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有著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靖州苗族歌鼟”堪稱民族民間音樂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文章通過實地調研,對靖州苗族歌鼟的傳承發展和產業化開發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闡述,提出了加強苗族歌鼟的學校教育、加大歌鼟傳承的師資培訓、打造苗族歌鼟的品牌效應、多渠道挖掘和傳承苗族歌鼟以及健全苗族歌鼟的產業化開發機制等建議。
關鍵詞:靖州苗族歌鼟;傳承;發展;產業化
苗族歌鼟自2006年被評為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在靖州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社會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極大的挖掘保護和傳承發展。但由于受到資金投入、演員配置和待遇、苗族歌鼟師資培訓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苗族
歌鼟的傳承發展和產業化開發還存在著不足。本人通過對靖州縣文化局、縣一中和縣職中等單位的實地調研,收集整理靖州苗族歌鼟的傳承發展現狀和產業化開發等相關資料,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自己的建議。
一、靖州苗族歌鼟簡介
靖州是一個以苗族侗族為主的多民族聚集地區,縣內有苗、侗、漢等30個民族。其中,苗、侗少數民族占總人數的74.7%。靖州苗族歌鼟的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如開天辟地歌、玩山歌、茶棚歌、婚禮歌、哭嫁歌、祝壽歌、喪事歌、三朝歌、擔水歌、上梁歌、盤古歌、和氣歌、飯歌、酒歌、茶歌、煙歌等等。苗族歌鼟按其內容,在唱法上各有特色,有的旋律優美、婉轉纏綿,有的嘹亮奔放、激越昂揚。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歌鼟藝術價值獨特鮮明,是千百年來深刻在苗族人心中無法抹去的文化記憶,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苗族人,苗族歌鍪可謂是優秀的民族“音樂瑰寶”,其濃郁的民俗特色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特定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
二、靖州苗族歌鼟傳承發展的現狀
(一)苗族歌鼟的教育教學
2015年靖州縣有三鍬學校、藕團小學、平茶小學、大堡子鎮巖灣小學、職業中學等5所學校成功申報為湖南省“非遺傳承示范學校”。這幾所學校每周定期開展苗族歌鼟教學活動,在省市和縣文藝調演中編排歌鼟節目取得了一些成績,比如職業中學編排的苗族歌鼟節目獲國家級二等獎和省級一等獎;藕團小學編排的苗族歌鼟小合唱獲得市一等獎。靖州縣教育局和縣非遺中心每年對這幾所學校的苗族歌鼟進校園進行督查考核。
(二)苗族歌鼟的師資培訓
從2006年開始,靖州縣民宗委在藕團、平茶、三鍬、大堡子等鄉鎮及縣職中開辦了苗族歌鼟培訓班,從鍬里地區聘請龍景平擔任授課教師,并每年聘請縣內外專家擔任授課教師,鼓勵各級傳承人參加省、市、縣藝術展演和歌師進入學校的交流活動,為傳承苗族歌鼟培養了大批年輕優秀的歌鼟傳承人。
(三)苗族歌鼟的對外宣傳和社會影響
2013、2014年靖州苗族歌鼟代表團赴臺灣和泰國演出,2018年苗族歌鼟代表團作為中國唯一的團隊參加“世界歌劇之鄉”意大利杏花節的非遺展演展示活動,2009年和2017年兩次參加了中央電視臺的中國民歌大會“民歌中國”欄目,苗族歌鼟在2018年成功申報了“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19年在珠海濕地公園舉辦的“愛鳥.人”國際音樂節,歌鼟作為非遺代表性項目受邀參加,向國內外游客展示了“魅力靖州”。
(四)苗族歌鼟的挖掘和傳承
自2006年苗族歌鼟被列為我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靖州縣苗學會成員一直在積極的開展苗族歌鼟音樂文化的挖掘和傳承保護工作。2011年我有幸參加了在靖州召開的湖南省苗學會,會上聆聽了很多專家對苗族歌鼟和苗族文化的闡述及研討,特別是對苗族歌鼟的傳承保護和開發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意見。會后還組織所有代表參觀地筍苗寨,苗族歌鼟的歌師歌手們表演了精彩的節目,把極具苗家特色的玩山會友、茶棚相親、搶親等習俗展示得淋漓盡致,讓代表們親身感受苗族歌鼟的巨大魅力。
(五)苗族歌鼟的產業化開發
近些年靖州縣委縣政府利用旅游業來打造苗族歌鼟作為品牌項目收到了一定的成效。2009年中央電視臺《爸爸去哪兒》節目在地筍苗寨的實地錄制和播出,對地筍苗寨的宣傳達到了空前高漲。但由于靖州的旅游業起步較晚,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的建設,而靖州縣總體的經濟實力較弱,吸引外來資金的能力不足,苗寨內的基礎設施不夠完善,沒有一支穩定和專業的歌鼟演出團隊,因此地筍苗寨漸漸就被世人淡忘。
