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玲
[摘 ? ? ? ? ? 要] ?隨著新媒體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廣泛應用,中小學德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新媒體環境在促使中小學德育內容豐富化、教育形式多元化、教育環境個性化的同時,還對德育內容的可控性、德育形式的單一性、德育教師的素質與能力提出挑戰。因此,中小學需要通過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理論學習模式、“校內+校外”相結合的實踐砥礪模式、“自主+互動”相結合的身心修繕模式,不斷提高新媒體環境下德育的實效性。
[關 ? ?鍵 ? 詞] ?新媒體;中小學德育;教育模式;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 ?G621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7-0248-02
隨著信息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媒體在中小學德育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為中小學德育帶來巨大機遇和挑戰。2017年,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中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增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時代性、科學性和實效性,努力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1]因此,新媒體環境下,中小學要不斷創新德育模式,抓住機遇穩步提高德育效果,勇于接受挑戰不斷提升德育水平。
一、新媒體環境下中小學德育面臨的機遇
(一)新媒體環境使中小學德育內容豐富化
傳統的中小學德育習慣用統一的標準要求學生,德育內容相對固定,缺少對時事政治和熱點問題的關注,內容更新周期相對較長,對中小學生的個性差異和當前重大事件關注度不夠。新媒體環境下中小學德育的教育資源更加豐富,中小學生獲得德育信息的來源渠道更加廣闊。學生能夠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感興趣的德育內容,從情感上也可以擁有更加真實的感受。新媒體技術在中小學校的廣泛應用,使德育教學PPT、微視頻、圖片、影音資料、典型案例等形式多樣的教學素材通過移動設備得到分享,使中小學德育教學更加富有藝術性、生動性、趣味性、感染性,既增強了中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提升了中小學德育效果。
(二)新媒體環境使中小學德育形式多元化
新媒體技術拓展和延伸了中小學德育的時間與空間,使中小學生擺脫了在固定時間、固定地點接受固定德育內容的教學約束。傳統的中小學德育教育基本采用“課堂+黑板+書本”的教育形式,新媒體環境下的中小學德育則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影視音頻資料”的新型教育形式。新媒體環境下的中小學生接受德育的目光不再集中在書本和黑板上,而是轉移到屏幕和豐富多彩的學習資料上,將曾經單一的黑白兩色視覺沖擊改變為當今五顏六色的圖、畫、光、像等多重感受。毋庸置疑,新媒體使中小學德育形式更加多元化,使中小學德育工作更加生活化,使中小學生對德育內容的理解更加形象化。
(三)新媒體環境使中小學德育環境個性化
新媒體為中小學德育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中小學生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關注點不同,從網絡上下載自己需要的視頻或文獻資料。有些學校為了充分發揮中小學生德育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常常會設計一些富有個性化的德育作業,讓中小學生通過上網搜集資料進行自我教育,以達到提升德育實效性的目的。新媒體還為中小學生提供了分享學習心得、發表觀點意見、表達個人想法的廣闊平臺,中小學生在各種交互平臺上可以暢所欲言,不僅可以讓教師隨時了解到學生的思想動態,也可以幫助教師及時發現學生在德育中存在的問題,為中小學德育工作改革提供更多參考。
二、新媒體環境下中小學德育面臨的挑戰
(一)新媒體環境對德育內容的可控性提出挑戰
傳統德育內容是我國的教育方針和中華民族優良的道德規范所賦予的,以政策性文件、教育法規和教科書等為載體,對廣大青少年實施的正面教育。傳統德育內容比較呆板、單一、滯后,理論性、抽象性、概念性的知識相對較多,實踐性、形象化、可操作性的知識相對較少。新媒體環境使中小學德育內容復雜化,網絡上紛繁復雜的信息資源對廣大中小學生形成強烈的沖擊。學生接受的德育內容不再單純局限于學校教師精心選擇的固定內容,而是各種意識形態摻雜在一起的大雜燴,這樣就會不可避免地引起中小學生產生質疑,思想上產生疑惑甚至困惑,導致道德情感淡化,道德行為異常,呈現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不同道德觀。因此,“網絡的發展和普及導致青少年們對西方社會的生活方式、經濟觀點、政治觀點由欣賞走向趨同,從而沖淡思想道德教育的正面效果,對青少年德育培養提出嚴峻挑戰。”[2]
