作學習后,教師是評價者,設定適合的評價內容,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使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更加高效、能力得到發展。
(四) 要相互督促
小組成員間要相互激勵,相互督促,最好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因為每個人都會有疲倦的時候,都會想懈怠,特別是學困生,大家要指出其缺點,幫助其進步,使后進的同學感到羞恥,進而下決定,為小組增光添彩,不再拖小組的后腿,所以在“學對+小組”合作學習中,應更多地關注學困生,多給予學困生鼓勵與督促,因為在合作學習中,優等生承擔了主要的職責,學困生則處于從屬或忽略地位。因此每個小組要確立本組的組訓,不怕苦,不怕難,不要讓一個組員掉隊,一步一步穩穩地在數學的激流中前進。
(五) 要有良好的評價機制
對小組合作學習進行科學的評價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小組合作成功發展的關鍵,良好的評價機制,能使小組合作學習更為有效地發展下去。小組合作學習的評價要把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結合起來,側重于對過程的評價;對合作小組集體的評價與小組成員的評價相結合,側重于小組集體的評價;采用多樣化的評價和獎勵機制,除了教師直接評價,更重要組織學生組內互評、小組自評;在良好的評價機制下,應定期進行諸如最佳學習小組、最佳小組長、最佳學對、最快進步獎等評選活動,讓個人、學對和小組都能得到獎勵,使每一位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激勵學生不斷提高小組合作活動的水平,從而促進小組團體目標的達成。
總之,“學對+小組”合作學習是有效課堂下學生的一種重要學習方式。“學對”在幫扶他人的同時快樂自己,“小組”在實現共贏的同時締造成功。有效地合作與幫扶,能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開啟幽閉的心智,能讓我們的課堂變得更加高效,更加精彩。
作者簡介:
陳梅,廣東省江門市,廣東省江門市新會東方紅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