三、靖州苗族歌鼟傳承發展的建議
(一)加大歌鼟的教育教學力度
把靖州苗族歌鼟全方位的融入到學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藝術和社會實踐等環節,貫穿于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等領域,推動靖州縣職業學校的歌鼟文化傳承和發展創新,豐富和拓展歌鼟校園文化活動的形式和手段,經常開展歌鼟教學公開課,研究制定歌鼟教學大綱,全面提升教師的苗族歌鼟教學水平。
(二)加強苗族歌鼟師資的培訓
2017年靖州縣文化局成立了非遺館,非遺館在2017年和2018年暑假分別舉辦了為期一周、每期100人的苗族歌鼟等非遺項目的傳承人培訓班,靖州縣音樂教師和歌鼟愛好者踴躍參加。因為培訓班容納的人數有限,2019年開始舉辦不定期的歌鼟培訓,讓更多的音樂教師歌鼟愛好者能夠參加學習。另外,國家級傳承人龍景平自辦了“傳習所”帶徒弟,這種傳承人的傳承培養使苗族歌鼟的師資培訓達到了更高的水準。目前苗族歌鼟有國家級傳承人1個,省級傳承人1個,市級傳承人2個,縣級傳承人3個。
(三)打造苗族歌鼟的品牌效應
以靖州縣的大堡子、三鍬、藕團、平茶等鄉鎮為重點,著力打造苗族歌鼟的精品節目。通過政府支持、民企承辦等形式開展苗族歌鼟演唱和交流活動,不斷擴大靖州苗族歌鼟的影響力,提升苗族歌鼟的知名度。2016年至今靖州縣每年都舉辦一次“四十八寨趕歌場”比賽活動,弘揚苗族歌鼟文化,讓更多歌鼟人才脫穎而出。將民族傳統的習俗和節慶進行深度挖掘、整理、包裝,將苗族歌鼟打造成如張家界“天門狐仙”這樣的知名品牌。在每年的巖灣百年歌場、三月三、“四月八”姑娘節、飛山文化藝術節、苗侗蘆笙節、苗年節以及靖州其他的民俗活動中,苗族歌鼟節目每次都展示給觀眾,以此來提高苗族歌鼟的演唱水平,加大苗族歌鼟的宣傳力度。
(四)多渠道挖掘和傳承苗族歌鼟
近些年來,靖州苗學會會員們在苗族歌鼟調研、歌鼟文化傳承和對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較好成績,注重開展苗族歌鼟傳承培養,開展專題培訓,培訓學員達8000余人次。加強對歌鼟傳承人的升級培養。協助靖州縣5所歌鼟傳承學校和非遺部門開展歌鼟進校園活動,為歌鼟的傳承和發展培養后備人才。開展靖州苗族歌鼟系列歌調的錄制,對未收錄的苗族歌鼟進行收集整理。注重苗族歌鼟的網站建設,鼓勵媒體開辦苗族歌鼟主題專欄和節目,比如“紅網靖州”,利用互聯網推動苗族歌鼟的網絡傳播,使之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
(五)健全苗族歌鼟的產業化開發機制
近年來,靖州縣委縣政府每年投資50萬打造巖角侗寨和地筍苗寨的演出節目,大力引進外來資金,健全苗族歌鼟產業化開發機制。采取投資主體多元化、社會化、公共化,并鼓勵企業、個人、社會各界對苗族歌鼟文化產業的投入,由此逐步緩解苗族歌鼟產業化開發所面臨的問題。扶持苗族歌鼟民間團體的發展,編寫和排練苗族歌鼟節目赴全國各地演出,利用靖州30周年縣慶等節慶活動把苗族歌鼟的音樂文化元素融入新型城鎮化建設和新農村建設之中,發展有歌鼟歷史底蘊、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和鄉村,打造出高水平的苗族歌鼟“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四、結語
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工作的不斷加強,靖州苗族歌鼟被世人揭開它的神秘面紗,走出湘西南大山,走向全國乃至亮相世界大舞臺。加強苗族歌鼟的研究和挖掘工作,加強苗族歌鼟的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使苗族歌鼟適應新形勢的發展需要,融入新時代的音樂元素和演唱形式,樹立苗族歌鼟的品牌效應,完善苗族歌鼟的產業化開發機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陸湘之.鍬里文化探幽[Z].地筍苗寨旅游開發投資有限責任公司,2016(01).
[2]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概況編寫組.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概況[M].民族出版社,2009.
[3] 李佳樺.靖州苗族歌鏊演唱藝術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
[4] 楊勝登.以文商共濟助推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思考[DB/OL].靖州新聞網,2018(02).
基金項目:文章為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湘西靖州苗族歌鼟的傳承保護與產業化開發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1YBA247。
作者簡介:羅春文(1967- ), 湖南懷化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樂教學和音樂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