(二)新媒體環境對德育形式的單一性提出挑戰
傳統的中小學德育主要通過課堂教學向學生傳遞教育內容,教學形式主要集中在教師講授、課后作業、小組討論等方面。這種教育形式雖然可以做到面對面,但局限了中小學德育的時間和空間。新媒體環境下的中小學德育完全打破了教育時空,使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融為一體。德育的時間不再固定,一些碎片化的時間可以被利用起來。新媒體技術帶來的方便、靈活、快捷的工作方式,使德育工作更加復雜,對中小學德育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新媒體環境對德育教師的素質與能力提出挑戰
傳統的中小學德育教育模式使教師擁有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地位,由于德育資源的稀缺性和資源獲取渠道的單一性,中小學生接觸教材、課本之外的教育信息的機會較少,他們對于在課堂上侃侃而談的教師非常崇拜,這不僅有利于發揮教師的教育示范功能,還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新媒體環境下,中小學生能夠非常容易地從網絡上獲得各種德育信息,很多時候教師在課堂上講述的內容對他們來說已經不具有吸引力了,甚至有時會出現學生知道的事情教師反而不太了解的情況。教師要想游刃有余地面對新媒體環境帶來的各種挑戰,需要從各個方面系統提升個人的能力與素質。
三、新媒體環境下中小學德育模式創新路徑
(一)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理論學習模式
新媒體環境下的中小學德育要充分利用網絡學習資源,努力實現德育資源共享,通過鼓勵學生學習在線開放課程,實現翻轉課堂教學。由于中小學生所處的年齡段比較特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形成,對于德育內容的選擇尚缺乏甄別性,教師在設計線上學習內容時需要以網絡課程為主體,對于其他類型的視頻盡量少涉獵,以確保德育內容的方向性、可控性。同時,還要在線下進行學習指導,及時發現學生在線上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對發現的問題進行解答。總之,線上理論學習不僅創新了中小學德育形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節約教學成本,分享到更多的優質德育教學資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理論學習模式,既是新媒體環境下中小學德育的一種模式創新,也是中小學德育為適應新媒體環境而作出的必要調整和轉變。
(二)構建“校內+校外”相結合的實踐砥礪模式
實踐教育是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中小學生因為年齡還較小,抽象思維的能力和邏輯思維的能力也比較弱,所以對他們來說,只有親身體驗過的事情才會讓他們印象更加深刻。中小學德育更需要學生走出校園,感受社會實踐,使學生深切感受德育的現實價值。中小學校要定期組織學生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遺址,祭掃烈士墓,參觀城市、農村和名勝古跡;組織學生參加軍訓,參與公益活動、社會調查、志愿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通過這些社會實踐,使學生更加了解國情、了解社會。“校內+校外”相結合的實踐砥礪模式,不僅能夠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還能增強他們的學習體驗和感受,提高中小學德育的實效性。
(三)構建“自主+互動”相結合的身心修繕模式
德育可以說是修煉思想和靈魂的過程,是教育者用社會所要求的品德規范影響受教育者,通過啟發他們讓受教育者自覺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發展變化的過程。自主進行身心修繕不僅可以使德育體現出“以人為本”的情懷,還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以這種方式受教育者收獲的往往比被動教育更好的教育效果。同時,由于中小學生年齡較小,尚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萌芽時期,需要教師進行科學合理的引導。中小學校可以通過構建互聯網德育教育共享社區,打造一個集中呈現德育內容、分享學習心得、及時答疑解惑的交流互動平臺。“自主+互動”相結合的身心修繕模式能夠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充分激發出來,加強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能夠將挖掘問題、分析問題、討論問題和解決問題融合于德育環節中,能夠有效保障中小學德育效果。
參考文獻:
劉永濤,尚旭光,齊小娟,等.網絡環境下青少年德育培養的途徑和方式研究[J].法治與社會,2013(6):225-227.
編輯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