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進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可持續消費理論,它關乎的是人類社會發展全局的利益。堅持不懈地倡導和實施可持續消費模式,對于我國擴大內需和推進經濟可持續發展而言意義重大。一定程度上來說,可持續消費模式的成功建構和順利實施是以馬克思消費觀、可持續發展觀、可持續消費觀這三重理論緯度作為理論基礎得以實現的。
關鍵詞:可持續消費;模式;理論依據
中圖分類號:F014.5?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30-0001-02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然而,一些地方經濟結構調整仍不夠妥當,經濟發展方面依然存在粗放型發展方式;經濟發展過程中,在資源能源的消耗、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還不同程度地阻礙我國當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當前,國內外環境都在發生極為廣泛而深刻的變化,我國發展面臨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戰,前進道路上還有不少困難和問題。比如,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式依然粗放,等等。解決這些問題,關鍵在于深化改革。”[1]因我國消費者具有較為單一的消費方式,不盡完善的消費結構,不夠強勁的消費能力等諸多消費領域的挑戰,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經濟發展的進程。另一方面,消費作為刺激我國經濟發展進程中至關重要的因素,在促使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產生徹底轉變的同時,還轉變了諸多消費者的消費觀念和方式。正是在馬克思關于消費的理念、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可持續消費的理念等理論作為依據的基礎上,提出和形成了可持續消費模式。
一、理論緯度一:關于馬克思的消費思想
就生產與分配、交換、消費之間的關系做出頗為經典的闡釋,其內容展現在經典著作《〈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2]當中。
1.“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滿足消費。”“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滿足消費”這一著名論據,具體體現在生產環節及其領域內,“沒有消費,也就沒有生產,因為如果沒有消費,生產就沒有目的。”[3]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消費和消費者也隨著生產這一環節的不斷推進應運而生,生產推動了消費和消費的主體,同時還提供專門對象給消費這一環節。因此說,消費的本性、途徑和活力是由生產環節確定的。諸多消費者精神層面和物質層面不斷劇增的各種消費需求,助推了生產的不間斷發展。所以,生產環節的終極目標正是要達到使消費得到滿足的目標,而非其他。可持續消費成為當前經濟持續發展、科學發展態勢下的關鍵因素。
2.“產品只是在消費中才成為現實的產品。”[4]在柴毅龍所編著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一書中讀到:“產品不同于單純的自然對象,它在消費中才證實自己是產品,才成為產品。消費是在把產品消滅的時候才使產品最后完成。”[3]正如馬克思所說:“一條鐵路,如果沒有通車、不被磨損、不被消費,它只是可能性的鐵路,不是現實的鐵路;一件衣服由于穿的行為才現實地成為衣服;一間房屋無人居住,事實上就不成其為現實的房屋;因此,產品不同于單純的自然現象,它在消費中才證實自己是產品,才成為產品。”[3]
3.消費靠分配給生產帶來的影響促進經濟發展。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發展的進程不斷加快,身為消費環節中的一員,在付諸消費行動之前,我們需有一定的資金和收入才能有購買力進行消費,因此人們自然而然地將分配問題視為經濟領域中不可忽視的問題,相應的關于分配方面的一些體制也被各國視為經濟發展中非常關鍵的構成因素。“隨著分配的變動,例如,隨著資本的積聚,隨著城鄉人口的不同的分配等等,生產也就發生變動……消費的需要決定著生產。”[2]馬克思的消費理念,對新時期我國科學、妥善地處置消費與投資間的關系,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消費在我國整個國民收入中起決定的作用,因此,平衡好消費、投資與出口三個關鍵點,有助于可持續消費模式建構。
二、理論緯度二:關于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關于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提升而不斷深入人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提及關于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被大家一致認可,同時對可持續發展做了闡釋:“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5]該理念和思想旨在主張我國的生態環境和資源的長時間承受能力對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必要性,同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于提高人們生活質量同自然環境的必要性。
就當前我國發展狀況而言,可持續發展的內在本質早已不單單是與我國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有聯系,也包括與我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領域不同系統之間的互相協調和促進。從我國經濟發展來看,那種從過去將發展看作發展指標的增長轉為現在側重經濟自身發展及可持續增長水平的培育,則特別注重將發展的“蛋糕”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從發展的主體來說,早已破除了將人的發展視為生活水平提高的陳舊觀念。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是可持續發展所注重的重要內容,它更多的是注重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多關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強調社會公平正義。而至于過去那些靠破壞自然環境的發展方式是行不通的,所以,經濟要發展,環境也要保護,我們不能漠視自然規律,必須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去謀發展。
三、理論緯度三:關于可持續消費的思想
1.可持續消費的內涵。談到可持續消費的內涵,聯合國會議對此將其確定為:“對于可持續消費,不能孤立地理解和對待,它聯系著從原料提取、預處理、制造、產品生命周期、影響產品購買、使用、最終處置諸因素等整個環節中的所有組成部分,而其中每一環節對環境的影響又是多方面的。”同時,還對可持續消費的內涵還做了微調,認為:“在產品或服務的整個生命周期中,自始至終最小化對天然資源和有毒材料的利用,最小化廢物與污染物的產生,從而既滿足對服務與產品的基本需求,帶來高質量的生活,又不會危害后代人的需要,這就是可持續性消費。”[6]因此,消費行為并非單純的泛指能量與物質之間的轉換,還指最低限度的對物質和能量的利用,以確保它對生態系統的負面影響達到最低。
2.確立可持續消費模式。尹世杰對于消費模式有自己的見解:“在一定生產力水平和一定生產關系下人們的消費行為的程式、規范和質的規定性。”[7]可持續消費的含義始發于20世紀90年代,當時正是人類與環境的問題不斷增多,不理性的、過度的消費模式開始滋生蔓延和發展,特別是在一些發達國家表現尤為突出,甚至顛覆了固有的消費方式。為扭轉此種不良消費趨勢,大眾開始重視健康的、可持續的消費模式。聯合國環境署在奧斯陸專題研討會指出:“提供服務以及相關的產品以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質量,同時使自然資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務或產品的生命周期中所產生的廢物和污染物最少,從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8]
可持續消費模式的逐步建立和全面實施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可持續消費的實質就是促進人與自然、自然與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互惠互利、協調發展、和諧相處。作為推進我國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重要舉措,可持續消費與生產是實現我國小康建設目標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也是扭轉我國現階段資源高消耗、環境高污染的粗放式生產以及不健康文明的消費模式的必然選擇。”[9]可持續消費模式是科學的消費模式,它是以馬克思消費觀、可持續發展觀、可持續消費觀等三重理論緯度作為依據的基礎上得以實現,為我國經濟持續健康又好又快發展在理論層面提供了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EB/OL].中國共產黨新聞·高層動態,2014-09-25.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17.
[3]? 柴毅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44.
[4]? 儲東濤.馬克思的消費理論[N].北京日報,2009-04-06.
[5]? WCED.Our Common Futur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6]?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UNCSD).可持續消費[J].李弗蘭,譯.產業與環境,2003,(3-4):8.
[7]? 尹世杰.消費模式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8]? Element for policies for sustainable consumption,UNEP,Nairobi,Symposium:Sustainabl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Pattern,Oslo,Norway,1994.
[9]? 趙國平,孫月紅.對建構可持續消費模式的思考[D].喀什:喀什師范學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