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 王金榮
摘要:在如今這個科技發達、競爭激烈的時代,社會環境也變得越來越復雜,許多社會問題接二連三的出現,其中校園欺凌問題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校園欺凌行為不僅在被欺凌者的身體和精神上都造成了損害,同時欺凌者做出這一過激行為也體現了其價值觀不健全等一系列心理問題,這種行為對維護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和諧與穩定都有著不利的影響。文章通過對校園欺凌行為的分析,探求預防和整治這種行為的措施和策略。
關鍵詞:校園欺凌;行為分析;對策
近些年,有許多校園欺凌案件的發生使人們瞠目結舌。在很多人印象里,校園都應該單純美好的,每個人都很珍惜自己在學校里那段珍貴的回憶。但是,出現的各種校園欺凌案件引起人們深思,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么可怕的事情頻頻發生。而且,校園欺凌現象向著出現的范圍越來越廣、頻率越來越高、隱蔽性越來越強的方向發展。因此尋找解決方案和措施刻不容緩。
一、校園欺凌與道德失范
(一)校園欺凌與道德失范
校園欺凌是指學生間一方對另一方由于某種原因做出超出常規的行為,對另一方造成身體上、精神上的傷害以及財富上損失的一類事件。而道德失范從表面意義上說,就是其道德觀念缺失從而造成一些不規范行為,因此道德失范表現為社會行為的混亂。校園欺凌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道德失范行為的一種。因此整治校園欺凌行為對整治道德失范行為具有重大意義,對維護社會和諧與穩定也具有重大作用。
校園欺凌具有的特征:
1. 發生在學?;蛘邔W校周邊的以大欺小、恃強凌弱的攻擊性行為。
2. 一般欺凌者都是蓄意的并且長期反復的實施欺凌行為。
3. 以被欺凌者的身體、財務、性等為欺凌目標。
4. 欺凌者通過語言、行為、網絡等各種途徑對被欺凌者的身心造成不良影響的行為。
(二)校園欺凌的構成
校園欺凌包括欺凌事件涉及到的人、實施的欺凌行為以及欺凌事件發生的地點。其中,欺凌事件中涉及的人又包括欺凌行為的實施者、欺凌行為的承受者和欺凌事件的旁觀者。欺凌者是施加欺凌行為的一方;被欺凌者是承受欺凌行為的一方;旁觀者可分為協助者、起哄者、局外人和保護者,不同的角色起到不同的作用,其中,協助者和起哄者會激勵欺凌者對被欺凌者施加欺凌行為,局外人基本上沒什么影響,而保護者可以削弱欺凌者對被欺凌者施加欺凌行為的念頭。
欺凌事件中涉及的人的角色也是變化的,欺凌者可能會被更強大的他人欺凌而轉變為被欺凌者;旁觀者也可能會轉變為欺凌者。
(三)校園欺凌的分類
根據欺凌對象和途徑的不同可大致分為:1. 言語欺凌。是指欺凌者通過言語上的刺激、諷刺、謾罵被欺凌者的一種欺凌行為。2. 網絡欺凌。是指欺凌者通過在網絡上詆毀、造謠等行為對被欺凌者的身心造成傷害的一種欺凌行為。3. 身體欺凌。是指欺凌者對被欺凌者做出過激行為而對被欺凌者身體造成傷害的一種欺凌行為。這是最容易辨認的一種欺凌行為。4. 關系欺凌。是指欺凌者通過拉攏關系孤立、冷落被欺凌者的一種欺凌行為。
根據形式又可以分為直接欺凌和間接欺凌。直接欺凌是指欺凌者當著被欺凌者面對其實施欺凌行為;間接欺凌就是欺凌者在被欺凌者背后暗地里實施欺凌行為。
二、校園欺凌案例
本是青春陽光的校園,卻被各種校園欺凌案件撒上灰暗,令人發指。例如,北京中關村二小學生家長描述,孩子長期受到同班兩名同學的欺凌,甚至遭到這兩名同學用廁所垃圾桶扣頭。江西省玉山縣教體局稱,某中學八年級和九年級兩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產生小矛盾,導致一名女學生被其他幾名學生聯合毆打并被逼迫下跪。濟南歷城區某中學初二女學生雯雯因多和同班一個男同學說了幾句話,而被該男生的女朋友找來兩個同伴扇耳光。2017年4月10日,陜西省咸陽市武功縣河道初級中學發生了一起校園打架事件,兩名初三學生和兩名初二學生因一些瑣事產生矛盾、發生口角,在廁所內打架,造成一名初三男學生死亡、另一名男學生受傷,兩名初二學生事發后逃跑,后又投案自首。
三、校園欺凌行為的心理成因
原因一:學生所處的家庭環境不同造成價值觀念及認知能力不同。
學生所處的家庭環境影響著學生的價值觀念、道德觀念及處事態度等。欺凌者多為價值觀念不全、具有認知偏差的學生。他們的父母對其可能是溺愛過度,對他們過度縱容,從而導致他們形成了不管他們造成什么后果,父母都可以為他們承擔的錯誤觀念。又或是家庭內部關系就是僵硬的,使孩子形成了僵硬的人際交往模式,這往往更容易使他們變成校園欺凌主體的欺凌者。
與上述相反,如果父母對孩子管教約束過多,孩子犯了錯誤只會一味地責罵,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這樣會使孩子過于服從他人、不敢反抗,甚至不敢維護自己應有的權益。這樣的孩子大多是偏內向、沒有很多的朋友,性格軟弱孤僻。這樣的性格也會使孩子更容易淪為校園欺凌中的被欺凌者。
家庭的教育方式也對旁觀者對待校園欺凌事件的態度有著很大的影響。如果父母從小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樂于助人,那么孩子很可能在發生校園欺凌案件中挺身而出,從而削弱欺凌者實施欺凌行為的勢頭。而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別人的事不要管、免得引火上身的話,這樣的孩子在面對校園欺凌案件的時候通常都會采取視而不見的態度。
