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核心素養體系在全國范圍內啟動研究,并在教師理解、領悟其實質后開展有效行動并落實在具體的課程中。為了讓核心素養落地,除國家課程外,校本課程也是培養核心素養的途徑之一,但其開發、設計、實施因校而異,因此對于學校、教師而言開發一門適合學生發展的校本課程有一定的難度,但挑戰與機遇并存,本文以我校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案例為載體,結合課程的實施,探索如何通過校本課程培養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結合案例進行說明。
關鍵詞:校本課程;化學;核心素養
一、 問題的提出
初中是學生化學學科的啟蒙階段,對培養學生化學核心素養起到了奠基的作用。為了跟上中考改革的步伐,我校主張教師自主開發相關校本課程,開展化學第二課堂活動。
我校校本課程思路是:①開發校內外資源,結合實事熱點問題選取可利用的課程資源,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自主收集信息,并將主要信息由PPT、手抄報等多形式匯報展示,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②開發趣味實驗,讓學生從實驗中感受化學的魅力,將化學探究實驗融入其中,以任務驅動式教學讓學生一步步攻克難關,逐步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與創新意識。③將所學知識進行整合,形成思維方法,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培養學生的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我校以此思路為前提,開發設置了一系列有關課程,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科素養。
二、 主題活動的設計與實踐
1. 內容、目標與培養方向
課序課題教學目標主要核心素養培養方向
1化學與生活從生活入手,讓學生感受無處不在的化學,初步認識化學儀器及使用方法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
2自制葉脈書簽利用化學原理完成書簽制作實驗探究與創新意識
3自制肥皂利用化學原理完成肥皂制作實驗探究與創新意識
4回顧過去,感受化學魅力1小組合作搜集資料并初步設計匯報海報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
5回顧過去,感受化學魅力2共同完成海報進行組間展示交流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
6凈水小能手根據生活經驗和實際分析完成凈水器制作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
7晶體養成記從溶液中獲得晶體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
8展望未來,再探化學發展1小組合作搜集資料并初步設計匯報海報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
9展望未來,再探化學發展2共同完成海報進行組間展示交流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
10自制蘇打果汁、果凍了解碳酸飲料的成因以及制果凍的原理實驗探究與創新意識
11自制天然唇膏利用可食用材料自制唇膏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
12生活中的pH了解pH的含義,學會使用pH試紙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
13將放錯位置的資源歸位學會垃圾分類,知道垃圾分類的方法和標準,提高學生社會責任感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
2. 具體案例分析——自制蘇打果汁、果凍
環節一:提出問題:碳酸飲料中的氣體是什么?
教師打開一瓶從超市買來的碳酸飲料,飲料上方有大量氣泡聚集并發出呲呲的響聲。
由生活實際思考氣體的成分,學生初步猜想為二氧化碳氣體并根據老師給出的資料和實驗用品設計實驗。
實驗:用剪刀將瓶蓋戳出一個約五毫米的小洞,將吸管兩端分別插入飲料上方的氣體及試管中,試管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輕輕晃動飲料瓶并觀察實驗現象。
現象及結論:飲料瓶中有大量氣泡產生,試管中的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由此判斷飲料中的氣體是二氧化碳,猜想正確。
總結歸納:歸納氣體檢驗的一般思路及裝置。
本環節依照化學實驗探究的基本思路,其中包括:①發現并提出問題;②做出猜想與假設;③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④通過觀察、實驗等途徑來收集證據;⑤評價證據是否支持猜想與假設;⑥得出結論或提出新的問題。通過簡單的實驗逐步滲透實驗探究的方法,形成正確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意識和小組合作意識等。
環節二:初步了解實驗用品。
制作碳酸飲料的材料包括:果珍粉、白糖、檸檬酸、碳酸氫鈉、水等,請大家分別加入少量水,品嘗味道。
學生進行實驗,填寫表格:
類別果珍粉白糖檸檬酸碳酸氫鈉
味道酸甜并伴有橙子味甜酸微澀
本環節意在為環節四做鋪墊,讓學生根據每種物質的味道調節自己飲料的配方,從而制作出符合自己口味的蘇打果汁。
環節三:探究碳酸飲料中的哪些物質反應會產生二氧化碳。
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探究:①將四種不同的物質進行排列組合;②將物質根據分好的組合進行混合并加水溶解;③找出產生氣體的組合;④檢驗生成的氣體。
物質組成(加水)果珍粉+白糖果珍粉+檸檬酸果珍粉+碳酸氫鈉白糖+檸檬酸白糖+碳酸氫鈉檸檬酸+碳酸氫鈉
現象溶解后呈橙色,無氣泡溶解后呈橙色,無氣泡溶解后呈橙色,無氣泡溶解后無色,無氣泡溶解后無色,無氣泡溶解后有大量氣泡產生
結論:檸檬酸與碳酸氫鈉反應會產生氣體,經驗證后氣體為二氧化碳。
原理解釋:檸檬酸與碳酸氫鈉反應生成了二氧化碳氣體使果汁中產生大量氣泡,從而形成碳酸飲料;碳酸飲料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生成的二氧化碳與水反應會生成碳酸。
提問:碳酸飲料能長時間保存嗎?口感會有什么變化?
