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一

【摘要】 目的 研究中醫治療消化性潰瘍的效果。方法 160例消化性潰瘍患者, 按隨機方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8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西醫治療方案進行治療, 觀察組患者采用中醫方案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75%(75/80),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8.75%(63/8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6.25%低于對照組的16.2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消化性潰瘍患者采用中醫治療方案進行治療可明顯改善患者治療效果, 提升治療安全性, 具有可靠的治療價值, 可推廣應用。
【關鍵詞】 中醫治療;消化性潰瘍;臨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0.066
消化性潰瘍主要是指胃部和十二指腸部位發生潰瘍型病變, 病癥表現較為嚴重, 這種癥狀容易反復發作, 患者發病以后存在有惡心嘔吐和腹脹等相關的狀況[1]。隨著近幾年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 人們的飲食習慣和飲食方式也在發生變化, 這導致消化性潰瘍的發生率逐年提高, 嚴重者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影響[2]。消化性潰瘍開始受到廣泛的關注, 從中醫角度而言, 通常認為消化性潰瘍主要是因寒邪客胃、飲食犯胃、肝氣傷胃和脾胃虛弱等原因而導致[3]。本文主要從中醫角度出發, 選擇中醫方案對消化性潰瘍進行治療, 并分析所取得的效果, 現將主要研究情況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160例消化性潰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將患者按隨機方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80例。觀察組中男41例, 女39例;年齡最大71歲, 最小20歲, 平均年齡(52.5±18.4)歲。對照組中男38例, 女42例;年齡最大69歲, 最小19歲, 平均年齡(53.7±18.7)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均經臨床診斷為消化性潰瘍, 符合消化性潰瘍的診斷標準, 并符合中醫指征。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臨床資料符合倫理委員會的標準。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西醫治療方案進行治療, 給予嗎丁啉20 mg/次, 3次/d, 飯前30 min服用;雷尼替丁150 mg/d, 分早晚2次頓服。每周進行1次隨診, 患者均連續治療4周。
觀察組患者采用中醫方案進行治療, 即采用黃芪建中湯加減治療, 具體方劑:麥芽糖32 g, 桂枝15 g, 白芍20 g, 大棗10 g, 生姜10 g, 黃芪10 g, 炙甘草6 g。如果患者合并胃陰虛證, 加山藥12 g、麥冬15 g、蜂蜜10 g;如果患者存在口苦、口甘癥狀, 則需要去除藥物中桂枝, 同時加蒲公英20 g;如果患者存在胃下垂或胃黏膜脫垂, 加升麻18 g、柴胡15 g;如果患者兼有反酸癥狀, 加煅瓦楞子22 g、烏賊骨15 g;如果患者有噯腐泛酸癥狀, 可加吳茱萸18 g、黃連22 g;如果患者存在納差, 則需加焦山楂15 g、神曲20 g;如果患者有嘔血黑便癥狀, 則需要加三七粉25 g。給藥1劑/d, 在藥物中加入1000 ml水, 煎至400 ml, 分早晚2次溫服。均連續治療4周。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嚴格遵循《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的相關標準對患者臨床療效進行判定。如果患者經過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均消失, 證侯積分減少≥95%, 潰瘍愈合, 為痊愈;經過治療以后, 患者的證候積分減少≥70%, 但<95%, 潰瘍愈合達到H2期, 為顯效;治療以后, 患者的癥狀體征得到好轉, 正好積分減少>30%, 但<70%, 潰瘍愈合達到H1期, 為有效;如未滿足上述標準, 為無效[4]。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75%(75/80),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8.75%(63/8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治療過程中發生不良反應5例, 發生率為6.25%;對照組治療過程中發生不良反應13例, 發生率為16.25%;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消化不良在臨床上主要是因非器質性病變而導致的一種以上消化道為癥狀的主要病癥, 這種病癥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反復發作或持續性上腹疼痛, 患者存在有飽脹和早飽情況, 甚至存在惡心嘔吐情況。消化不良在臨床是較為常見的病癥, 也是多發病癥, 這種病情占消化部門病癥的20%以上, 所以, 病情開始在最近這些年得到臨床重視。臨床上這屬于較為普遍存在的一種功能性胃腸道疾病, 而現如今其發病機制進尚不明確。消化性潰瘍中醫主要表現為胃脘痛、脾胃虛弱和氣滯血郁, 臨床表現比較嚴重, 應為患者選擇合理的方案加以干預。臨床常規治療以西醫治療為主, 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 但西醫治療治標不治本, 容易導致患者病情反復發作, 而且不良反應較多, 不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消化性潰瘍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脾胃郁熱, 西醫一般認為這種病癥多由于幽門螺桿菌感染而導致[5-8]。從中醫角度而言, 消化性潰瘍屬于胃脘痛和痞癥的范疇, 治療過程中需本著辯證治療的原則加以干預, 根據患者的不同臨床表現, 選擇相對應的藥物進行指導, 能夠有效促進患者病情的改善。本文選用的中醫方案所用方劑為黃芪建中湯, 結果顯示, 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75%(75/80),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8.75%(63/8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6.25%低于對照組的16.2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證明黃芪建中湯應用的可行性。
黃芪是臨床上常用的補虛藥, 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勞傷內損, 還能夠對患者護理聚集等進行改善。而現代藥理學也顯示, 黃芪建中湯可以有效進行消化道的潰瘍抗拒, 對于改善患者的機體免疫功能具有重要的價值, 能促進患者傷口迅速愈合。在藥物當中, 桂枝可發揮抗菌消炎和鎮痛作用, 芍藥是止痛消炎的良藥, 諸位藥材聯合應用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癥狀, 對促進患者病情的恢復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 消化性潰瘍患者采用中醫治療方案進行治療的效果顯著, 可提升患者治療的安全性, 具有可靠的治療價值, 可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唐宇. 中醫治療消化性潰瘍102例臨床療效分析.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9(2):107, 165.
[2] 李中業. 中醫治療消化性潰瘍104例臨床療效分析. 雙足與保健, 2018, 27(4):197-198.
[3] 李欣. 中醫辨證治療消化性潰瘍86例臨床分析. 雙足與保健, 2017, 26(19):194, 196.
[4] 王建榮. 中醫治療難治性消化性潰瘍臨床分析.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7, 4(31):5996.
[5] 趙世斌. 中醫治療消化性潰瘍120例臨床療效分析.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7, 17(3):148.
[6] 王凌海, 楊奎龍. 黃芪建中湯加減治療消化性潰瘍的臨床分析. 中醫臨床研究, 2013(18):77-78.
[7] 宋學剛, 劉秀嵐. 黃芪建中湯加減治療消化性潰瘍120例.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07, 6(10):153.
[8] 李曉媛, 侯曉, 曹澤偉. 黃芪建中湯加減治療消化性潰瘍脾胃虛寒證54例療效觀察. 湖南中醫雜志, 2016, 32(1):43-44.
[收稿日期:2019-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