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劍
摘要:思想政治理論課肩負著立德樹人的崇高使命和歷史任務,高校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應對大學生開展科學系統的思想政治理論培養。目前,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中存在著“供給側”和“需求側”失衡現象。針對這種現象,從教育教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出發,探究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依據問題探尋創新發展路徑,以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大學生 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0—0212—02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初是以一項經濟發展戰略的形式存在的,但是隨著經濟改革工作的深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研究的不斷拓展,其在實踐指導方面的應用價值逐漸跳出了經濟領域,開始向其他領域蔓延滲透,其中教學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則是科學理論拓展應用的重要體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高校落實國家人才培養戰略的關鍵環節,與其他學科不同,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關注的是當代學生精神世界的塑造,并期望通過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有效供給,滿足學生自我發展、教育教學發展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多重需求。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關理論來看,大學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要需求方,而國家、高校、教師、教學、教材、課堂等則構成了供給方。目前,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供需失衡成為影響大學生精神世界塑造的關鍵問題。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強調指出,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并從社會發展、民族振興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戰略高度分析了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的深遠意義。基于戰略發展要求,黨和國家在教育層面始終沒有放松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供給,但是供給并不意味著滿足需求。相反,依據教育供給側結構改革理論分析,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存在著供應過剩、供需錯位、需求不足等諸多問題。
1.低品質教育資源供應過剩
在當前信息教育發展背景下,課程資源的供給途徑多種多樣,在海量信息中形成的課程資源足以充實課程內容。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之處在于,它關注的是精神層面的塑造。當代大學生在融入社會的過程中,對于自我價值、社會發展、國家建設等問題產生了從思想政治理論中尋求答案的自覺;但是,高校的教學供給,無論是課程內容還是師資力量都存在一定的局限,導致大學生接觸的理論知識更多的是老生常談,難以從根本上解決精神層面問題。
2.供需錯位
當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培養中,教育工作者對于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關系缺乏深入認識,雙方陷入了“自說自話”的困境,導致信息溝通不暢,影響了供給與需求的準確對接。當代大學生對于思想政治理論的需求是強烈的,因此,一旦高校在供給過程中出現錯位,必然會導致學生的需求外溢,并從其他途徑獲取精神引導。目前在互聯網如此發達的情況下,一些不良價值觀念必會趁虛而入,與大學生的精神需求實現對接,從而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效果。
3.供不應求
這里的“供不應求”主要指的是優質教育資源供不應求,在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關注教育資源的供給內容,更要關注供給方式、供給結構、供給后形成的綜合效益等。但是在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中,大學生旺盛的需求難以得到優質教育資源的有效供應,導致教學實踐過程在低效甚至無效的層面艱難運行,這不僅導致教育資源的浪費,更為國家人才培養戰略的落實制造了障礙。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創新路徑
1.優化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的調整與優化,是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環節。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內容為大學生“三觀”的塑造提供了基本依據;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應以內容為導向,滲透“去產能”“去庫存”的實踐方法,控制低水平重復課程資源的供給,為大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提供優質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資源。
在課程內容的供給側結構改革中,教育工作者首先應立足于大學生主體,從橫向與縱向分析,調整、修訂大學思想政治教材。分析、整合大學與高中階段理論課程內容,根據大學生成長脈絡探究其不同發展階段對思想政治理論的差異化需求,精簡、升級教材內容;結合當前大學生所處的社會發展環境充實、調整教學內容,為大學生面臨的實際問題提供切實指導。堅持與時俱進理念,基于問題導向優化課程內容。例如,我國在社會轉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層面會面臨許多新問題,這些問題會在大學生思想價值塑造過程中形成投射,教師以此為切入點,設計理論課程內容,并依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探求解決方法,進而體現課程內容供給與大學生自我發展需求的有效契合。根據信息教育背景,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網絡課程資源,以確保課程內容供給方式與大學生的學習習慣相適應,提高網絡課程資源的挖掘與利用,實現優質課程內容的有效供給。
2.優化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溝通教育供給與教育需求的主要途徑。在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中,教學方法得當,能夠有效展現課程供給內容,滲透課程培養目標,并提高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接受與內化程度;相反,教學方法粗放僵化,會在供需之間形成嚴重的隔閡,導致優質課程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程的自我需求也得不到及時滿足。基于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供給側結構改革過程中,教育工作者應加強對教學方法的創新研究,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供給與需求搭建溝通橋梁。
目前,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方法的優化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
首先,突破傳統課堂講解方式。語言講解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主要方法,這種教學方式存在局限性,針對此,教育工作者應結合課程改革的時代背景,探索新穎、高效的教學方法。例如,情境教學、體驗教學、案例分析、任務驅動法等,將思想政治理論融入直觀生動的實踐過程中來,促使學生在實踐中理解內化理論知識。
其次,結合信息化教育優勢,創新教學方法。教育工作者應依托高校網絡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學習的機會,并利用大數據研究強化對學生思想動態分析,進一步明確思想政治課程的供需關系,明確課程供給效果,并在線上線下混合模式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效果。
3.優化師資力量
韓愈在《師說》一文中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是教育供給側結構的主要構成元素。思想政治課程對于教師的綜合素質有著更高要求:一方面課程目標的落實要求教師具備專業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素養;另一方面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教師言傳身教的示范指導。基于此,高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供給側結構改革過程中,應注重對師資力量的構建,以提高教育供給的整體質量。
在優化師資隊伍的過程中,高校首先要根據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供給需要,吸引專業教育人才,從數量上確保專業教師比例,并從質量上把好關,優化思想政治教師隊伍結構。要制定系統完善的職業培訓計劃,根據國家相關規定,落實專題理論培訓計劃、示范培訓計劃、項目資助計劃、宣傳推廣計劃等,從而建設一支專職為主、專兼結合、素質優良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為大學生的思想價值的塑造、政治素養的提升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最后,加強對教師的評價與考核,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打破傳統教師考核中存在的僵化與局限,根據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實踐結果,對教師的工作績效作出判斷、考核與評價,進而激發思想政治理論教師不斷強化自身素養,投身到供給側結構改革中來。
4.優化教育機制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師資力量要想發揮作用,需要系統完善的教育機制作為保障和支撐。因此,高校在優化教育供給側結構改革過程中,應基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基本要求對教育機制進行全面構建。首先,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科建設。高校應組織學科教師結合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現實,探究學科研究新問題,并從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探究解決辦法,充實學科內容,推動學科建設與教學,科研與人才培養的緊密結合。其次,加強對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支持與建設。通過人、財、物的綜合投入,完善馬克思主義學院各項體制的建設,并針對理論研究、科學探究以及人才培養中面臨的問題作出系統指導。最后,整合教育供給資源,打造協同教育機制,即充分利用社會組織、企業、家庭等多方面資源拓展第二課堂,為思想政治理論與實踐的融合搭建平臺,以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結語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閾中,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存在著供給過剩、供需錯位、供不應求等問題。針對此,在教育教學改革中,高校應深入分析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實踐中供需雙方的特點,并著重從供給方的結構入手,從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師資力量、教育機制等方面進行調整與優化,以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創新,促進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李俊.供給側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提升路徑[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9,38(7):27-30.
[2]潘彩霞,張建英.“供給側”改革視閾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6):292-293.
[3]張國順.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36(7):154-157.
[4]黃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J].文教資料,2017(16):97-98.
責任編輯:孫瑤