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林
摘 要:中小企業融資是政府和銀行高度重視的問題,中小企業融資難,這是世界各國普遍面臨的問題。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結合中國國情及經濟金融現狀,在當前金融降杠桿的背景下,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要標本兼治,要營造中小企業健康運行的良好生態,提高實體經濟回報率;要降低房地產泡沫以緩和其對實體經濟需求的擠出效應;要振興股市以完善資金配置功能。
關鍵詞: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美日經驗;借鑒
中圖分類號:F832?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31-0089-03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小企業(大部分是民營企業)得到迅猛發展,根據第三次經濟普查數據測算,目前中小企業占我國企業總數的99%,其在活躍市場、促增長、保就業、推動科技創新與技術進步、為大企業提供零部件與配件的生產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2017年底,我國民營企業納稅占比超過50%,國內生產總值60%以上,技術創新成果70%以上,城鎮勞動就業80%以上。但中小企業在成長與發展過程過也面臨很多困難,比如融資難,這是世界各國無論是發達國家或是發展中國家共同面臨的難題。
一、我國金融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改革開放開啟了中國金融大發展之旅,20世紀80年代,政府鼓勵個人經商及各類主體投資辦廠(包括各類集體及鄉鎮企業),由于市場巨大,產品供不應求,實體經濟利潤豐厚,銀行與實體獲得了快速發展。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及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國經濟又一次進入了跨越式發展階段。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而市場機制、經濟管理體制不夠完善,大量資金涌入房地產,一部分資金甚至通過同業業務、投資理財產品等渠道在金融系統空轉,出現了資金脫實入虛的現象,造成一方面大量資金滯留在金融系統,另一方面不少實體企業缺乏資金。中小企業主要通過內源融資、向親朋好友借款、用房產抵押貸款等方式進行融資,通過擔?;蚍慨a以外的抵押物申請到貸款的很少,真正能成功申請到貸款的比例只有10%左右。中小企業融資渠道不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實體經濟效益下滑使投入實體的資金在萎縮。近幾年,由于外需不振,實體經營人力成本高、經營租金貴等多種因素疊加使整個實體經營陷入困境,沿海部分中小企業及各地實體店鋪出現了倒閉潮。中國統計年鑒數據顯示,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平均利潤率為5.96%,建筑業約為3.78%,批發零售業資產利潤率為12.35%左右,但金融業平均收入利潤率高達30%。
2.高房價扭曲了信貸及家庭的資產配置,住房投資擠出了消費需求。地方政府要依賴賣地還債、房地產上下游行業眾多,即使在地產市場有所降溫的2014年,在全年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仍有高達25.65%的資金進入房地產業。據銀監會通報,2016年銀行新增貸款45%為房地產貸款。我國1/3的經濟與房地產有關,2016年房地產對GDP增長貢獻率高達36%。據統計,中國居民家庭資產69%配置到房地產,房地產成為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攔路虎。
3.貧富差距拉大降低了平均消費傾向,減少了社會總需求。2015年官方公布的基尼系數為0.462,超過了國際公認的警戒線水平。有效需求不足成為制約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近年來,PPI持續處于較低水平(多數時間處于下降通道),PMI多數時間同比為負。
4.金融資本回報大大高于實體經濟回報。我國股市建立時間較短,企業融資主要依賴銀行信貸,金融資本回報大大高于實體經濟回報?!?017中國500強企業發展報告》顯示,證券業收入利潤率高達24.61%,商業銀行達22.63%,均高于制造業相關行業。銀行通過通道業務可以部分繞開監管,銀行相當比例的資金通過信托結構化產品、證券資管產品等通道在金融系統空轉,有的銀行為了追逐高利潤甚至有違規行為。
二、美國、日本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主要舉措
據TradeUp Capital Fund 和 Nextrade Group2015年3月提供的數據,美國中小企業占企業總數的99%,提供了美國私營企業50%以上的就業崗位、創造了50%以上的非農GDP貢獻。日本中小企業數量共計380.9萬家,占日本全部企業數量的99.7%,貢獻了70%的就業崗位,在勞動生產率和盈利能力等方面具有優勢。美國、日本的中小企業能做出這樣大的貢獻,這與它們對中小企業的扶持,特別是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息息相關。
