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大鵬


【摘要】 目的 分析抗菌藥物不同給藥時間對預防普外科手術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產生的影響。方法 100例普外科手術患者,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50例。對照組患者于手術完成后應用抗菌藥物對感染情況進行預防, 觀察組患者于術前1 h應用抗菌藥物對感染情況進行預防。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發生情況、疼痛評分。結果 觀察組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發生率為2.00%, 低于對照組的14.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疼痛評分為(5.41±1.06)分, 低于對照組的(7.15±1.39)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普外科手術患者實施手術前1 h應用抗菌藥物對感染情況進行預防可有效降低術后切口感染發生率, 且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
【關鍵詞】 抗菌藥物;給藥時間;普外科手術;術后切口感染;預防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0.059
臨床中, 普外科術后切口感染屬于一種常見感染類型, 會顯著增加患者的疼痛感受, 同時對治療效果也會產生影響, 最終明顯延長了患者的住院時間。通常情況下, 導致術后切口感染的因素可分為多種, 但無論何種感染類型或感染的程度, 均會對患者的精神狀態產生影響, 同時給患者造成了嚴重的經濟負擔, 甚至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1]。近幾年來, 臨床醫療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 對切口感染的重視程度也顯著有所提升, 但是有關何時應用抗菌藥物仍然有待分析。本文主要從本院選擇100例普外科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分析抗菌藥物不同給藥時間對術后切口感染的預防作用。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0月~2018年12月本院普外科手術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5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2例, 女28例;年齡最小10歲, 最大80歲, 平均年齡(45.9±12.0)歲。觀察組患者中男23例, 女27例;年齡最小12歲, 最大84歲, 平均年齡(49.6±12.6)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于手術完成后應用抗菌藥物對感染情況進行預防, 觀察組患者于術前1 h應用抗菌藥物對感染情況進行預防, 所應用的抗菌藥物可分為多種, 具體應用一種抗菌藥物或多種抗菌藥物應與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結合。抗菌藥物與用法用量具體如下。①頭孢唑林鈉(北京佑眾全椒制藥有限公司):靜脈滴注, 將0.5 ~1.0 g頭孢唑林鈉加入到100 ml濃度為0.9%的氯化鈉注射液中, 2~4次/d;兒童用量為50~100 mg/(kg·次), 持續治療3~5 d。②氨芐西林鈉(遼陽鴻宇制藥有限公司):靜脈滴注, 將其加入到100 ml濃度為0.9%氯化鈉注射液中, 分2~4次用藥;兒童用量則控制在100~200 mg/(kg·d), 分2~4次用藥。③硫酸慶大霉素注射液:根據體質量將1.0~1.7 mg/kg的硫酸慶大霉素注射液加入到100 ml濃度為0.9的氯化鈉注射液中, 靜脈滴注, 每8小時用藥1次。④頭孢曲松鈉:將1 g頭孢曲松鈉加入到100 ml氯化鈉注射液中實施靜脈滴注, 1次/d;兒童用量控制在20~80 mg/(kg·d), 1次/d。⑤頭孢噻肟鈉(福建省閩南藥業發展公司):將頭孢噻肟鈉加入到100 ml氯化鈉注射液中實施靜脈滴注, 藥物用量為2~6 g/d, 持續用藥5 d[2]。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發生情況、疼痛評分。切口感染根據我國衛健委制定的診斷標準進行判斷, 當切口部位產生發熱、疼痛、紅腫等臨床癥狀時, 并在筋膜組織傷存在顯著的膿性滲出物且拆線后在切口局部存在顯著的膿液滲出現象可將其判斷為切口感染[3]。情況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進行判定, 評價0~10分, 評分越高則疼痛越嚴重, 其中評分7~10分表示疼痛劇烈, 難以忍受;評分3~7分表示疼痛能夠忍受, 但睡眠質量受到了嚴重影響, 需采取有效的處理措施;評分1~3分表示輕微可忍受疼痛;0分表示無疼痛[4]。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發生率為2.00%, 低于對照組的14.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疼痛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疼痛評分為(5.41±1.06)分, 低于對照組的(7.15±1.39)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通常情況下, 普外科手術患者在完成手術后易發生感染情況, 而當切口感染發生后, 則會對切口的愈合產生較為直接的影響, 同時具有強烈的疼痛感。此外, 術后切口感染的發生還會導致治療時間增加、住院時間延長, 最終對預后效果產生了嚴重影響[5]。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發生率為2.00%, 低于對照組的14.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疼痛評分為(5.41±1.06)分, 低于對照組的(7.15±1.39)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術后應用抗菌藥物會導致已經侵入組織中的細菌出現異常生長繁殖, 且難以有效控制生長態勢, 同時術后應用抗菌藥物還有可能增強已進入組織細胞中細菌的致病性, 而術前1 h應用抗菌藥物, 則不僅能夠實現提升治療效果的作用, 而且對切口感染的發生率具有較低作用。劉清華等[6]通過研究得到了和本文相類似的結果, 觀察組患者用藥后術后切口感染發生率為1.64% ,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4.7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需要注意的是, 抗菌藥物的應用應與手術類型以及患者的病情相結合, 避免出現不良反應, 比如菌群失調、過敏性休克、藥物毒性反應。若患者在應用抗菌藥物后發生惡心、頭暈、嘔吐以及腹痛等不良反應時, 應立即停止用藥, 詳細查明造成不良反應的原因。
綜上所述, 于普外科手術患者實施手術前1 h應用抗菌藥物對感染情況進行預防可有效降低術后切口感染發生率, 且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
參考文獻
[1] 韓建成. 普外科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對切口感染的臨床分析. 中國合理用藥探索, 2017, 14(9):64-65, 70.
[2] 王長安. 普外科圍手術期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的療效觀察. 大家健康(學術版), 2012, 6(19):21-23.
[3] 楊世平. 普外科患者圍手術期應用抗菌藥物預防切口感染的效果評價. 河北醫藥, 2013, 35(21):3275-3276.
[4] 郭永忠. 普外科患者圍手術期應用抗菌藥物預防切口感染的效果評價.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2, 22(4):800-802.
[5] 曾國云. 不同抗菌藥物對骨科患者術后預防切口感染的臨床療效及其成本費用比較. 抗感染藥學, 2017, 14(1):155-157.
[6] 劉清華, 王美珍, 袁海祥, 等. 抗菌藥物不同給藥時間對普外科手術患者預防術后切口感染的臨床療效比較. 抗感染藥學, 2017, 14(4):758-760.
[收稿日期:2019-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