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施宇 徐晨
摘要:以藝術設計專業為支撐的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吸引大量的高職畢業生入行,但大專生進企,需要企業耗費大量時間去培養、引導,給企業造成困境。以高職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為主要研究對象,從人才培養、課程建設、企業項目實操、學生教師介入企業、地方項目等多個角度,結合案例探討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引企入校”人才培養教學的可行性路徑,為高職院校提供一定借鑒,使其更好地服務于地方文化創意經濟產業建設。
關鍵詞:引企入校 藝術設計 人才培養 文創經濟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0—0165—02
目前,高職藝術設計專業的傳統教學方式無法滿足蓬勃發展的文化產業對人才的需求。高職院校學生文化基礎不扎實,對于理論知識學習缺乏興趣,部分教師專業實踐經驗少,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脫節、與市場實際需求脫軌。因此,在當前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革新已經迫在眉睫。
一、“引企入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意義
1.課程項目教學的必然性
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分為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傳統高職教學實踐設計的內容往往是讓學生自選題材或老師命名。而以項目課程為任務設置課程教學,已經不再是簡單的教做了,所涉及的知識點、任務量涵蓋了進入社會后工作的所有內容。項目化課程的實施,確保學生在設計過程中始終以工作任務為核心,以一名設計師的身份去思考完成項目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在此過程中,學生由被動授課變成主動學課。
2.崗課對接指導的理論性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在《關于職業技能教育建議》修訂方案中對職業技能準備教育提出的要求是:“使受教育者在某一領域內從事幾種工作所需要的廣泛知識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選擇職業時不致于受到本人所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可以在一生中從一個活動領域轉向另一個活動領域。”這一教育要求包括兩個內容:第一,高職教育必須以崗位為基礎,著重培養學生的崗位工作能力。崗位工作能力包括多個初始崗位的就業能力,崗位轉換能力,達到畢業即可就業,上崗即可操作,并具有一定的發展潛力。第二,高職專業課程必須對接實際工作崗位,課程教學要以完成崗位工作任務所需的知識、技能為主要內容。要以熟悉崗位工作流程為主線,發展理實一體教學和崗位仿真模擬教學。
3.培養模式的與時俱進
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致力于為傳媒、廣告公司輸送設計人才,使其能夠在專業基礎之上,勇于創新,與時俱進,設計出獨特且新穎、符合時代潮流審美的藝術設計作品。因此,高職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要與時俱進,不僅做到創意設計新,還要關注市場設計軟件的更新換代,以適應工作崗位的實際操作。因此,一定要”引企入校”,代入市場最前沿的設計概念和設計軟件裝備。
4.文創經濟發展的客觀性
文化創意與設計服務作為我國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發展速度不斷加快。《2018—2019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報告》認為,隨著文娛消費需求崛起,國家“十三五”規劃指出,“到了2020年,文化產業將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多重利好之下,文化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市場對文創設計人才的需求也進一步被激發。與此同時,各大一線城市對于高端文創人才的吸引力導致二、三線城市文創產業發展人才流失嚴重。故而,快速投入產業設計生產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迫在眉睫。
二、“引企入校”人才培養模式的路徑
1.以項目任務為主開展教學任務
高職藝術設計專業理實課程、實踐課程應該依托企業設計開發、委托的設計項目、生產任務或設計比賽項目,直接引入課堂。教師同時參與到具體的項目合作中,根據不同年級段,教師在項目中的崗位不同,以引導學生完成項目為驅動進行學習,提高學生對新工藝、新技術的實踐操作能力。同時,對知識接受能力和掌握度不同的學生,在同一項目中分配不同任務:能力強的同學作為主創力量,鼓勵其自主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輔助主創設計師完成任務。在此過程中,教師要認真把握指導每一個項目。
2.以項目素材為主開發教學課件
“引企入校”不單指引項目入校,還包括聘請企業高技能人才參與課堂教學,學院教師積極參加企業技術項目,以促進團隊教學水平、實踐、科研和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
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應該以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為目標,要求學生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同時具備較強的項目實踐能力,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因此,藝術設計專業的教材應不斷地更新換代,使知識點更加切合實際應用性。在”引企入校”項目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產生了一些優秀案例,這些案例包括了創意構想、制作過程、成稿完善等環節,相比傳統專業課程教材語言更具有說服力。優秀的項目案例可以直接作為學院教師編寫教材、撰寫課題的素材來源,以啟發學生的思維,建立他們創新創意的信心。
產教合作模式下的教材、課題、項目、創作開發,將有效帶動應用型高職院校專業教學改革,為專業教學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
3.以頂崗實習為培訓目標建立體系
高職院校專業人才培養的目的是向社會專業崗位輸送應用型技術人才,企業教師提供設計實踐項目資源,學校指派專業能力強的教師進行項目對接,采取項目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方式。學生在校期間項目負責人是教師或者專業項目課程對應的企業教師,員工是在校各年級學生,學生頂崗實習期間,企業采取導師制,派出一部分專業人員進行項目督導。
以頂崗實習為培訓目標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合作的校企雙方任務和分工都是非常明確的。在校期間,學校和合作企業必須向學生提供充分的項目設計的鍛煉機會,每個年級明確階段學習要點、學習重點,完成崗位的轉換。學生自入學之日起,具有“學生”和“企業員工”的雙重身份,有助于學生對未來的崗位和職業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和自我定位。頂崗實習作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中的關鍵一環,可以讓學生平緩過渡到職場。
三、結語
在產教融合背景下,地方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與人才緊缺的相悖,使專業學習和專業產業息息相關,使探索校企合作雙主體、引企入校教學模式的可行性迫在眉睫。高職藝術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要以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符合現代文創產業經濟發展大趨勢為目標,積極開展校企共建項目化課程,全面推進以世紀項目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和優質的教材設計開發,讓教師同學生一起參與企業項目生產過程,打造一支具有較高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的教師團隊。學校、企業、地方城市三方合作形成共贏,即讓學生適應企業用人的實際需求,省略入企后的崗前培訓;企業能夠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教學模式下按需培養人才;授課教師能夠在企業得到實踐鍛煉,增強自身的專業水平;對于地方經濟建設來說,高層次、高專業水平的人才有利于區域經濟快速穩定地發展。
參考文獻:
[1]袁雄.高等職業教育要義[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0.
[2]傅偉.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3]周磊.唐山市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路徑[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7(31).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