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 楊永杰
摘 要:高校美術教育“課程思政”是通過挖掘美術教育課程中隱含的積極向上、富有正能量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或元素,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思想引領和價值觀塑造的內容,促進美術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文章分析了“課程思政”對高校美術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查擺了當前美術教育存的在主要問題,進而提出“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美術教育教學改革的對策,以期強化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和美術教育中的價值引領。
關鍵詞:課程思政;美術教育;改革策略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湖北意識形態建設研究院(省級智庫)課題(2019HBYSXT007)階段性研究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思想政治理論課之外的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高校美術教育課程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的心靈,具有十分重要的“課程思政”價值。
一、高校美術教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政策要求
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后,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推動“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作為高校育人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美術教育也必須承擔起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大力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以充分彰顯社會主義美術教育的政治特征。
(一)通過挖掘美術的思想內涵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
高校美術教育不僅要引導學生研究藝術作品的形式美,更要讓他們在理解和感悟作品精神內涵的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提升思想政治素質和思想道德水平。雖然審美過程中所形成的對美與丑的辨別屬于美學范疇,但相伴而生的對善與惡的判斷屬于道德范疇,因此,審美教育是美術教育與道德教育的有機融合。美術教育可以引導學生對外在美和心靈美形成正確的認識,進而幫助他們認識事物的本質。例如,我國著名畫家徐悲鴻先生的國畫《負傷之獅》,通過一只受傷并準備戰斗的雄獅反映中國正遭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法國畫家米勒的油畫《拾穗者》,通過三位拾穗農婦的貧苦和哀愁表達對社會的批判。美術教育就是要讓學生在學習美的原理、探究美的方法的同時,樹立正確的美學、哲學和道德價值觀。
(二)通過弘揚美術的民族特性厚植學生濃郁的家國情懷
我國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幾千年綿延不斷的中華文明留下的豐富的美術遺產為高校美術教育提供了大量愛國主義教育素材。這些作品為培養學生愛國情懷、弘揚民族精神提供了優渥的條件,是家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美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選取具有民族特色、地域風情和發展成就的美術作品作為教學素材,組織學生賞析和學習,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堅定“四個自信”。例如,當代畫家詹建俊的油畫《狼牙山五壯士》反映了革命戰士們寧死不屈、英勇抗日的精神,美術教師在帶領學生賞析這一作品的過程中,要教育引導學生認識到今天的幸福來之不易,激發他們對革命先烈的深刻緬懷,讓他們心中升騰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的豪情。
(三)通過追求美術的藝術取向建立學生高尚的道德品格
美術的教育內容向善向美,教育形式豐富多彩,在美術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感化于情、寓教于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契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收到更好的育人效果。要激發和調動學生參加校園文化活動的積極性,營造向善向美的校園文化氛圍;要廣泛搭建美術教育實踐平臺,結合社會熱點和學生需求,經常性地組織開展主題美術欣賞活動,通過校園文化藝術節、藝術作品競賽、美術作品展覽等活動引導學生明晰善惡、傳遞時代正能量;要打破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舊模式,充分發揮“第二課堂”活動的熏陶作用,以創新實踐代替課堂說教,在大學生喜愛的文化藝術活動中提升審美能力,強化美術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二、高校美術教育“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多年來,各高校積極推動美術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取得了顯著的工作成效,但仍然存在“重教書輕育人”“重專業輕文化”的問題,同屬于人才培養范疇的課堂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或多或少存在“兩張皮”的現象。
(一)在思想觀念上對“課程思政”重視不夠
當前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階段,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社會的快速轉型推動高校美術教育逐漸走向規范和成熟,學科發展水平和教學科研水平明顯提升。但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目標、急功近利的教育過程、“學生的專業能力就是核心競爭力”的觀點,對美術專業教師和學生有很大影響,美術教育的功利化傾向比較突出。過于強調“更高、更快、更強”的美術教育觀念,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部分學生認為思想政治素質是次要素質而非主要素質,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是副科而非主科,不需要投入太多時間,片面強調美術專業技能的培養,對思想政治教育持敷衍、應付的態度。
(二)在師資力量上“課程思政”的能力不強