原因二:學生所處的學校環境不同造成處事態度的不同。
除了學生所處的家庭壞境影響學生行為以外,學校的環境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處事態度。首先,學校內部的風氣渲染著學校里的每一位學生,假如學校里吵鬧成風、班級內部不團結,經常勾幫結派的話,那么這個學校里的秩序也不會好,很多學生也會把吵鬧、打架看成是解決問題的方式,這樣就容易引發校園欺凌事件。相反,如果學校里一片寧靜柔和的話,同學之間友好互助、微笑示好,那么在同學間遇到矛盾的時候也會以寬容友好的態度來處理,這樣就不容易發生校園欺凌事件。
其次,教師的獎懲方式、教學方式也影響著學生的行為。如果教師教學過程中沒有顧及到每位同學或者說教師獎懲方式缺乏公平性,那么可能就會引起被冷落同學的不滿,這些不滿就會撒到他們認為老師偏向的學生身上,從而引起校園欺凌事件。如果教師顧及每一位學生,在一些活動中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展示他的特長,獎懲方式也采取公平性的原則,這樣的話就能很好的預防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
原因三: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同造成了道德觀念的不同。
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影響著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對學生的個性、人格等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假若社會中多為樂于助人、友好、善良的人,學生總會看到大家以禮相待、幫助他們的畫面。而在處于學生時代的這個時期,效仿能力也是十分強的,所以學生也很容易形成友好、樂于助人、禮貌的特質。這也為不形成校園欺凌事件奠定了基礎。
相反,如果社會總發生一些不友好、爭吵的事,或是說學生總會看到以強凌弱、吵架等畫面,那么很可能在以后面對事情的時候,學生就會想采取暴力、吵鬧解決這件事,而不是心平氣和、冷靜地想解決方法,因為人們總是想不被欺負,做強大的一方,所以他們就會選擇做欺負別人的那一方。因此這也會增加校園欺凌事件發生的幾率。
原因四:法律規制的不足造成大多數校園欺凌案件無法進行處罰。
雖然我國對此類事件有相關規定,但是由于承擔刑事責任具有年齡限定和輕重程度的限定,大多數的校園欺凌案件無法進行處罰。這也造成了學校和家長不重視校園欺凌事件,對預防和整治校園欺凌行為產生了阻礙作用。
四、校園欺凌行為的應對策略
策略一:家長改善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既不能對孩子過分溺愛縱容,也不能一味地約束管教。要努力使孩子的性格既不過于強硬也不過于軟弱,能夠以友好的心態對待各類事。舉例告訴孩子對一件事怎么做是好怎么做是不好,以及處理這件事過程中遇到的人和事應該怎樣面對。以此來培養孩子正確的的處事態度,增強孩子的責任感。要以友好的態度對待他人,摒棄階級意識,不是強大的就可以欺負弱小的,也不是某一方面弱的就要心甘情愿受欺負,提升孩子的人人平等意識。
策略二:學校加強學生的道德教育、法律普及?,F如今,大多數學校注重的更多是學生的成績,而忽視了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和法律方面教育。而為了預防和阻止校園欺凌現象的發生,學校應該多開展道德教育,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學校也應該開展法律方面的課程,宣傳關于校園欺凌處罰、未成年人保護等等法規,使學生認識到觸犯法律的嚴重性和如何根據有關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策略三:教師采取以公平性為原則的獎懲模式,在日常教學中要顧及每一位學生。不能因為某個學生成績較差就總是批評他,上課不提問他。在學校舉辦的各種活動也要盡量讓學生都有參加的機會。除此之外,教師也應該經常開班會,提高班級內部的團結力、凝聚力。
策略四:完善關于校園欺凌方面的法律。有效控制一件事情發生的方法就是讓人們意識到做這件事的嚴重后果。因此,完善法律體系是防止校園欺凌行為的有效方法。由于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家長等都對校園欺凌行為不夠重視,而學校在發生了此類事件之后也希望盡快平息,所以大多校園欺凌案件的解決方式都是把學生帶回進行道德教育。但是,如果有相關法律規范的話,相信校園欺凌行為的發生率也會有所下降。
參考文獻:
[1]韓冰,喬桂娟.關于消除校園欺凌現象的思考[J].大慶社會科學,2018(04).
[2]施長君,紀艷婷,劉鳳權,施洪闖,狄爽.校園欺凌的心理成因及干預策略[J].當代教師教育,2018(02).
[3]盧一凡,胡明陽.對嚴懲校園欺凌事件的冷思考[J].紅河學院學報,2018(02).
(作者單位:遼寧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