回答:敞開口后的碳酸飲料長時間保存會出現“沒氣兒”了的現象,喝起來口感會變差。
解釋:碳酸在常溫下會逐漸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逸散在空氣中,從而產生“沒氣兒”的現象,高溫會加速碳酸的分解。
提問:因此,碳酸飲料在儲存時應注意什么?
回答:打開后盡快喝掉,如喝不完要將蓋子蓋好,保持密封的狀態。盡量放在低溫環境下儲存,最大限度地將碳酸的損失降到最低。
環節四:獨立配制飲料,并粗略估計每種物質的用量,與同學進行交流。
教師組織學生根據環節二、三,組織學生獨立完成蘇打果汁的配制,并記錄配方。
學生嘗試配制飲料,并根據配出飲料的口味進行調節,記錄配方。
展示交流:將自己配制好的蘇打果汁與同學進行分享。
本環節實施過程中,學生熱情高漲,紛紛拿出自己制作好的蘇打果汁與同學、老師進行分享品評,大家也對各自的作品做出了中肯的點評,通過環節二的鋪墊,大家可以根據不同材料的味道對飲料做出改良。
環節五:將自制飲料進行加工,制作成果凍。
教師解釋原理:純果凍是采用一種或幾種果汁,加入砂糖、有機酸、果膠等配料,加熱濃縮而成。果膠是一種生物大分子,故具有高分子的一些性質,將干燥的明膠置于適量的水中時,首先看到它們的外層慢慢地脹大起來,隨著時間的推延,脹大現象逐步向內層發展,這種現象稱之為“溶脹”,通俗也稱為“膨脹”。膨脹后的明膠加溫至35℃以上就會與水形成均勻的溶液。明膠首先在冷水中浸泡膨脹60分鐘,然后在80℃以下水浴中熔化。(溫度過高會破壞黏度)
學生根據材料提取出信息,找到制作果凍的方法。
實驗:將自制的飲料與明膠粉進行混合,隔水加熱后放入冰水中進行冷卻。
問題與思考:1.制作出的果凍的味道是否與蘇打果汁一樣?為什么?
2. 你的制作成功了么?你認為你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與討論:1.制作后的果凍感覺“沒氣兒”了,這是因為在隔水加熱的過程中,飲料中的碳酸受熱分解,二氧化碳逸散到了空氣中。
2. 明膠粉與果汁的配比是實驗的關鍵,因此需要查詢資料或者用“半值法”的探究方法進行探究。
三、 總結與反思
(一) 現階段存在的問題
1. 課程開發過于單一化。我校由于課程開發時間較短,因此課程仍停留在以趣味實驗為載體的素養培養,而趣味實驗往往時間較短,校本課程的時間為1小時,因此會造成時間空白。
2. 課程開發缺乏資源。現階段我校的校本課程開發主要以本校老師為主,一般為個人或兩人合作完成,缺乏專業指導意見,課程構建的邏輯性較差。另外許多規劃的課程需要資金的支持無法滿足,絕大多數的課程仍是在實驗室內完成,長時間以來學生會產生疲勞。
3. 管理制度不夠完善。我校校本課程及社團課程的上課時間為周一至周三的下午,《魅力化學》在周一下午進行,同時開展的還有校內的兩個社團,由于另外兩個社團進入的門檻較高,需要學生已經具備一些條件或身體素質適合,因此一些學生出現了“不得不”的選課方式,這也導致了參加校本課程的一部分學生積極性較差,在課堂管理上產生了一些困擾。
(二)校本課程開發的啟示
1. 課程開發的選擇應層次化、深入化
《魅力化學》的開發希望有助于學生化學核心素養的提高,但這需要腳踏實地一步步的進行,那么對于課程開發的資源選擇、教師課堂的環節設置以及課后的評價機制都需要更加深入化、層次化,這需要時間來逐步進行完善、改進,最終使得課程的安排符合學生認知規律,適合學生個性發展。
2. 課程管理應以生為本
學生在選取課程時不應是“沒得選而選”或“為了選而選”,而是切實符合自己的個性發展要求,確實發揮自主性,這需要校方在課程安排方面做更多的調研,對學生的喜好進行排列組合,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需求。
3. 借力使力,順應改革趨勢
課程的開發應緊跟時代步伐,順應改革趨勢,要克服割裂國家課程的現象,加強教研,對國家課程進行研究和思考,及時調整課程設置,將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彭喬寧.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及現狀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7.
[2]何婧.新課程背景下問題探究教學模式探析[J].現代教育科學,2010(10):67-69.
作者簡介:
劉靜,北京市,北京市潤豐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