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偉
【摘 要】 傳統數學教學中,教師常以傳授學生知識為主要任務,學生總是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教育教學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的課堂教學中更加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常引入有效活動讓學生“動”起來,使其對知識理解得更加透徹。
【關鍵詞】 教學活動;初中數學;課堂教學
在以往的初中數學教學中,主體和客體一直處于顛倒的狀態,學生常處于被動接受、機械記憶的狀態,久而久之會產生厭倦、煩躁的學習情緒,這樣極不利于學生的進一步發展。而數學活動的開展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它能夠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激情。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活動這一點,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活動,更好地鍛煉學生的探究能力,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一、開展游戲活動,激活學習興趣
興趣是成功的秘訣,它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至關重要。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打破一味講課的模式,注重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提起精神,以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教學中,教師可以聯系具體學習內容,將一些趣味游戲與數學內容巧妙整合在一起,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喚醒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性,并讓學生從中感受學習的快樂。
例如:教師在和學生一起學習“方差”這一數學內容時,為了讓學生對其有一個更好的認識和理解,在課堂中設計了一個有趣的小游戲。首先,教師選取了兩組男生,每組都是四人,其中第一組學生的身高大致相同,而第二組學生的身高高矮不齊。隨后,教師讓這兩組學生分別扮演明星組合F4,并在講臺前為大家演唱一首歌曲。學生表現得都非常興奮,并迫不及待地進入游戲活動中,而且其他“觀眾”也很興奮,對其表演充滿了期待,注意力非常集中。在兩組學生都完成自己的表演后,教師選擇讓學生來分別評判一下兩組的舞臺效果。大多數學生都說第一組的舞臺效果相對更好一些,因為他們的身高都大致相同,看起來更加整齊一些,整體視覺效果比較好,相對的第二組看起來就不太整齊。隨后,教師將這兩組男生的身高報給學生,讓學生根據這些數據去求一下兩組男生分別的平均身高。學生也在老師的引導下開始計算,但最后發現兩組的平均身高相同。此時,教師提問:平均身高相等,為什么舞臺效果卻如此不同呢?于是,教師引出“方差”的內容,學生也對這一內容充滿了好奇,并非常主動地去思考探究。
課堂學習中,趣味游戲的開展有效地豐富了學生的課堂學習內容,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對數學知識有了很深刻的認識。這種教學模式化繁為簡,促進了學生的直觀理解。
二、開展操作活動,活躍學生思維
數學操作活動不僅是一種簡單的動手活動,更是一種智力思維活動的過程,它的成功在于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可以真切地體驗知識有效生成。數學學習中,教師可以將抽象的數學內容整合到具體操作中,變復雜為簡單,變抽象為具體,讓學生可以直觀感受數學新知,從中體驗知識的有效生成過程。
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時,教師為了讓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內容有更全面深刻的認識,選擇組織學生開展動手操作活動。首先,教師向學生提問:平行四邊形有著怎樣的性質呢?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思考探究,教師讓每位學生都準備一張平行四邊形紙片,并利用手中的紙片更好地分析思考。這時有一個學生選取了一張平行四邊形紙片并仔細觀察,得出了一定的猜想:兩組對邊的長度分別對應相等,隨后學生主動驗證探究。這位學生想到用直尺測量一下,還試著用細線比量了一番,最后發現對邊的長度是相等的。但很快學生又想到這樣測量的方法是存在著一定誤差的,我們需要運用一些嚴謹的數學理論知識來解決。于是,學生又進入更深一步的思考學習中,在思考的過程中,學生發現畫出其中一條對角線后,平行四邊形將會變成兩個三角形,而且這兩個三角形還完全相等,這樣可以利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識內容得出對邊相等的結果。
在這一數學案例中,教師通過組織學生開展動手操作活動,很好地發展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通過動手體驗,對數學知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開展討論活動,促進探索交流
學生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在具體學習中也離不開與他人的互動交流,而且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在實際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更多地引導學生互動交流,進而讓學生可以有機會互相學習。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交流討論活動,以充分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促使學生合作交流,提升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全等”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向學生提出問題:兩個三角形滿足怎樣的條件時,這兩個三角形全等?隨后,學生都紛紛進入思考探究中。一定時間后,學生對這一問題有了一定的探究,但教師并沒有給出學生真正的結果,而是借此機會讓學生交流討論,互相闡述自己的想法。這時,有一小組的學生開始了探討交流。
生1:我自己在紙上畫出了一個三角形,然后想著再畫出一些和三條邊長度相等的三角形,最后發現只能畫出一種,而且還和原來的三角形完全相同。所以我給出的猜想是兩個三角形全等的一個判定方法:兩個三角形的三條邊分別對應相等。
生2:我也用同樣的方法探究了一下兩條邊相等和一個角相等的條件下會不會全等,我發現是全等的。
生3:我選定了兩條邊對應相等和一個角對應相等,但最后發現滿足這一條件的兩個三角形并不是全等的。
……
學生就這樣在活動中互相闡述觀點,無形中從他人的思維方式中學到很多。
數學案例中,教師抓住時機,引導學生探討交流,更好地鍛煉了學生的需要表達能力,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四、開展實踐活動,提升應用能力
數學學科與我們的生活實際有著非常大的聯系,兩者相互滲透。教師在具體教學中應當更好地鍛煉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讓學生可以有機會利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具體數學學習中,教師可以適當地從生活中選材,開展生活實踐活動,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積極思考。
例如:在教學“圖形的相似”時,教師為了讓學生對相似的知識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引導學生參與一個有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自己去測量一下校園中旗桿的高度。這一問題是學生熟悉的實際問題,學生都想很好地解決這一實際問題,于是都紛紛進入思考探究中。在思考的過程中,學生都知道直接測量是不可能的,肯定是需要間接地去求得。很快學生想到利用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學生選取了一根竹竿,將其垂直放在太陽底下,這樣竹竿與其影子就可以構成直角三角形的兩條邊,而旗桿與其影子也是一個直角三角形的兩條邊,這樣只要知道這兩個三角形相似,就可以利用相似比的內容得出旗桿的長度。隨后,學生主動參與到這一實踐活動中,在活動中,學生主動參與測量、分析,無形中對相似三角形的知識有了很深刻的體驗。
數學課堂學習中,教師大膽創新,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巧妙引導學生聯系實際開展生活實踐活動,以更好地鍛煉學生的應用能力,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活動教學模式在數學課堂中應用廣泛,并且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它很好地凸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活躍了數學課堂,豐富了學習內容。在數學學習中,教師要更多地從學生角度開展教學,注重開展活動化教學,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充分發展學生學習潛能。
【參考文獻】
[1]鄧玲玲.對初中數學課堂互動教學對策的探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6):132.
[2]周永亮.基于數學核心素養的初中數學教學研究[J].教育信息化論壇,2018,2(12):63.
[3]林新輝.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初中數學教學活動策略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09):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