高校部分美術教師由于主客觀原因,忽視了學生業務能力發展與全面人格發展的有機結合,對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正確的認識。有的教師雖然在美術教育過程中開展了一些思想政治教育,但其站位多停留在原發層次,大多是源于基本的德性常識和品行觀念,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價值缺乏系統深入的研究和思考,這就必然導致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美術教育的認識不深、能力不強、方法不多。藝術工作者在國家意識形態建設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應當成為弘揚社會正氣、宣傳主流價值、傳遞正能量的標桿,高校美術教師更應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提高認識、增強能力、積極作為。
(三)在教育資源上對“課程思政”挖掘不深
通過欣賞、學習和創作美術作品培養學生追求真理、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道德情操,通過潛移默化的力量塑造他們的完美人格。但是,當前高校美術教育對美術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挖掘不夠,也沒有形成較為系統的方法體系。藝術具有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特點,高校美術教育教材中蘊含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很多流傳至今的名家經典和民間整理出來的藝術形式,本身就是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思政教育讀本”。但是,沒有對美術作品中隱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進行充分挖掘,導致美術教育的育人功能沒有得到充分彰顯。
三、推進高校美術教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策略
“課程思政”背景下推動高校美術教育健康發展,關鍵在于建立“課程思政”協同創新機制和長效運行機制,強化美術教育在思想價值引領中的作用,促進高校“大思政”格局的構建。
(一)著力提升美術教師“課程思政”的意識、素養和能力
高校美術教育“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在于教師,因為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第一責任人,是教書育人的實施主體,“課程思政”最終要靠教師來實施。實現美術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協同育人”,首先要加強美術教師德育意識和德育能力的培養。美術教師要正確認識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的政治性特征,不僅要注重美術專業知識的傳授,還要注意掌握藝術作品的時代背景、藝術現象的文化語境,將藝術問題與政治、經濟和文化問題聯系起來,學會用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審視這些問題。只有抓住藝術問題背后的政治本質和思想本質,才能為開展“課程思政”提供堅實的基礎,才能自覺地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美術教師要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其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學用相長。
(二)著力挖掘美術教育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不同于高校專門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思政”沒有現成的教材和資料,相關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需要專業課教師自己去發掘和整理。因此,挖掘美術領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推進美術教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基礎性工作。美術領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富礦”,無論是美術作品賞析還是古典美術思想,甚至在美術家的成長經歷中,都蘊含著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要充分挖掘美術的思想內涵,大力弘揚美術的民族特性,積極以美術為載體宣傳新時代黨和國家建設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不斷探索美術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創新模式,推動課堂教學與德育實踐的深度融合。要將體現主旋律的美術作品納入美術教育概論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藝術觀和價值觀,形成正確的思想和道德觀念,從而全面提升“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三)著力解決美術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難題
高校領導要提高政治站位,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在推動美術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方面積極作為。要加強頂層設計,統籌謀劃、科學實施,把大學生思想道德培養放在人才培養的首位,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教育教學工作的標準。高校在推進美術教育“課程思政”建設的過程中要尊重課程建設規律,在教學實施中把思想政治教育開展情況作為重要的檢測和評價指標。要充分發揮美術課程的思想引領功能,找準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術專業知識教育的結合點,系統設計、有機融合、無縫對接,實現兩者生成性契合和“基因式”融合。要強化美術教育的實踐教學,在實踐中提升大學生的美術專業技能和思想政治素質。組織帶領大學生深入社會、扎根基層進行美術創作,特別是要到具有濃郁藝術氣息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開展調研和寫生,引導學生開展以人民為中心的美術創作。
參考文獻:
[1]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王彬彬.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機理探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4).
[3]周躍兵.美術教育發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途徑探索[J].美與時代,2016(8).
作者簡介:
張廷,武漢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后,武漢科技大學管理學院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