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夢迪
【摘要】高校聲樂教學不僅要深入挖掘聲樂教學的有效策略,更要在教學中滲透“文化理解”這一核心理念,從而充分發揮聲樂教學的價值和作用。為了能夠提升對聲樂文化內涵的解讀,教師需要擴展自己的知識面,追蹤學術前沿成果。本文就高校聲樂教學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一定的優化對策,希望能夠以此提升高校聲樂教學質量。
【關鍵詞】文化理解;聲樂教學;高校;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J616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現代教育除了培養學生的基礎知識和技術能力外,還需要加強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從而培養出符合21世紀發展要求的綜合型人才。“文化理解”作為音樂學科三大核心素養之一,在聲樂教育中以“文化理解”為中心推進教學任務,以保證教學質量。此外,高校擔負著培養中小學師資的重要任務,若想保證其教師聲樂教學水平能夠與中小學聲樂教育相對接,就必須完善教學模式以及探索如何發展“文化理解”素養。
一、當前高校聲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未能與中小學教育有效銜接
自《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發布以來,我國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十分重視,并在近幾年在不同的學段有所成就。然而,就核心素養的研究發現,不同學段對其重視程度和實踐研究存在差異性,中小學階段,尤其是高中階段對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最為重視,且在這一階段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研究和實踐最多,而高校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方面所涉及的內容較少,這便造成高校教育與中小學教育中存在著教學脫節問題。此外,當前,我國越來越多的高校學生傾向于成為一名中小學教師,而其教育尤其是聲樂教育過于重視高校階段自身的教學要求和標準,沒能注意中小學發生的變化,從而導致其無法與中小學教育有效銜接,亦無法高質量地培養中小學師資。[1]
(二)對聲樂作品的文化內涵挖掘不足
在高校聲樂教學中,其教學模式過于重視歌唱技巧,而很少對聲樂理論和聲樂文化內涵給予更多的關注,這種聲樂作品的文化內涵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幾方面:第一,課時不足。很多學校對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課時安排不夠充足,低年級學生每周只有20分鐘的聲樂課,非聲樂方向學生則每周只有10分鐘的聲樂課,如此簡短的教學時間使得其文化內涵方面的挖掘難以順利實施。第二,教學理念落后。部分教師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缺乏重視,在聲樂教育中亦未將“文化理解”滲透到教學工作中去,從而無法對聲樂作品內涵進行挖掘。
(三)用于教學的作品較少
豐富的教學曲目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培養“文化理解”素養,而很多高校用于教學的作品過少,從而無法讓學生在豐富的曲目練習中強化自身的核心素養。實際上,就高校聲樂課而言,大多數高校聲樂課基本保證每個學生每學期學會4-6首作品,這么少的作品根本無法滿足“文化理解”素養的培養需求。此外,由于每個學生的嗓音具有差異性,教師也往往會結合每個學生的嗓音特點進行曲目選擇,這在某種程度上容易使得其曲目的風格過于相似,更無法對學生“文化理解”素養進行培養。[2]
二、優化高校聲樂教學的有效路徑
(一)擴展知識面,擴寬學術視野
對于教師而言,無論是在教育還是學習中,都必須堅持終身學習的精神和理念,在擴寬學生視野的同時更要懂得追逐前沿學術,唯有如此,才能培養自身的“文化理解”素養。例如,當黨和國家的重大發展戰略和教學改革的部署發布后,都應該給予其重點關注,在關注的基礎上加強對其內容的領會,并及時提升自己,讓自身能夠跟上本地區的安排部署。通過這種學習觀念意識的樹立能夠幫助教師自身擴展知識面,擴寬學術視野,并融會貫通地讓自身的教學工作走向正軌。[3]
(二)調整教學理念,保持學段連續性
自教學改革全面實施以來,大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和標準已經成為21世紀教育的重要舉措。因為,不僅在我國,在西方其他主要國家也在積極推進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育戰略部署,足以見得關于學生教育中核心素養的培養多么重要。在這樣的教學時代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必須積極調整心態迎接這場教學改革的挑戰,在教育工作中要及時更新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不斷結合當代教育發展要求和標準革新教學戰略,在緊跟時代步伐的同時調整教學心態。具體到高校聲樂教師,其除了加強高校教育本身的要求和標準外,還要時刻關注中小學聲樂教育的變化,根據中小學聲樂教學需求調整教學任務,從而保證學段的連續性。
(三)挖掘教學潛力,加強教學引導
正如前文所述,目前,高校聲樂教學課時較少,學生很難在這么少的課時中培養“文化理解”素養。為此。教師必須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并針對性地適當延伸課時時間,即在課外進行課時延伸。需要強調的是,這里的課外課時延伸并不是要給學生加課,而是通過引導的方式對學生接觸的聲樂知識內容進行羅列,讓學生在課外更多的對聲樂學科內容實踐起來,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主動接觸音樂人類學、跨文化交際學和音樂傳播學等學科,通過多種聲樂類知識學科的交融探索,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聲樂知識視野,還能有效挖掘學生潛力,讓學生的“文化理解”素養得到有力的培養。[4]
(四)積累教學資源,提高教師自身文化理解素養
若想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僅僅根據教學改革的方向進行教學改革是不夠的,在傳統教學理念轉變的基礎上加強教學資源的積累才是關鍵。教師作為知識的傳遞者,其在傳遞知識前要先加強自身對知識的領悟,唯有如此,才能保證知識傳遞的質量和有效性。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文化理解”素養前,要先加強自身“文化理解”素養的培養,深入地進行研究十分必要。例如,在曲目方面的教學資源積累中,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男生還是女生,教師都要深入研究和積累,盡可能的開闊自己的聲樂知識視野。總而言之,教師若想保證“文化理解”素養的滲透質量,就要做到身體力行,并以包容的心態去看待每一部音樂作品。
(五)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在教育領域中促使學生從“要我學”向“我要學”的心態轉變是很重要的,其實際上是教育從被動到主動的一個過程,在這期間,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聲樂知識的樂趣。唯有如此,才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身于聲樂學習中去。因此,教師除了灌輸聲樂知識,培養學生“文化理解”素養之外,還要懂得通過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正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面臨性格迥異的學生,教師要結合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引導,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嘗試多與學生進行交流與溝通,并多多給予學生鼓勵,讓學生和教師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開展教學工作,這樣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5]
三、結語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全面推進,全國各個階段的校園教育均逐漸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思想,師范類高校作為師資培養的重要基地,其不僅要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優化,還要與中小學教育的需求和標準相對接,從而讓其師資能力的價值和作用充分發揮到日后的崗位中去。在高校聲樂教學工作中,一定要重點發展“文化理解”,并從“文化理解”推進教學工作。聲樂教學能夠起到很好的育人作用,充分利用聲樂教育,不僅能夠強化學生的聲樂核心素養,還能積累教學資源,實現聲樂育人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劉偉.從“文化理解”角度談高校聲樂教學[J].藝術教育,2019(5):46-47.
[2]尹鴻文.高校聲樂教學中傳統音樂文化的融入探究[J].北方音樂,2018,38(17):152.
[3]馬佳佳.多元化視域下歌劇情景片段對提升高校聲樂教學質量的策略研究[J].北方音樂,2018,38(17):157.
[4]王佳穎.高校聲樂教學中啟發式教學的應用策略[J].北方音樂,2018,38(17):174.
[5]荊晶.探討高校聲樂教學模式新觀念[J].北方音樂, 2018,38(1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