1.建立完善的中小企業信用評價體系與貸款擔保體系。美國中小企業管理局投資設立擔保公司,除直接向中小企業提供部分扶持貸款外,還為部分中小企業貸款提供擔保。承保額為貸款額的90%左右,企業違約后按擔保金融由財政支付,實行“政策性支持、市場化運作”。由政府進行擔保后,銀行承擔的風險大大降低,有力地推動了商業銀行放貸的積極性,同時將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信貸的滿足程度納入了對商業銀行信用評級監管的指標體系,促使商業銀行盡量滿足對中小企業的貸款需求。日本建立中央、地方兩級擔保體系,地方的信用擔保協會提供貸款額70%~80%的擔保。第二級是在東京成立的中小企業信用保險公庫,對地方的擔保提供再擔保,即貸款違約時,由信用保險公庫按地方擔保協會的擔保金額償付。同時,東京的保險公司對地方的信用擔保協會提供短期與長期貸款,扮演了最后貸款人的角色,由此實現貸款風險由銀行與政府的共同分擔且主要由政府分擔,降低了銀行經營風險。
2.支持中小企業融資,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美國支持中小企業融資主要依靠大銀行,實行“大幫小”,因為大銀行可以同時對多個中小企業批量發放貸款,從而節約服務成本,同時大銀行抗風險能力強,不會因為因周期性的或偶發事件觸發的中小企業貸款違約較多而使自身經營陷入困境甚至陷入倒閉。日本設立政策性金融機構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如日本的政策金融公庫專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其貸款利率相對較低,經營目標是保本或微利。在實際運作過程中,由于對中小企業貸款風險相對較大帶來一定的財政壓力,因而在發展過程中曾一度實施部分投入資本“官退民進”,特別在金融危機期間又拿出較多的財力發揮其政策扶持職能。
3.創新業務,新增機構職能。日本推出安全網貸款、企業再生貸款、新企業育成貸款、企業活力強化貸款等多種產品,在金融公庫下設立危機應對事業部,以在危機時增加擔保貸款額,幫助中小企業度過危機。美國的金融創新工具如互聯網金融、眾籌等創新金融工具運作規范,成為主流融資渠道之外的必要補充。美國資本市場有完善的進入退出機制,上市門檻低,經營好的公司經營狀況嚴重變差會按規定被強制退市,相對自由地進出為暫時虧損而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中小企業敞開了上市融資的大門。天使基金、風險投資等基金及貸款公司經營良好,對處于初創期的成長公司、科技創新型公司伸出救援之手,對中小企業融資構建了完整的支持幫扶體系。
三、借鑒美國、日本經驗,緩解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現狀的舉措
中小企業融資難,這是世界各國普遍面臨的問題,即使在經濟實力強大、金融業發達、市場機制完善的國家也不例外。借鑒美國、日本的經驗,結合中國國情及經濟金融現狀,緩解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現狀的舉措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營造中小企業健康運行的良好生態,提高實體經濟回報率。一是政府及全社會樹立實體經濟為本的正確理念,金融的本質是服務實體、優化資源配置及充分利用資源,二者相互依存;二是降低稅負讓中小企業獲得一定的生存空間;三是采取有力措施減小地產泡沫,房產泡沫擠出消費從而導致實體需求不振,實體與金融、與地產的長期嚴重背離也可能引發金融危機。
2.建立銀政合作信貸平臺,發展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實現風險共擔,適度為貸款責任人風險松綁。合作平臺可由政府與銀行共同出資建立,通過建立平臺,展示了政府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支持的態度。如重慶市于2015年初已有21個區縣與建行重慶市分行簽訂了“助保貸”業務合作協議,建立了區縣政府平臺21個,有關區縣政府從市級民營中小專項區縣資金中拿出“助保貸”鋪底資金3.175億元,形成了30多億元的小微企業信貸規模,有效地緩解了小微企業融資難題。另一方面,發展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政府按擔保業務量予以一定的補貼,還可在擔保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再擔保,從而轉移一部分擔保公司的風險。美國中小企業管理局為部分中小企業貸款進行擔保,變相為中小企業承擔了擔保費從而實現政府對風險的背書,銀行的風險被轉嫁了,從而提高了銀行貸款的積極性。
3.將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在貸款總額中的占比納入央行監管指標體系,并考慮與銀行業績考核掛鉤。銀行按商業化原則運作,把風險控制放在首位,不能把中小企業融資難簡單歸結為銀行不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由于中小企業經營風險大,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服務成本相對較高,從盈利的角度商業銀行缺乏對中小企業放貸的積極性。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可能會減少銀行收益,但拓展了中小企業的獲利空間從而培育了銀行賺錢的基石,給銀行帶來正效用,因此就中長期來看會增加銀行收益。同時,為中小企業融資服好務是經濟發展的需要,是銀行的社會責任之一,將對中小企業貸款的占比納入監管及考核,將制度化地約束放貸者自覺地重視對中小企業的放貸規模,以符合監管要求及完成考核目標。
4.規范股市市場,振興股市。我國股市成立時間較短,股市法制不健全,存在市場不規范的現象。我國股市由于一開始實行審批制偏離了市場化軌道,部分自然人大股東在公司上市后在較短期限內套現走人,而不是通過公司上市做大做強給投資者帶來豐厚回報,股市長期以來熊長牛短、上下波動劇烈,風險較大。雖然中小企業融資不是主要依賴股市,但一個健康運行的股市是資金優化配置的重要前提,而一個建康的股市也是塑造中小企業良好生態,推動產業結構合理化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